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6篇
  1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研究骨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能够准确反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DDD/(100人·d)对2006-2009年医院骨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分析同期常见致病菌耐药的变化趋势.结果 头孢地嗪的使用强度2006-2009年分别为7.81、7.66、2.92和0.84,呈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地嗪的耐药率也出现了相应的下降;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使用强度分别为3.92、3.55、3.40和0.90,2009年下降幅度较大,2009年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强度变化趋势与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的变化相一致;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作为主要预防性抗菌药物,其使用强度的变化趋势与主要致病菌对其耐药率的变化无一致性.结论 细菌耐药趋势与部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市2005年麻疹的流行情况,掌握麻疹的流行规律,为我市的麻疹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2005年1~8月份我市6个旗县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上报的麻疹病例数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1~8月份我市6个旗县麻疹报告病例140例,死亡病例0例,报告麻疹发病率为10.22/10万;麻疹病例呈散发,1~5月份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小年龄人群,小于10岁的病例为73例,占全部病例数的52.1%;报告140例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36例,占25.7%;免疫史不详者60例,占42.9%;且麻疹发病呈明显的周期性分布,平均每3年1个周期.结论:我市麻疹发病呈散发状态,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小年龄人群,无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我市麻疹疫情应加强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定期进行查漏补种工作,同时建立敏感的麻疹监测系统,是我市控制麻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调节训练对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该院就诊的6~12岁近视儿童92例(179眼),对所有患儿进行调节灵活度训练后,观察患儿屈光状态、年屈光度数增长幅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通过调节训练后,共有126眼达到正常,总有效率为70.39%,其中6岁~组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依据近视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3.00D)、B组(-3.00D~-6.00D)和C组(>-6.00D),其中A组(<-3.00D)调节训练有效率为89.71%,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A组(<-3.00D)、B组(-3.00D~-6.00D)和C组(>-6.00D)训练后屈光度年增长幅度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6.00D)患儿训练前屈光度增长幅度最高(P<0.05),而训练后增长幅度虽有下降,但仍为最高(P<0.06)。结论:近视患儿通过调节训练可延缓屈光度的发展,在低年龄和低度近视患儿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分为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对照组(视网膜光凝),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CMT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且同治疗前差异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FFA黄斑区无明显荧光渗漏率分别为52.38%、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29%、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所致脑缺血模型,研究甲磺酸胺银杏内酯B(XQ-1H)灌胃给药(ig)对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将3批动物造模后分别于缺血后1,2,3 h给药,24 h后分别进行大鼠局部脑血流、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脑含水量测定以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后1 h、2 h进行XQ-1H治疗给药能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增加、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梗死率及脑含水量显著下降,XQ-1H 于脑缺血后1 h、2 h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表明其灌胃给药对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为脑缺血后2 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三孔法3D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腹腔镜组)30例和对照组(传统开腹组)30例.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及愈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  相似文献   
17.
艾灸疗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外治法的特色之一,温热刺激是艾灸疗法起效的关键因素。艾灸温热刺激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其机制的探索在调节脂代谢、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炎症反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关键病理环节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艾灸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为回答艾灸温经通络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田地  吕鹏 《脊柱外科杂志》2022,20(6):366-371
目的 对比分析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及传统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5月-2021年6月,宁波市康复医院收治60岁以上LSS患者73例,其中35例采用UBE技术治疗(UBE组),38例采用传统开放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0.9±0.8)个月。与对照组相比,UBE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UBE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优于对照组,UBE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ODI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UBE组疗效优良率为82.85%,对照组为7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组发生伤口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3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牵拉伤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明显改善。结论 相较于传统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术,UBE 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对LSS患者进行减压,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侯超  吕鹏  白明学 《北方药学》2018,(7):134-137
目的:优化中药香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单因素法及正交实验法对药粉细度、载药量、棉花用量进行优化,确定中药香囊的质量标准.结果:中药香囊优化的质量标准为:药粉细度40目;载药量30g;棉花用量40g.结论:中药香囊通过优化质量标准,具有较好的灭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们对38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置入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行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结果28例患儿经持续引流5~7d后,发热、头痛及呕吐症状均明显减轻,又反复穿刺囊体3~6次并引流,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29例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9例无变化;术后1年复查,32例硬膜下积液消失,3例明显减少,3例因脑膜炎控制效果差,症状反复,放弃治疗。结论Ommaya囊可以长期置入,反复穿刺引流,较传统颅骨钻孔直接外引流,减少了感染风险,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