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8 毫秒
31.
蔡成  吕勤 《现代实用医学》2013,(9):1078-1080
随着围生医学的迅速发展和进步,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明显提高,早产儿急慢性肺损伤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并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以及婴儿期乃至成人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然而,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氧化/抗氧化失衡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在急慢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对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按照随机、平行、双盲的对照设计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应用奥美拉唑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治疗;对照组68例,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腹泻改善时间、腹胀改善时间、大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时间等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8(IL-8)及白介素-6(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CRP、IL-8、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腹泻改善时间、腹胀改善时间、大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用药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皮疹等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剂治疗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新生儿免疫功能,增强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34.
吕勤 《现代康复》1998,2(10):1152-1153
脑梗塞患确诊后.大多数患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对是否能恢复肌力持怀疑态度。这种不良情绪是否影响肌力的恢复,笔采用配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尿及指甲中砷(As)的方法. 方法血浆、尿及指甲处理后,As(Ⅲ)在酸性条件下与二巯基丙醇(BAL)反应,经甲苯萃取,在气相色谱上直接进样.色谱柱为OV-17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柱温140℃~ 210℃,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80℃,载气为高纯氮,流速为2.4ml/min;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 结果As的线性范围为0.02 ~ 10μg/ml(r=0.9996),最低检测浓度0.0035μg/ml,低、中、高浓度加样回收率97.5% ~ 99.7%之间.精密度考察As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均小于5.1%. 结论本方法精密、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临床分析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36.
一种测定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勤  张伟利 《营养学报》1997,19(4):448-452
介绍一种用毛细管柱气相层析直接测量红细胞膜脂肪酸总组分的新方法。首先用梯度离心从全血中分离出红细胞,提取细胞膜,用无水盐酸甲醇一步法处理提取脂肪酸甲基酯,经过气相层析,直接测出红细胞膜总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可重复性强,精确度及分辨率高,方法简便易行,可减少实验时间,为红细胞膜研究开辟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37.
围产期缺氧和 /或缺血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的致病因素 ,脑血流调节异常与脑损伤密切相关。作者通过 42例新生儿HIE脑血流变化观察 ,结合临床表现、头颅CT检查 ,以期对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方法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HIE(实验组 ) 42例均来自我院儿科住院患儿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与分度标准[1] ,诊断轻度窒息 2 6例 ,中重度窒息 16例。男 2 3例 ,女 19例 ,正常分娩 14例 ,产钳助产 6例 ,剖宫产术 2 2例。产程异常 15例 ,脐带绕颈 10例 ,胎儿宫内窘迫 2 5例。…  相似文献   
38.
李艳红  邱红  门光国  毛壬萍  王晓珺  吕勤 《浙江医学》2021,43(13):1415-1419
目的探讨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LBWI/ELBWI)肠外营养(PN)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PN支持治疗超过14d的VLBWI/ELBWI147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患儿有无发生PNAC,分为PNAC组56例和非PNAC组91例。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情况、住院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生后不同时间患儿血生化指标和APRI。结果PNAC组患儿PN使用时间、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脂肪乳剂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非PNAC组,住院期间败血症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均高于非PN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NAC组患儿出生后60d或出院前ALT高于非PNAC组,生后30、60d或出院前AST、TBil、DBil、TBA均高于非PNAC组,生后14、30、60d或出院前APRI均高于非PN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LBWI/ELBWI发生PNAC时APRI在出生后14d即有明显升高,APRI可作为VLBWI/ELBWI发生PNAC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FIM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IM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干预前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SS-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期间,予以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运动状态,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0.
余莉  叶朝辉  姜林燕  吕勤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3):1107-1111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早产儿咖啡因血清浓度的方法,并对66例早产儿给药7 d后的咖啡因血清谷浓度进行监测及疗效评估。方法 采用咪达唑仑作为内标,样品经过蛋白沉淀法处理后上样。色谱柱为UPLC BEH C18(2.1 mm×50 mm,1.7 μm),柱温设为30 ℃,流动相由甲醇和0.1%甲酸组成,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洗脱时间为4 min,进样量10 μL。收集连续使用咖啡因7 d后早产儿血清,进行咖啡因血清谷浓度测定,并观察患儿在用药第8~12天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血清中内源性物质不干扰待测物定量,咖啡因血清浓度在0.5~64 μ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 5)。66例早产儿给药7 d后咖啡因血清浓度为(8.92±6.31) μg·mL-1,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18%和10.60%。咖啡因血清浓度水平与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一定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3和0.011)。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所需样本量少,能快速准确测定咖啡因血清浓度,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提供保障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