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9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6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探索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肥胖指标关联的中介效应。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苏州市吴中区基线数据,选择高血压人群并剔除自报患冠心病、脑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最终纳入分析20 178人。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静坐行为与肥胖指标关联中体力活动的中介效应。结果 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文化程度、肉类摄入、新鲜水果摄入等因素后,休闲静坐行为与体力活动呈负相关(β=-0.246,P<0.001);与肥胖指标如体脂比(β=0.061,P<0.001)、腰围(β=0.087,P<0.001)和BMI(β=0.071,P<0.001)呈正相关。纳入中介变量体力活动后,休闲静坐行为对肥胖指标的直接作用仍有统计学意义;控制休闲静坐行为后,体力活动与体脂比、腰围和BMI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052,-0.083和-0.028,均P<0.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对体脂比、腰围和BMI的影响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其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0.820%,23.421%和9.915%。对性别分层分析后,体力活动的中介效应在男女性中不相同,女性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各肥胖指标间存在中介效应,而男性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体脂比和腰围的关联中存在中介效应。结论 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对肥胖指标的影响中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高血压人群应增加体力活动水平,减少长时间休闲静坐以获得较好的健康效果。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描述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成年双生子BMI的分布特征,探索BMI在双生子人群中的特殊分布规律,为超重及肥胖高危因素分析和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线索和基础资料。方法 选自CNTR中2010-2018年完成问卷调查的双生子对,纳入≥ 18岁具有完整双生子对登记信息,且身高、体重等关键变量无缺失或异常者进行分析,共计32 725对成年双生子。描述CNTR项目成年双生子BMI的人群、地区分布特征及双生子对内成员BMI差异的分布现况。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34.6±12.4)岁,同性别双生子对79.7%。研究对象平均BMI为22.5 kg/m2,超重率为23.7%,肥胖率为4.9%。男性、50~59岁组、北方地区、低文化程度者、在婚者的双生子超重率和肥胖率相对更高(P<0.001)。同卵和异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先出生的双生子超重和肥胖率略高于后出生者(P<0.05)。同性别双生子对内分析发现,对内BMI差异与年龄呈正相关(趋势性检验P<0.001),异卵差异高于同卵,且卵型间差异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BMI一致率存在卵型差异(P<0.05),同卵高于异卵。结论 本研究的双生子人群BMI的分布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BMI为可遗传的性状,且遗传作用可能随年龄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 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 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衰弱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衰弱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美兆健康体检中心的人群体检数据,纳入2008-2019年至少参加过2次体检且间隔>3年者,共13 689人。采用28个变量(包括疾病、症状、体格测量指标等)构建衰弱指数,衰弱指数≥ 0.25定义为衰弱,衰弱指数>0.10且<0.25为衰弱前期。按照首次体检时的衰弱状态进行分层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社会人口学因素和生活方式特征对衰弱状态恶化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首次和末次体检时的年龄分别为(42.3±9.2)岁和(47.9±9.3)岁,首末次体检间隔时间为(5.7±1.9)年。首次体检时人群衰弱率和衰弱前期率分别为2.5%和50.3%,末次体检时分别上升至3.9%和55.4%。67.3%的研究对象在首末次体检时的衰弱状态保持不变,21.2%恶化,12.5%改善。在首次体检衰弱状态为健康的人群中,年龄大、女性、低文化程度、戒烟和每天吸烟、BMI定义的肥胖、以及腰臀比定义的中心性肥胖是衰弱状态恶化的危险因素。在首次体检为衰弱前期的人群中,年龄大、女性、BMI定义的肥胖、以及腰臀比定义的中心性肥胖是衰弱状态恶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文化程度、吸烟和肥胖等会增加个体衰弱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5.
目的了解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后, 不同地域的流行现况及特点。方法于2022年12月20日12:00至23日9:00, 对全国23个省份39个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教职工和学生(师生)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地区的感染率, 探索感染风险因素、感染者人群特征和临床症状等情况。结果调查获得28 901份有效问卷(其中学生26 355份, 教职工2 546份), 问卷有效率为94.3%。北京市感染率最高, 其学生和教职工感染率分别达78.55%和76.40%;天津市、河北省的师生感染率均超过65.00%;各省份感染率差异较大;96.76%的感染时间发生于2022年12月1日及以后。与教职工相比, 学生的感染风险更低(OR=0.72, 95%CI:0.60~0.86);与≤20岁组相比, 21~、31~、41~、51~、>60岁组的OR值(95%CI)分别为1.22(1.14~1.30)、1.54(1.30~1.84)、1.25(0.99~1.58)、1.29(0.94~1.78)、1.19(0.51~2.80);末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时间距今越长, 感染风险越高, 以≤3...  相似文献   
136.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于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在5个省(浙江、湖南、甘肃、四川、河南)的农村地区和5个省(自治区)(黑龙江、山东、江苏、广西、海南)的城市地区开展基线调查, 共入选512 891名30~79岁调查对象, 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物样本收集工作。项目于2008年6-10月开展了19 786人的第一次重复调查, 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开展了25 239人的第二次重复调查。2016年,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支持下, CKB基于多年工作基础开展了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CKB项目在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开展了第三次调查, 完成25 087人的调查工作, 包括问卷调查(在基线调查内容上增加了老龄化相关问题)、体格检查以及血液、尿液、唾液、粪便等生物样本采集。截至2022年6月, 项目对全部队列人群平均开展随访已达15年, 累计观察770万人年, 收集死亡事件7.4万人, 医保结局事件37.1万人(累计279.5万人次), 主动随访事件1.1万人(累计1.2万人次), 发病监测事件10.0万人(累计14.7万人次)。C...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在中国成年高血压人群中,分析达到强化收缩压(SBP)控制目标(≤ 130 mmHg)与新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成年高血压患者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达到强化和常规SBP控制目标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达到强化和常规SBP控制目标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3 628名自报连续服药控制血压的参与者,其中5.0%达到了强化SBP控制目标。在调整性别、年龄以及城乡后,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2.36,95%CI:1.32~4.04)、坚持健康膳食(OR=2.09,95%CI:1.45~2.96)、每日摄入新鲜水果(OR=1.67,95%CI:1.17~2.36)以及采用联合用药(OR=1.82,95%CI:1.03~3.09)的患者更容易达到强化SBP控制目标。随访(10.0±3.7)年后,复合心脑血管结局发生1 278名。本研究未观察到达到强化SBP控制目标与常规目标者发生复合心脑血管结局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89,95%CI:0.63~1.2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随SBP控制水平的增强有降低的趋势(趋势检验P<0.05)。结论 本研究观察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随SBP控制水平增强而降低的趋势,但未观察到达到强化SBP控制目标相比于常规控制目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8.
目的了解苏州队列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状况及人群分布特征, 探索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为防控CO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吴中区项目点数据, 剔除基线气流受限及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个体后, 最终纳入分析45 484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队列人群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可信区间(CI), 同时分析吸烟在其他危险因素与COPD发病关联中是否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结果截至2017年12月31日,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1.12年, 随访期间共诊断COPD 524人, COPD的发病密度为105.54/10万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HR=3.78, 95%CI:3.32~4.30)、曾经吸烟(HR=2.00, 95%CI:1.24~3.22)、当前吸烟(<10支/d, HR=2.14, 95%CI:1.36~3.35;≥10支/d, HR=2.69, 95%CI:1.60~4.54)、有呼吸系统疾病史(HR=2.08, 95%CI:1.33~3.26)、每...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分析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间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的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的第2次重复调查,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个体,最终分别纳入461 213名和20 583名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报告一级亲属(生父、生母、亲兄弟姐妹)中≥ 1人患有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中任意一种疾病即为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每日摄入蔬菜水果、积极的体力活动、BMI(18.5~23.9)kg/m2、腰臀比男性 < 0.90/女性 < 0.85。结果 基线调查时,人群中具有上述任一家族史的比例为36.5%;具有上述各类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依次为70.5%、93.0%、18.0%、25.0%、53.4%和43.5%。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体脂的比例更低,而每日摄入蔬菜水果和积极体力活动的比例更高。但是总的来说,无论就家族史病种类型或数量、涉及的家庭成员类别、或是患病人次数而言,不同家族史状态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比例差异甚微。家族史与个体生活方式间的关联状态在10年后的第2次重复调查中没有很大的改变。结论 自知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的个体在健康相关的主要生活方式上并未表现得更健康。  相似文献   
140.
流行病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在探索疾病病因、预防控制疾病、制定和评价公共卫生策略措施,以及改善人群健康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已经由传染性疾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和健康相关领域等,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也日趋完善成熟,它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和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本文扼要地回顾了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些年流行病发展趋势,探讨了今后流行病学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