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56篇 |
免费 | 506篇 |
国内免费 | 3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4篇 |
儿科学 | 119篇 |
妇产科学 | 99篇 |
基础医学 | 551篇 |
口腔科学 | 123篇 |
临床医学 | 1615篇 |
内科学 | 660篇 |
皮肤病学 | 92篇 |
神经病学 | 411篇 |
特种医学 | 38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810篇 |
综合类 | 2682篇 |
预防医学 | 1089篇 |
眼科学 | 79篇 |
药学 | 1224篇 |
23篇 | |
中国医学 | 1008篇 |
肿瘤学 | 2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0篇 |
2023年 | 227篇 |
2022年 | 301篇 |
2021年 | 357篇 |
2020年 | 351篇 |
2019年 | 226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228篇 |
2015年 | 210篇 |
2014年 | 469篇 |
2013年 | 426篇 |
2012年 | 567篇 |
2011年 | 721篇 |
2010年 | 537篇 |
2009年 | 506篇 |
2008年 | 530篇 |
2007年 | 508篇 |
2006年 | 458篇 |
2005年 | 376篇 |
2004年 | 405篇 |
2003年 | 399篇 |
2002年 | 368篇 |
2001年 | 329篇 |
2000年 | 286篇 |
1999年 | 244篇 |
1998年 | 197篇 |
1997年 | 158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61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115篇 |
1992年 | 117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89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44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5篇 |
1958年 | 8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γ-射线辐照对淋巴细胞杀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 确定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所需的最低辐照剂量。方法 分别用 5、15、2 5、35、5 0Gy 5种剂量对血液进行辐照处理 ,然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及有丝分裂原刺激试验 ,测定3 H掺入量以测定淋巴细胞的残存增殖活性。结果 与未辐照血相比 ,15Gy剂量辐照时 ,对MLC培养的抑制率已达 (96 .4± 2 .0 ) % ,但对PHA刺激和ConA刺激反应的抑制率分别为 (85 .0± 1.7) %和 (86 .5± 5 .1) % ,均低于 95 % ;2 5Gy剂量辐照时 ,对PHA刺激和ConA刺激反应的抑制率分别达 (96 .3± 2 .8) %和 (96 .6± 4 .3) %。结果 15Gy剂量不足以预防TA GVHD ,最低辐照剂量应为 2 5Gy。 相似文献
12.
椎间孔神经根阻滞术配合牵引和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是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由于神经根被压出现无菌性炎症,神经根充血肿胀,渗出增多,引起疼痛。治疗的关键是有效地消除无获得性炎症和松解受压神经。采用腰椎间孔神经根阻滞术下配合腰椎微电脑全自动间歇牵引术和腰椎斜扳法冶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三羟异黄酮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羟异黄酮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4',5,7三羟异黄酮处理黑色素瘤B16细胞1~4天后,以生长曲线反映其增殖活力,以B16细胞形态、黑色素含量及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等观察三羟异黄酮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结果:用10、30、90 μmol/L的三羟异黄酮作用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P<0.05~P<0.01).表现为黑色素生成能力增加,细胞生长缓慢,可使B16细胞阻断在S期.结论:三羟异黄酮不同剂量对体外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临床资料该患者女性,41岁。平素对染发剂等化学物质过敏,因宫外孕行甲氨碟吟治疗,以每日20mg,肌肉注射,连用5日。总量为100mg,于用药第5日出现咽痛、口腔粘膜多处溃疡、发热、体温38℃以上,出现以颈部躯干为主的红包充血性皮疹伴搔痒,停药第3日,出现齿龈红肿、口唇及口腔粘膜大面积破溃,声嘶、张口饮水困难,全身皮肤大片红色充血性皮疹呈色素沉着。化验末梢血象白细胞数0.6×10~9/L,中性分叶27%,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21×10~9/L,骨髓像检查提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重度减低,粒细胞增生减低占5%,均为分叶、红系形态比例基本正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分布减少。经给予惠尔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氟康唑、头孢吡肟等,体温降至正常,但口腔粘膜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3例cbI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性半胱氨酸尿症)患儿临床表现、基因突变类型、治疗效果和预后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为该病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整理2012年1月~2016年12月青岛地区通过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诊断的23例cbI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资料,完善辅助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诊疗效果,按临床表现分析重型、轻型和中间型,探讨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类型以及疗效的关系。结果 cbI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临床差异较大,个体表现多样,重型患者基因突变以c.609GA/c.658_660del AAG为主,临床多新生儿期发病,以抽搐、代谢危象、喂养困难、体重不增为主要表现;轻型患者基因突变以c.482GA/c.658_660del AAG、c.482GA/c.609GA为主,早期确诊后及时治疗临床表型基本正常。采用羟钴胺素可明显改善cbI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症状,但患儿预后仍与基因型有密切关系。结论 c.609GA、c.658_660del AAG是青岛地区cbI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重型患者主要突变,c.482GA是轻型患者的主要突变;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是早期发现MMA患者的有力手段,结合基因突变类型给予不同MMA患者个性化治疗,是提高患者存活率和治疗效果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碘化钾制备碘涂层钛板的可行性,并验证其抗菌性能。方法以碘化钾作为电解液,使用电泳沉积法将碘负载到钛板表面,制备出碘涂层钛板。通过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观察碘涂层钛板的表面征象和成分结构。实验分组:对照组是经过预处理但未行载碘的钛板,共10块;实验组是经过预处理后再行载碘的碘涂层钛板,根据电解液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1000 mg/L、2000 mg/L、4000 mg/L组,每组各10块。使用1×106 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并对其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碘涂层钛板外观呈灰色,表面可均匀覆盖一层平整、无塌陷的涂层,电镜下见其表面可形成碘涂层,局部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不规则陷凹。对照组、1000 mg/L组、2000 mg/L组、4000 mg/L组的钛板碘含量分别为0、5.10、10.32、15.05 mass%;其体外抗菌菌落计数分别为56.00±5.09、21.40±2.76、9.10±2.51和2.00±1.88,4组之间菌落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化钾作为电解液,使用电泳沉积法可成功制备出碘含量稳定、涂层分布均匀的碘涂层钛板。体外抗菌实验证明碘涂层钛板的抗菌性能强于未载碘钛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CKD)3~5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WanFang Data、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中关于尿毒清颗粒治疗CKD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后,并按照改良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应用Stata1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6篇文献,共305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538例,对照组15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尿毒清颗粒联合用药能降低CKD患者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肌酐[WHD=-52.42,95%CI(-62.64,-42.21)],改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WHD=3.26,95%CI(3.70,6.99)],升高血红蛋白[WHD=5.79,95%CI(2.66,8.92)],降低三酰甘油[WHD=-0.45,95%CI(-0.85,-0.04)]及胆固醇[WHD=-1.41,95%CI(-1.78,-1.04)]的作用;并且可以改善CKD患者临床有效率提高37%[RR=1.37,95%CI(1.24,1.51)],但对于24 h尿蛋白定量[WHD=-194.95,95%CI(-425.92,36.01)],无临床意义。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尿毒清颗粒联合用药能明显降低CKD患者血肌酐、血三酰甘油、血胆固醇,升高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以及改善患者临床有效率。由于纳入的文献其研究方法学质量不高,有待进一步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