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8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了解烧伤感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深静脉导管中形成生物膜的过程.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8月在笔者单位住院的20例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分离的细菌,分别与各自的标准菌株对照.深静脉导管尖端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将菌株体外培养12、24、48、72 h和5 d后,进行细菌生物膜半定量黏附试验测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双荧光染色观察并测定生物膜厚度.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 深静脉导管分离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氏不动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均为耐药菌株.SEM下可见深静脉导管内层表面形态多样、程度不一的生物膜.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彼此粘连融合成片状,生物膜呈团状聚集,形成立体多样结构,结构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少数细菌被不完全包埋,尚可见黏着的菌体.深静脉导管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培养24、48及72 h的吸光度值大于界定值;鲍氏不动杆菌培养12、24、48和72 h,吸光度值均大于界定值;铜绿假单胞菌培养48 h后,吸光度值开始大于界定值.CLSM观察可见,培养24 h时,除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外,其余菌株均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不密集,多数靠近培养皿基底部,红色荧光充满视野.48 h时绿色荧光明显增多,从基底部向上扩延,部分与红色荧光重叠,形成视野中黄色荧光,鲍氏不动杆菌最明显,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绿色荧光的强度和分布上,临床菌株明显多于标准株.培养72 h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其标准株的绿色荧光增多,其他菌株图像中黄色荧光布满视野.培养5 d时绿色荧光较分散,以靠近基底部较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培养后48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则在72h.培养后72 h鲍氏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厚度为(18.2±3.6)μm,大于标准菌的(9.4±2.6)μm(t=5.42,P<0.05),是3种菌中生物膜最厚者.结论 烧伤临床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能在深静脉导管内形成生物膜,其耐药菌株牛物膜形成能力和程度均大于普通菌株,以鲍氏不动杆菌尤为明显,成为烧伤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2.
研究背景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细胞脂类代谢的改变可能与肿瘤飞发病有关。本研究旨在调查胃癌组织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的代谢谱改变并探讨与胃癌相关的特征性小分子标记物。方法 利用GC/MS对30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的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进行分析。获得的脂类数据通过OPLS-DA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胃癌诊断模型,应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组织标志物。 结果 通过GC/MS分析共获得13种脂肪酸和4种脂肪酸酰胺,利用OPLS-DA建模后可以较好的区分胃癌组和对照组,但不能区别不同TNM分期的各组胃癌。胃癌组织中发现5种脂肪酸和油酸酰胺的变化较正常粘膜具有统计学(p<0.05)。OPLS-DA模型中发现8种脂肪酸对两组病人的区分作用具有较大的贡献(VIP值>1)。 结论 本实验发现胃癌组织中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的代谢发生了紊乱,胃癌脂类代谢谱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助于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433.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骨髓坏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报道3例胃癌合并骨髓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均有严重贫血及出血倾向。胃癌病理主要为恶性程度较高的黏液腺癌、低分化癌及印戒细胞癌。患者分别接受对症治疗、血浆置换、剖腹探查或化疗.其中接受对症治疗的11例患者均于20d内死亡.4例接受剖腹探查的患者中3例死于围手术期。3例接受化疗的患者均存活超过3个月。结论胃癌致骨髓坏死临床表现不典型。预后不佳.化疗可能对改善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434.
目的:观察研究中药竹医灌注Ⅰ号保留灌肠辨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中药竹医灌注Ⅰ号保留灌肠,对照组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完全缓解者随访半年及一年,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竹医灌注Ⅰ号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5.
目的:对大黄中结合蒽醌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研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以大黄中结合蒽醌的量为指标,对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及加水量3个因素进行考察。结果:各因素对结合蒽醌的含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提取次数(A)〉提取时间(B)〉加水量(C),最佳工艺为:A3B2C3,即提取3次,每次1h,加水11倍量。结论:该研究为含大黄制剂提供一种提取结合蒽醌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436.
目的 回顾分析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致痫灶切除治疗继发性癫痫的手术情况,探讨ECoG对继发性癫痫的治疗价值.方法 通过术中ECoG监测,对原发灶切除结合外周皮层低功率热灼的方法治疗62例继发性癫痫(其中脑膜瘤15例,胶质瘤18例,海绵状血管瘤15例,蛛网膜囊肿5例,外伤后软化灶5例,表皮样囊肿2例,动静脉畸形2例)的观察,分析ECoG监测在继发性癫痫手术中的意义.结果 术后常规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波,术后无一例死亡或出现新的功能障碍.术后随访10个月-3年,2例尚有部分性发作,但发作频率减少在90%左右,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未再有癫痫发作.结论 对于颅脑占位性病变合并的继发性癫痫,术中ECoG监测对于指导癫痫灶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37.
目的监测不同来源、不同时期铜绿假单胞菌(PAE)的同源性,明确PAE在烧伤科的流行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技术,对烧伤科32株临床分离到的PAE进行基因分型,并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2株PAE共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A型13株,B型7株、C型6株、D和E型各2株、F和G型各为1株,A和C型菌株在不同来源、不同时期均分离到;32株PAE中,23株为多药耐药、8株为泛耐药菌株,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90.0%,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低为25.0%。结论烧伤病房多年来存在PAE多型菌株流行,其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或泛耐药,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是目前烧伤患者PAE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38.
目的:观察中药脑栓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成分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1g/(kg·d)脑栓通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1.5h后拔出线栓实施再灌注。再灌注24h时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原位末端标记法结合神经元核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CD31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缺血再灌注24h时缺血灶周边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脑栓通能显著改善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缺血灶周边星形胶质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的凋亡。结论:脑栓通通过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39.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传统腹腔镜与常规开放阑尾切除手术的差别,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83例急性阑尾炎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分单孔腹腔镜组(61例)、常规腹腔镜组(61例)和常规开放手术组(61例),对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中转率进行比较。结果单孔腹腔镜组、传统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常规开放组(P〈0.01);常规开放手术组有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单孔腹腔镜组3例中转传统腹腔镜手术。对单纯性和化脓性阑尾炎,三种手术方式所需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单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腹腔镜和常规开放组(P〈0.01)。结论单孔腹腔镜组、传统腹腔镜组与常规开放组比较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单孔腹腔镜组需要更多的手术时间;针对手术时间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对于单纯性阑尾炎和化脓性阑尾炎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坏疽性阑尾炎传统腹腔镜组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4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4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2例中,术后35例发生脑积水;107例未发生脑积水。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24.6%(35/1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较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积水是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年龄越大,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感染的病人,发生脑积水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