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蔡成  吕勤  陈盛 《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12-114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对患儿病情变化和转归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笔者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eonatal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43例NRDS患儿使用PS情况及转归结果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根据是否使用PS分为PS使用组和PS未用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情况、呼吸支持情况、症状变化及转归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查发现NRDS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均较低(分别为31.0±1.5周和1.734±0.170kg);与PS未用组比较,PS使用组NRDS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呼吸窘迫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缩短,接受机械通气或NCPAP的时间明显减少。结论 NRDS使用PS后虽不能完全改变转归和预后,但能有效地改善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需要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提高患儿成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2.
53.
蔡成  吕勤  戴昆琦  郭红苗 《医药导报》2011,30(3):379-381
目的 探讨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医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特征和药敏及耐药情况,分析医院内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选择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病历回顾分析,收集NICU 2006年6月~2009年6月期间发生医院内感染147例,分析痰培养、血培养以及眼分泌物培养等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及耐药情况,并对相关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00份病例中共统计出医院内感染147例,医院内感染率为7.0%,病原菌前5位依次是鲍曼复合醋酸钙不动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嗜麦芽寡养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165株,占81.3%,革兰阳性(G+)球菌38株,占18.7%.NICU医院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是NICU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NICU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杆菌,其中主要为鲍曼复合醋酸钙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白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等均有较高的敏感性,较常见G+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具有高敏感性,而对苯唑西林及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有较高的耐药性.应针对高危因素加强管理和防范,降低NICU医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ⅢA酶活性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个体间差异、影响因素以及活性的高低对化疗后产生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5 min内静脉推注0.1 mg/kg咪达唑仑,并在开始推注后15、30、60、120、240和360 min时在对侧静脉抽取静脉血2 mL,分离血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咪达唑仑的血浆浓度,采用房室模型分析咪达唑仑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咪达唑仑的代谢清除率和曲线下面积,作为评估急性白血病患儿细胞色素P450ⅢA酶活性的指标。结果咪达唑仑代谢清除率女性([0.11±0.035)L.h^-1.kg^-1]高于男性([0.073±0.025)L.h^-1.kg^-1,=0.014]。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咪达唑仑代谢清除率[(0.085±0.024)L.h^-1.kg^-1]略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0.094±0.039)L.h^-1.kg^-1],但差距无显著性意义(=0.641)。9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过相同的化疗方案,化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其化疗前咪达唑仑代谢清除率[(0.112±0.029)L.h^-1.kg^-1]低于未发生肝功能损害患儿化疗前[(0.208±0.07)L.h^-1.kg^-1,=0.026]。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应用咪达唑仑作为细胞色素P450ⅢA酶活性探针是安全可行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细胞色素P450ⅢA酶活性存在性别差异;急性白血病患儿细胞色素P450ⅢA酶活性能较好的反映其肝脏代谢化疗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55.
夏建新  吕勤 《中国药师》2015,(3):427-429
目的:探讨氨溴特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婴幼儿喘息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氨溴特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体征症状的消失时间、临床疗效与药品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咳嗽、湿性啰音、气喘和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2.50%,两组疗效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论:氨溴特罗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急性发作的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6.
蔡成  吕勤  陈盛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7):802-804
目的调查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转归情况。方法收集43例N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PS分为PS使用组和PS未用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情况、呼吸支持情况、症状变化及转归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RDS患儿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均较低,分别为(31.0±1.5)周和(1.734±0.170)kg;PS使用组症状消失、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均少于PS未使用组(均<0.05),PS使用组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S未使用组(均<0.05),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NRDS使用PS后能有效地改善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提高患儿成活率,缩短住院时间,但不能完全改变转归和预后。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体位疗法对心力衰竭患者陈-施呼吸的疗效.方法 50例合并中-重度陈-施呼吸的心力衰竭患者,连续行2晚多导睡眠监测,分别为基础状态和体位干预治疗法.体位疗法是指让患者保持侧卧位,避免平卧位.随后将2晚的睡眠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体位疗法降低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43.51±10.24)次/hvs (25.32±10.97)次/h,P<0.05],同时减少了觉醒指数[(29.04±9.18)次/h vs (16.85±7.87)次/h,P<0.05],增加了平均血氧饱和度[(93.56±2.54)% vs (94.74±2.37)%,P<0.05].体位疗法增加了深睡眠期的比例[(10.29±6.34)% vs(17.99±7.12)%,P<0.05],对总睡眠时间无明显影响[(3.34±0.36)h vs (3.36±0.30)h,P>0.05].结论 体位疗法能有效减轻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陈施呼吸的严重性,且对睡眠结构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尿内皮素(ET)、尿微量蛋白(a1-M、TRF、Alb)在新生儿窒息肾脏损害中的意义。方法 窒息组在生后第3天、第7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ET,同时测定其尿微量蛋白水平。对照组健康新生儿同期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发现窒息组第3天尿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第7天重度窒息组尿ET平均水平虽高于对照组、轻度窒息组,但统计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尿微量蛋白( a1-M、TRF、Alb)变化与尿ET呈正相关(P<0.01)。结论 尿ET与尿微量蛋白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新生儿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指标。新生儿窒息尿ET的增高与肾损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9.
60.
李万菊  吕勤  钞艳 《护理研究》2006,20(3):250-251
糖尿病足是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有双下肢麻木、足部疼痛、皮肤慢性溃疡和皮温减低等症状,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下肢长期供血不足所致的病理变化,最终导致截肢,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并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