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6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8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79篇 |
内科学 | 39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85篇 |
综合类 | 152篇 |
预防医学 | 52篇 |
药学 | 2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5篇 |
肿瘤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随着医疗器械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医疗机器人技术弥补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不足,可领导未来手术的潮流.本文主要介绍医疗机器人技术在消化道手术中的应用.目前有2种主要的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消化外科,体外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和体内微型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体外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可以进行胆囊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叶切除术、抗反流手术等消化外科绝大部分手术,但这类手术系统体积庞大且费用昂贵.而体内微型机器人手术系统目前仍处于实验室探索阶段.坚持理工医相结合,医疗机器人手术系统可以在消化外科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2.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个体内变异度(IPV)与肝移植术后免疫介导移植物损伤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进行经典原位肝移植的288例受者资料。采用移植后2~6个月期间至少5个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谷值(C0)计算得到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变异系数(CV)。设定的复合终点包括:(1)肝移植术后6个月后免疫介导的移植物失功,包括慢性排斥反应、活检证实的晚期急性排斥反应;(2)肝移植术后6个月后免疫抑制剂毒性作用导致的肝功能损害;(3)肝移植术后6个月后出现的CMV血症。以CV均值为临界值将受者分为低CV组和高CV组,比较两组到达复合终点的受者比例,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免疫介导移植物损伤的影响因素。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肝移植术后免疫介导移植物损伤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P≤0.20的变量采用逐步后退法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截至2021年6月30日,288例肝移植受者平均随访时间(37±16)个月(6~76个月),共37例(12.85%)到达复合终点。肝移植术后2~6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CV平均值为(28.11±10.72)%,以28.11%作为临界值将288例受者分为低CV组(CV<28.11%)和高CV组(CV≥28.11%)。两组供者年龄、性别,受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原发病性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术前Child-Pugh评分、术后免疫抑制方案、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2~6个月他克莫司C0、总胆红素和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CV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和CMV血症发生率高于低CV组受者(3.13%和0,5.47%和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CV组到达复合终点的受者比例较低CV组高,分别为18.0%(23/128)和8.8%(1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7,P<0.05)。高CV组受者较低CV组到达复合终点的受者时间更短,分别为(1764±72)d和(1909±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7,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供者年龄、移植前受者Child-Pugh评分、移植后2~6个月总胆红素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CV是肝移植术后发生免疫介导移植物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33、2.353、1.011和0.450,P均<0.05)。 结论肝移植术后2~6个月他克莫司高IPV(血药浓度CV≥28.11%)与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损伤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能导致急性排斥反应及CMV血症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523.
目的:探讨ASA评分对肝癌患者外科治疗风险评估的价值。
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2月419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分析患者ASA评分与临床因素的关系,并对可能的相关因素作单因素筛选后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肝癌术后并发症及术中输血有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统计分析显示,肝癌患者术前并发症及术前血红蛋白影响ASA评分;随着ASA评分上升,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明显高增加(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A评分、失血量、肝硬化、年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ASA评分、手术时间、肿瘤直径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ASA评分是肝癌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较好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2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胃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胃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胃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胃表面肿瘤附近探査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胃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 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人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胃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25.
肝胆胰外科围手术期糖代谢异常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目前D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之合并有DM的肝胆胰外科病人也日趋增多.因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较多,且与血糖代谢异常以及重要器官受累程度密切相关,故若诊疗不当,可致病情恶化,影响手术安全及术后恢复.本文就肝胆胰外科围手术期血糖异常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26.
527.
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无缝线磁性胆肠吻合支架在犬急性胆管损伤后、胆管炎症较重的情况下,一期修复胆肠连续性的可行性。方法制造犬的急性胆管损伤并胆汁性腹膜炎模型,在胆管炎症较重的情况下应用磁性胆肠吻合支架进行胆肠连续性的一期修复,观察吻合效果,并与传统手工吻合方式进行比较。结果研制的吻合支架一期修复犬胆肠连续性安全可靠,无吻合口漏和感染发生;胆道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无明显狭窄。组织学检查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炎症反应小,胶原排列整齐。结论该吻合支架在胆管炎症较重的情况下,进行胆肠连续性的一期修复是安全而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528.
背景与目的 胃造瘘术是普通外科常见手术,传统胃造瘘术创伤大,已逐步被内镜下胃造瘘、X线下胃造瘘术取代,但实施过程需要内镜系统或X线机辅助,且操作较为繁琐。基于应用磁压榨技术行无创化胃造瘘的设想,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胃造瘘磁体装置,在大鼠模型上验证该设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大鼠消化道解剖特点和尺寸自行设计加工适合于大鼠胃造瘘的钕铁硼子母磁体,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子母磁体的磁力学曲线。10只SD大鼠麻醉后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在大鼠左上腹部放置母磁体,子母磁体自动吸合,腹部X线明确磁体相吸情况。术后单笼饲养,观察大鼠存活状况、磁体脱落时间、磁体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周处死动物,获取造瘘口标本,肉眼及光镜下观察造瘘口形成情况。结果 设计和生产出的子母磁体均为圆柱状,采用N42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电镀镍防护处理。子磁体直径5 mm、高3 mm,母磁体直径6 mm、高5 mm,子母磁体质量分别为0.410 g和1.035 g。子母磁体在零距离时最大吸力达4.36 N,磁体吸力随位移增加而逐渐减小。10只大鼠麻醉后均成功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在大鼠左上腹部放置母磁体后,子母磁体迅速相吸,腹部X线检查显示磁体对位吸合良好。术后大鼠均存活,子母磁体留置期间,未出现磁体移位、子母磁体分离等意外事件,所有实验动物无消化道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0~13 d子母磁体脱落,胃造瘘通道建立。术后2周开腹观察可见造瘘口处胃壁和腹壁粘连愈合牢固,腹腔无渗液及粘连。获取造瘘口标本肉眼可见瘘口形成良好,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瘘口组织结构层次清晰。结论 基于磁压榨技术的胃造瘘磁体设计巧妙、易于加工、成本低,该方法建立无创化大鼠胃造瘘操作简单,安全可行,造瘘口各层组织愈合良好。下一步可开展与人体解剖特点更接近的大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并评价造瘘口形成的长期效果。未来优化磁体设计和操作路径后,该技术有望在临床试用开展。 相似文献
529.
患者 :男性 ,37岁。 8年前因“胆囊胆总管结石”在当地医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T管引流出金黄色胆汁约 12 0 0 - 16 0 0ml d ,偶有絮状物。术后 2周经T管造影显示 :胆总管下端欠通畅 ,未予处理 ,带T管出院。出院后胆汁引流量约 4 0 0 - 15 0 0ml d ,时有絮状物和泥沙样结石沉淀。 2年前老化T管自近皮缘处折断 ,断端粘连、闭塞 ,无胆汁流出。后反复发作胆管炎 ,经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 :T 36 .3℃ ,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中度黄染。右锁骨中线肋缘下 2 .0cm可见一老化胶管残端 ,… 相似文献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