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5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20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了解以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ICPC)/纤维蛋白胶(FS)共同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在小鼠体内异位成骨的能力,探讨其作为注射性骨替代物的可行性. 方法:在小鼠肌袋随机注射或植入ICPC/FS/bBMP复合物、ICPC/FS复合物和单纯bBMP材料,术后2 wk, 4 wk取材,通过碱性磷酸酶测定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并对术后4 wk时新生骨进行定量测定和统计学比较. 结果:ALP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ICPC/FS/bBMP复合物有较多新骨形成,单纯bBMP诱导出少量骨,ICPC/FS复合物未见新生骨,诱导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可注射性ICPC/FS/BM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ICPC/FS是BMP的良好注射性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2.
张义福  刘建  孟国林  袁志  吕荣  袁鹏 《医学争鸣》2006,27(8):737-740
目的:探索激素性股骨头坏死(NFH)病程中肝脂肪酶(HL)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 空白对照;B组: 地塞米松;C组: 地塞米松 丙酸睾酮;D组: 丙酸睾酮.分别在给药的第0, 1, 3, 5 wk采血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HL活性的检测. 并于实验的第5, 8 wk分批处死实验对象,取股骨头标本行骨坏死指标的检测. 结果: B, C 组TG, TCH, HDL较A,D组明显升高,B组的HL活性下降,C组的HL活性较B组明显升高,D组较正常组高. B组第8 wk镜下可见股骨头内脂肪细胞增多,骨细胞坏死空骨陷窝形成明显;但第5 wk时改变轻微. C组也存在类似改变,但病变程度较轻. 结论: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程中存在高脂血症、HL活性下降,给予HL活性增强剂可以改善血脂紊乱状态,并可以改善骨坏死的程度,延缓其进程.  相似文献   
103.
本文综合1982年3月至1983年7月,长春市医院脑外科(甲组,9例)、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乙组,2例),空军吉林医院二外科(丙组,1例),3组共12例应用游离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资料,报告治疗中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04.
应用先进快速成形技术(RP)制备32枚粒度均匀(尺寸均为4mm×4mm×4mm)的聚乳酸-聚羟乙酸(PLGA)人工载体,该载体经I型胶原表面修饰后均分为A、B两组。A组载体复合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rAAV-hBM P-2)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 SC s,2×104个细胞/枚);B组每枚载体复合等量、同代次、未基因转染M SC s。体外培养第5 d,从两组各取12枚细胞-载体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术后30 d取材观察。结果发现rAAV-hBM P-2转染的M SC s成功表达目的基因。RP制备的PLGA载体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大孔及材料表面微孔孔径分别为300μm和3~5μm。体外培养3~5 d,两组载体均复合生长着大量种子细胞。皮下埋植30 d,A组植入物形成较为典型的软骨细胞及基质,II型胶原蛋白表达阳性;同期B组植入物无软骨组织形成。A组聚酯材料面积百分率显著低于B组(P<0.01)。结果表明RP结合载体材料表面修饰,能制备出兼具理想孔隙结构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支架载体,该载体高效复合rAAV-hBM P-2转染的M SC s为组织工程软骨构建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较低强度的两种频率次声波作用于雄性去势大鼠后的股骨骨质变化情况。 方法将32只3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去势组(B组)、去势后4 Hz次声波作用组(C组)和去势后20 Hz次声波作用组(D组),大鼠行双侧睾丸切除术(A组行假手术)。各组大鼠术后用次声波作用,其中A、B组无次声波输出,C、D组次声波参数分别为4 Hz、100 dB和20 Hz、100 dB,每组每天作用30 min,每周5 d,连续作用12周后处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OCN)浓度;用DPX-IQ型骨密度仪测定左股骨远端骨密度(BMD);取右侧股骨远端制作脱钙石蜡切片,测定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b?Ar)、骨小梁宽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以及骨小梁数目(Tb?N);取右股骨近端制备硬骨切片,计算骨膜矿化沉积率(MAR)。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Multivariate ANOVA test分析。 结果雄性去势大鼠的血清BGP降低,MAR减少,骨小梁宽度和条数、骨小梁百分比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加(P<0.05);4 Hz低强度的次声波作用,显著增加了MAR和骨小梁宽度、条数等形态学指标(P<0.05),血清BGP也有增加趋势;20 Hz作用组仅骨小梁宽度和骨小梁数目较去势组改善(P<0.05),余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各组股骨远端BMD无显著变化。 结论4 Hz、100 dB的次声波每天作用30 min,可改善雄性去势大鼠的骨质疏松程度。  相似文献   
106.
INTRODUCTIONBoneformativeprocessesinducedbyintermittenttreatmentoflow-doseparathyroidhormones(PTH)possessnovelandhopefullytherapeuticeffectsonosteoporosis[1-2].Theimportantsignaltrans-ductionsandmechanismsmediatedbygapjunctional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GJIC)viagapjunctions(GJ)composedofConnex-in43(Cx43)betweenadjacentosteoblastsisconceivedtoplaycru-cialrolesintheseprocesses[3-4].Whereas,theessentialcontributionsofGJICtolow-dosePTHassociatedboneformationa…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可溶性ST2(sST2)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心衰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以心衰为主要原因住院的患者1 2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 1 244例心衰患者死亡193例.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率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血钠、总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1年内死亡患者血浆sST2水平明显高于未死亡者(P<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基线sST2水平与死亡明显相关,LnsST2每变化1个单位风险增加1.87倍.sST2对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76)与NT-proBNP(AUC=0.775)近似,将二者联合应用预测效果(AUC =0.813)明显提高.结论 住院心衰患者基线sST2水平与临床及生化变量相关.sST2可以独立预测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且与NT-proBNP联合应用可增加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8.
恶性黑色素细胞瘤,是颅内肿瘤较少见的一种。我科于82年上半年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7岁,工人,于四个月前无诱因的头痛,位于前额及顶部,呈无规律,阼发性钝痛,近四十天头痛加重,并伴有呕吐。检查:体表有黑色素斑十多处,以左小腿外侧、右肩胛部的两处最大,各约4×5cm,不隆起于皮肤,呈兰黑色,多毛。神经系统检查:双侧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可见点片状出血,左侧上、下肢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未引出。脑压400mm  相似文献   
109.
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物的构建与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骨软骨复合物的可行性。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诱导软骨后接种于快速成形的三维支架材料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PLGA)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经成骨诱导的BMSCs接种于聚乳酸/聚羟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PLGA/TCP)构建组织工程骨,在体外分别培养2周后,将两种工程化组织及两者以无损伤线缝合形成的组织工程骨软复合体分别植入自体股部肌袋,术后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组织学观察表明。组织工程软骨在体内可形成软骨组织组织工程骨在体内可形成骨组织,两者的复合体在体内可形成骨软骨复合物。结论以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以快速成形的生物降解材料为支架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物,可在体内形成骨软骨组织,有望用于骨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了解大连市育龄妇女TORCH感染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对2005年6月~2006年5月进行产前检查的5208例育龄妇女进行TORCH-IgM抗体的检测。结果:TOX、RV、CMV、HSV的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10%,0.12%,0.15%及0.84%。结论:对育龄妇女进行TORCH-IgM检测,可降低和阻止缺陷儿的出生,以提高优生优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