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5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20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81.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电生理检测手段 ,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下肢神经和肌肉功能的变化 ,为有关该病病因学研究及其治疗方案的设计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电生理检测手段 ,用丹麦产维迪KEYPOINT 4C诱发电位仪 ,对 42例临床确定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儿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其中男 2 9例 ,女 1 3例 ,年龄 0 .5~ 1 2岁 ,平均 (2 6 .48± 36 .43)个月 ,身高 60~ 1 50cm ,平均 (80 .57± 2 2 .1 9)cm。其中双侧马蹄内翻足患儿 1 8例 ,单侧 2 4例。临床检查显示 ,足踝部呈马蹄内翻畸形 ,轻度 1 2例 1 4足 ,中度 1 7例 2 5足 ,重度 1 3例 2 1足。分别在窝、踝部阈值刺激腓总神经和胫神经 ,刺激频率 2Hz ,波宽 0 .2ms,分析时间 40ms,刺激强度 41~ 99mA ,平均 (85 .34± 2 1 .34)mA。在踝部伸趾短肌和展肌处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 ,并测量潜伏期和波幅 ,计算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速率。结果  42例患儿 60侧患肢电生理检查发现 ,有 37例 53侧 (88.1 % )均有异常改变。其中有 8例 1 2侧 (1 9.1 % )患肢最大刺激下均未引出肌肉动作电位 ;8例 1 2侧 (1 9.1 % )患肢肢体腓总神经或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速率减慢 ;2 1例 2 9侧 (50 .0 % )患肢仅表现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只有 5例 7侧 (1 1 .9% )电生  相似文献   
282.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病因多而复杂,发作时常伴快速性心室率,并有血液动力学改变,使心功能恶化,可伴心悸、头晕等症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初发心房颤动的尽早复律,及伴心功不全患者迅速控制心室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83.
骨组织含有大量无机钙盐,质地坚硬,一般需经脱钙处理后才能制备出适于染色的切片。其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使骨组织的研究在骨的组织化学、代谢性骨病以及免疫病理学等许多领域内无法应用。  相似文献   
284.
采用先进快速成形(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构建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探讨其在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能力.RP制备薄块型(20mm×20mm×3mm)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Poly(DL-lactic-glycolic acid)/Tricalcium phosphate,PLGA/TCP,PLGA/TCP(w/w=7:3)]多孔人工骨载体.健康新西兰兔24只被均分为A、B两组.A组:于兔腰4~5右侧及左侧横突间分别植入PLGA/TCP/Col/ADSCs-OB仿生活性人工骨(A1组)及自体髂骨(A2组).A1组首先制备出各只兔脂肪间充质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ADSCs-OB),再将细胞与经I型胶原(Col)表面修饰的PLGA/TCP载体复合用于自体植入.B组:于融合部位分别植入复合自体新鲜红骨髓的PLGA/TCP材料(B1组)及单纯PLGA/TCP载体(B2组).术后12 w,系统评价各组脊柱融合情况.结果表明:具有良好三维结构的PLGA/TCP载体经Col表面修饰后,对ADSCs-OB的细胞相容性显著提高.A1组仿生骨植入具有较强的成骨及骨性融合能力,且在新骨形成及其改塑的同时,载体材料逐渐降解.A2组自体髂骨移植亦能达到良好骨性融合.B1组、B2组术后12 w遗有较多的载体材料有待降解,基本无骨融合现象.A1、A2、B1、B2 4组横突间融合率分别为75%、50%、16.7%和0%,A1组融合率最高(P<0.01).说明:基于先进生物制造技术构建的PLGA/TCP/Col/ADSCs-OB仿生人工骨具有良好的三维结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成骨能力,对于跨度较大的横突间节段融合表现出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5.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修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检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诱导卵磷脂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由第四军医大学动物研究中.0提供,基因技术研究所提供。设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24只大耳白两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兔长骨骨活性节及科东为组骨华分重院由机入医料随植复成京材兔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片,其中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含量为1.0mg,对照组植入单纯卵磷脂片。术后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评价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对兔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各组12只兔均纳入最后分析。①骨缺损修复的影像学表现:实验组术后4周时缺损区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8周时新生骨痂将缺损区桥接,术后12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②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学表现:实验组术后4周时的骨痂为编织骨,术后8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充填。③骨密度值比较: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对兔桡骨节段骨缺损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卵磷脂可以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一种新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286.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relatedpeptide,CGRP)在脊髓神经元及运动终板中的变化,以探讨CGRP与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以切断坐骨神经的大鼠为模型,以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CGRP在脊髓神经元及运动终板中的变化,并以镀银法作同期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观察。结果:神经损伤1周后CGRP即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升至最高,并持续4周,8周后恢复正常。在正常胫前肌中可见神经末梢及运动终板均被CGRP抗体清晰标记。神经损伤1周后,CGRP在神经末梢和运动终板中即完全消失。神经切断后镀银法显示运动终板在前2周无明显变化,3周运动终板开始部分染色模糊、浅淡,8周运动终板完全消失。结论:在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机制中,CGRP的缺乏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87.
目的明确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病变骨膜中I、III型胶原的含量及排列.方法采用天狼猩红染色辅以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24例CPT病人的25个病变骨膜标本中I、III型胶原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CPT骨膜中I、III型胶原含量与正常骨膜及创伤性假关节中I、III型胶原含量相差显著(P<0.01),而与纤维瘤病相比I、III型胶原表达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CPT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骨膜上I、III型胶原的比率发生变化导致的异常纤维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288.
腺病毒介导的 NT- 3基因在大鼠坐骨神经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基因在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Schwanncells,SCs)的表达。方法NT-3重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培养繁殖并测定滴度后,直接注入大鼠损伤修复的坐骨神经内,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T-3蛋白的表达,并用LEICAM550型图像分析仪对坐骨神经切片NT-3免疫组化染色强弱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直接注射Ad-NT-3,2d后出现NT-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产物,主要位于吻合口附近,阳性产物呈平行条纹状排列,7d时显著增加(与2d组相比,P<0.01),14d和28d时有所下降(与7d组相比,P<0.0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2d组相比,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P<0.01)。而正常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注射Ad-LacZ或生理盐水的坐骨神经NT-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阴性。结论NT-3基因能通过腺病毒介导转入损伤修复后周围神经的SCs并表达NT-3蛋白,为腺病毒介导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89.
不同降解率β-TCP/rhBMP-2人工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检测不同降解率β-TCP/rhBMP-2复合人工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探讨成骨与β-TCP体内降解的关系。方法:以不同工艺制备出三种不同降解率的β-TCP(β-TCP1-3),βTCP1,β-TCP2分别与rhBMP-2复合制备生成不同降解率的β-TCP1/rhBMP-2和βTCP2/rhBMP-2复合人工骨。选择81只中国家兔,制成15mm长的双侧桡骨节段性缺损动物模型,分别用β-TCP1/rhBMP-2,β-TCP2/rhBMP-2,β-TCP1,β-TCP2,β-TCP3修复桡骨缺损区。于术后第4,8,16和24周取材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生物力学测定,无机质含量测定和能量弥散X线分析,结果:经X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发现,各实验组骨缺损部位均有新骨生成,成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β-TCP1/rhBMP-2和β-TCP2/rhBMP-2两组的成骨数量速度均高于单纯β-TCP组,其中以β-TCP1/rhBMP-2组成骨能力最强,术后24周时骨缺损已完全修复,骨髓腔出现;移植物的无机质含量,钙磷比值和生物力学性能均接近正常骨,复合人工骨移植材料与单纯β-TCP相比,降解速度更快,24周时β-TCP1/rhBMP-2和β-TCP2/rhBMP-2两组的降解率分别为97.4%和73.4%。空白对照组在24周时骨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不同降解率β-TCP/rhBMP-2人工骨具有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骨生成作用可加速β-TCP在体内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290.
目的:探讨神经组织蛋白S-100在去卵巢致骨质疏松症大鼠(OVX-0P)腺垂体滤泡星形细胞(FS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适龄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卵巢切除(OVX)组和假性手术对照(Sham组),于术前和术后6周末测量大鼠全身及腰椎骨密度(BMD)。取垂体,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析技术,检测FS细胞中S-100表达。结果:术后6周末OVX组大鼠全身及腰椎BMD均明显低于Sham组值(P<0.01,P<0.01)。S-100阳性荧光标记物定位于FS细胞的胞浆中。FS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突结构、与腺垂体中丰富的血窦直接相邻、结成了腺垂体中发达的活性细胞网络、在结构上与多种腺垂体内分泌细胞密切相连。两组间S-100荧光强度和表达阳性率无显(P>0.05)。结论:SD大鼠OVX术后6周出现骨质疏松变化,FS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定位上的特征及其在数量上的稳定性可能是中枢调节骨代谢因素作用的一个细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