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9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垂体柄的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正常垂体柄偏位原因及其与垂体柄移位的区别。材料和方法:用MRI(0.15T)对140例正常人和45例垂体腺瘤的垂体柄位置、大小及信号强度进行了观测。结果:冠状位垂体柄明显偏位20/140例,正中隆起中心和蝶鞍中心均不位于同一纵切面上;垂体微腺瘤垂体柄移位13/27例,两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切面上者12/13例。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正常垂体柄偏位是由于正中隆起中心和蝶鞍中心不位于同一纵切面上,当该两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切面上时,垂体柄发生偏位则称病理性垂体柄偏位。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吸烟和饮咖啡对正常成年人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产生的短期影响。材料与方法 41名青中年健康志愿者进行吸烟试验,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6.6±11.8)岁,并分为吸烟史组(男21名)和无吸烟史组(男20名);19名青年健康志愿者进行咖啡试验,年龄范围22~27岁,平均年龄(24.4±1.4)岁,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磁共振灌注技术定量测量41名志愿者吸烟前后以及19名志愿者饮用咖啡前后枕叶、额叶、颞叶灰质和丘脑、基底节区r CBF。结果 (1)41名志愿者吸烟前后的各脑区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1名吸烟史组的吸烟前r CBF低于20名无吸烟史组,且在双侧枕叶、颞叶、丘脑以及左侧基底节区的r CBF差别较大(P均0.05)。(3)19名志愿者饮用咖啡后,双侧枕叶、额叶、颞叶灰质和丘脑、基底节的r CBF均产生明显降低的急性变化(P均0.05),且下降幅度分别为14.5%、16.5%、11.6%、11.7%、17.6%、15.7%、14.0%、14.3%、14.4%、15.4%,以右侧颞叶变化最为显著。结论基于3D ASL技术检测吸烟和咖啡对局部脑灰质血流量的短期影响,咖啡使r CBF发生降低的急性变化,吸烟对r CBF并未产生短期影响,而长期吸烟能导致r CBF降低。  相似文献   
43.
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影像研究生的培养是造就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医学影像研究生的重点在于导师队伍建设和科室共同管理;医学影像基本功和影像诊断思维模式的训练;医学影像专业英语的学习;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科研表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甲状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101例(正常组65例,甲癌组36例)符合本研究并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病例的颈部原始图像,将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ced vessel analyze,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综合分析甲状腺癌供血动脉特征.结果 甲状腺癌组36例肿瘤均由甲状腺动脉(共76支腺体支或非腺体支)供血,所有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将供血动脉来源统计为3型:仅甲状腺上动脉供血型18例(50%);仅甲状腺下动脉供血型6例(16.67%);甲状腺上下动脉均供血型12例(33.33%).结论 甲状腺癌均由甲状腺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较好评价其三维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45.
目的 为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提供副肝右静脉(accessory right hepatic vein,aRHv)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取50例无病变成人尸体肝脏标本,解剖aRHV和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RHV),观测统计aRHV的出现率、数量、管径、开口部位、引流范围及与RHV的关系.结果 aRHV出现率为96.0%,其中,直径≥13.00mm和直径≥5.00 mm的出现率分别为60.0%和32.0%;aRHV汇入下腔静脉(IVC)肝后段上、中、下份,分别为6.4%、17.0%和76.6%,其管径分别为(4.33±1.10)mm、(5.76±2.52)mm、(4.83±1.34)mm;汇入IVC肝后段下份的aRHV,其开口部位46.8%(22/47)位于8:00~9:00点位之间;引流Ⅵ段、Ⅶ段的aRHV,管径分别为(6.30±2.20)mm和(4.49±1.22)mm;aRHV直径与RHV管径呈负相关(P=0.022,r=-0.410).结论 aRHV出现率较高,以开口于IVC肝后段下份右后侧者居多,汇人IVC肝后段中份的aRHV管径最粗;较细小的aRHV主要引流肝Ⅶ段,而较粗大的aRHV则引流肝Ⅵ段或Ⅵ段和Ⅶ段;当RHV较小时,其出现较粗大aRHV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小,LDLT术前掌握aRHV的解剖特点,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63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3例(其中明确病理学证实37例,临床综合诊断6例)及正常对照20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f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43例原发性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BA供血,其中8例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BA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单支供血型22例(51.2%),8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不同程度扩张迂曲,14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及分支均扩张迂曲,走向或走行至病灶内;多支供血型13例(30.2%),表现为2支或多支BA供血病灶,相互交通吻合形成血管网;多种动脉供血型8例(18.6%),表现为BA和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结论 原发性肺癌以BA供血为主,可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47.
胸膜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68岁,反复咳嗽、咳痰,心累气促1个月,发现胸水1 d入院.查体:右肺叩诊浊音,呼吸音低,左肺可闻及哮鸣音及肺底湿哕音,双下肢中度水肿.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动态磁敏感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MR灌注成像在脑脓肿与坏死或囊变性脑转移瘤和高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包膜期脑脓肿与27例坏死或囊变性脑转移瘤和高级胶质瘤患者,在术前行常规MRI及DSC-MR灌注成像,分析脓肿壁以及瘤体的MR灌注时间-信号曲线以及CBV伪彩图表现,同时测量并计算其平均最大rrCBV值.结果 脑脓肿的MR灌注时间-信号曲线与坏死或囊变性脑转移瘤和高级胶质瘤间存在区别,且16例(16/20)脑脓肿与所有27例坏死或囊变性脑转移瘤和高级胶质瘤的CBV伪彩图表现亦存在不同,同时脓肿壁的最大rrCBV值(2.55±0.92)与瘤体(4.32±1.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SC-MR灌注成像能反映脑脓肿与坏死或囊变性脑转移瘤和高级胶质瘤的差别,在其术前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9.
小剂量团注法测试脑血管VCTDSA扫描延迟时间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的最佳扫描延迟时间.方法 对47例拟行头部增强检查的患者先后采用小、大剂量团注法对比扫描,得到相应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计算各自达峰时间,统计分析两者的差值,确保达峰时大剂量团注的CT值在95%的可信区间内.结果 监测鞍上池水平,小剂量团注测试达峰时间和大剂量团注测试达峰时间相差(7.43±1.20)s,达峰时大剂量团注CT值95%的可信区间为311.6~364.2 Hu.结论 小剂量团注法预测脑血管VCTDSA扫描延迟时间系数为7.43 s,大剂量团注法达峰时CT值95%在300 Hu以上,可以保证大血管高对比度及小血管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50.
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电流(mA)、管电压(kV)、层厚及螺距变化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 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颅骨标本采用VCTDSA扫描方法进行扫描,不同mA(100、85、75、65、50、25、10mA)、kV(两次扫描同步变化140、120、100、80kV;不同步变化120~140、100~140、80~140、100~120、80~120、80~100 kV)、层厚(0.625、1.25、2.5、3.75、5 m)和螺距(0.531、0.969)的变化组合进行扫描,用Add/Sub软件进行减影,测量减影后全图CT值反映图像噪声,减影后图像行3D容积重建(3D Volume rendering, 3D VR)评价减影图像质量.结果:变化mA、同步与非同步变化kV、变化层厚和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100%),非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最为Ⅲ级(100%).随mA、kV、层厚降低和螺距增大,减影后全图CT值增大,图像噪声增加而图像质量降低.非同步变化kv的双能量减影,随kV的增加,减影后全图CT值降低,图像噪声降低而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应用舣能量、厚层采集薄层重建、降低毫安和增加螺距,不仅能保证VCTDSA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