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制作异常胰胆管连接(APBDU)最佳动物模型,笔者用23只犬分两组分别行胆总管→背胰管(13只)和背胰管→胆总管(10只)端侧吻合术。术前,术后5,10,15,30,50,80,120天和处死时(90~270天)动态检测血清淀粉酶、磷脂酶A2活性和甘胆酸含量,结合胰胆管测压、造影和病理切片等的观察表明:①本模型的胰胆管连接形态十分接近人类APBDU的解剖特点。②术后各犬无永久性吻合口狭窄且能保证持续性胆汁和胰液混流。③能诱发人类APBDU所合并的多种胰胆系病变。结论:本模型为符合人类APBDU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特点,能反映其病理演变规律的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和病理学基础,探讨肿瘤的MRI特点与病理学相关性.方法:选择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界、MRI信号特征,强化程度及与周围脊髓的关系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椎管内神经鞘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呈圆形、类圆形,部分骑跨硬膜内外,呈哑铃形.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多数均匀,部分囊变者信号不均匀.强化后形式多变,依据肿瘤是实体型、囊变型或混合型而分别表现为均匀强化、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结论:根据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强化特点,可准确定位并推测其病理类型,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栓塞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6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进行DSA检查和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后2~7天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结果 DSA检查使鼻咽血管纤维瘤获得明确的诊断,所有病例均主要由同侧的颌内动脉供血,咽升动脉参与供血1例,同侧颈内动脉参与供血1例,16例患者均栓塞成功.鼻内镜下肿瘤全切除者15例,大部分切除者1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全切率,为内镜下手术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颅内动脉瘤共 11例 ,其中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 5岁。颈内动脉瘤 4例 ,后交通支动脉瘤 4例 ,前交通支动脉瘤 3例 ,动脉瘤直径最小为 4mm ,最大为 2 3mm ,所有患者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0 0 %栓塞 7例 ,90 %~ 99%栓塞 3例 ,70 %~ 90 %栓塞 1例 ,术后随访 1~ 12个月 ,无一例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宜消融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82例不宜消融的肝癌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40例,予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42例,予单纯TACE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肝功能、血常规、血清甲胎蛋白(AFP)、并发症、客观有效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术前、术后剂量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术后3、6个月客观有效率[85.00%(34/40)、67.50%(27/40)]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26/42)、45.24%(19/42);P均<0.05]。联合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7个月,对照组为10.7个月;联合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50%、54.30%、23.30%,对照组为45.20%、32.60%、13.60%。联合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血清AF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肝功能及血常规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ACE联合125I治疗不宜消融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5例HCC合并PVTT患者的资料,其中475例接受TACE治疗(TACE组),210例接受支持治疗(支持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生存时间,采用Cox模型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685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6.3个月,其中TACE组和支持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1个月、5.2个月(P=0.002)。TACE组和支持治疗组患者6、12、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7.30%、27.30%、12.10%和37.90%、12.20%、3.10%。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HCC病灶最大径、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癌栓分型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元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Child-Pugh分级和癌栓分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Ⅰ、Ⅱ型癌栓患者中,TACE组和支持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8个月、5.5个月,2组6、12、24个月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Ⅲ、Ⅳ型癌栓患者中TACE治疗组和支持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个月、4.5个月,2组6、12、24个月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结论对HCC合并PVTT患者行TACE治疗有效,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Child-Pugh分级和癌栓分型;对Ⅲ、Ⅳ型癌栓患者TACE未见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7.
~(125)碘粒子植入治疗具有高度适形性,通过近距离照射肿瘤杀伤癌细胞,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本文对~(125)I粒子植入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FicatⅡ期以前)动物模型行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研究该法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初步探讨该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以真丝线段微绒毛行家猪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建立ANFH动物模型。对ANFH FicatⅡ期模型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治疗并与对照组作影像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经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研制动物模型,方法新颖、成功率高,可控性强;TAE术后股骨头坏死进行性加重,平均塌陷时间为1.5个月;组织病理学示骨细胞逐渐坏死,高倍镜下单位面积的空缺骨陷窝数百分比(PBL)增多及骨小梁(TBV)减少;A组与B组、B组治疗前后的PBL与TB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股骨头供血动脉栓塞术建立ANFH模型方法新颖、有良好可控性,同时建立模型的周期缩短;而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防治股骨头坏死关节面塌陷,对FicatⅡ期病变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变进展,防治其塌陷,是一种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方法。在进一步完善动物实验后,可以考虑有选择的进行临床实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有 5 0 %~ 90 %合并肝硬化 ,有脾功能亢进 (脾亢 )。本文通过对 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行双介入治疗结果作一报道 ,以供同道参考。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自 2 0 0 0年 8月以来我科收治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 7例 ,7例患者都有乙型肝炎病史 15~ 2 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颅内动脉瘤电解脱铂金圈 (EDPC)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 ,探讨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1999年 2月至 2 0 0 4年 7月用EDP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5 8例。其中 5 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例 ,术前Hunt&Hess氏分级 :Ⅰ级 36例 ,Ⅱ级 12例 ,Ⅳ~Ⅴ级 8例。本组 5 8例 6 0个动脉瘤 ,均采用EDPC治疗。放置铂金圈过程中及解脱后及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以了解动脉瘤腔栓塞情况。结果  5 8例中 ,前循环动脉瘤 5 1例 ,后循环动脉瘤 7例。多发性动脉瘤 3例。 5 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6 0枚动脉瘤 ,5 8枚动脉瘤栓塞成功 ,2枚因载瘤动脉严重痉挛失败 ,手术成功率为 96 .6 %。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 :完全填塞 4 4 (75 .9% )例 ;不完全填塞 12 (2 0 .7% )例。本组非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 6 .9% ,1例因EDPC疝入载瘤动脉发生偏瘫。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 ,本组无死亡病例。本组 4 1例患者经 1~ 4年随访 ,无SAH再复发病例。结论 EDPC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