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2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1.
目的:观察二次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73例(343眼)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术后眼压、前房及并发症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低眼压发生率12.4%,对照组术后低眼压发生率为25.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2.2%,对照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8.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术后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9.6%,对照组术后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36.4%,差异有显著性(P<0.005),出院时两组间功能性滤过泡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二次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可使术后前房迅速形成,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疗效确切并可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高度轴性近视眼与正常眼轴眼之间作对比分析,观察眼轴长度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手术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3-0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IOL植入术的连续病例843例1042眼。正常眼轴组(21~24mm)853眼,高度轴性近视组(≥26mm)189眼。对比分析两组的眼内并发症,包括玻璃体脱失,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和IOL位置异常。结果:年龄在两个组中都是眼内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年龄的增长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眼轴长度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对于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失两个并发症。 结论:此项研究结果提示,年龄和眼轴长度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两个风险因素,了解这些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可能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AC)者行周边虹膜切除术(PI)后,前房角粘连继续发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就诊我院的116例(116眼)50岁以上诊断为PAC并行PI者进行回顾研究,按照前房角粘连进展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中PAC术后平均3年前房角粘连进展率为23.3%(27/116),研究发现PAC者高褶虹膜构型(比值比,5.312;95%置信区间,1.56—24.42,P=0.037)、急性前房角关闭(比值比,3.217;95%置信区间,1.13—19.87,P=0.023)以及初诊高眼压(比值比,1.312;95%置信区间,0.067—3.142,P=0.043)为前房角粘连(PAS)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PAC行PI手术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前房角粘连继续发展,仍需密切随访,尤其对术前存在有高褶虹膜构型、急性前房角关闭和初诊高眼压的患者,更需要告知患者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 keratopathy,BK)的临床疗效。方法: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15例15眼行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治疗。其中白内障术后8例;白内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4例;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3例。结果:患者15例术后眼痛等刺激症状基本消失,角膜上皮完整,随访3~24mo均未发现BK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视力有轻度提高。结论:自体板层角膜转位术可有效缓解BK的症状,防止BK的复发,是治疗BK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贝伐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

方法:对22例2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进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0.1mL(2.5mg),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行Ahmed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36(平均24)mo。

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1wk内22眼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消退,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随访22眼中仅有3眼联合使用1~3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21mmHg之内,1眼因眼压失控而行睫状体光凝术(810激光),其余18眼均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最后一次随访,平均眼压15.59±3.21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5.36±8.13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者9眼(41%),保持术前视力者13眼。全部病例在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及Ahmed引流阀植入术中术后均未观察到严重手术并发症。

结论: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NVG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保护残留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20例手术后出现欠矫、过矫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住院病例.手术后随访3月,观察眼位.结果 其中手术后发生内斜1例,外斜19例.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斜视角度容易变化,手术矫正需要选择时机,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此文通过失败的病例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人群的选择,手术方法,手术后处理,引以为鉴,供同行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seudoexfoliation glaucoma,PEG)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并探讨其在PE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PEG患者(实验组)及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结果:实验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EG患者血清及房水NO浓度降低,可能是导致房水滤过阻力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中合并使用前房穿刺技术已广泛开展,青光眼滤过手术引起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是青光眼手术中少见而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本文探讨总结青光眼小量切除手术引起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术中情况和术后处理情况,建议改良前房穿刺技术,并提供处理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使其恢复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硅油充填眼A超眼轴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硅油充填眼A超眼轴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超仪器,经同一操作者分别对86例患者测定硅油充填前、硅油充填时及硅油取出后的眼轴长度,了解A超眼轴测定在硅油充填前后的变化。结果:硅油充填前86例患者眼轴平均长度23.6±2.2mm,硅油充填后眼轴平均长度33.4±5.8mm,硅油取出后平均长度23.4±1.9mm;硅油充填前后眼轴平均相差9.8±5.7mm,硅油充填前后眼轴变化呈显著改变(P<0.01),硅油充填前与硅油取出后眼轴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硅油充填前后A超眼轴长度变化约9.61±0.16mm,对硅油眼并发性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测量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观察疗效。方法:选取高眼压青光眼患者50例,手术前眼压>40mmHg。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提前前房穿刺减压,手术中巩膜瓣下及筋膜下使用MMC(0.2或0.4g/L),较宽的虹膜根切口,根据手术中眼压和前房形成状况选择玻璃体腔穿刺抽液,做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术后随访3mo,视力提高26例,不变24例。41例眼压<21mmHg;1例术后1wk出现浅前房,再次行前段玻璃体切除、前房成形术;1例行白内障摘出、后囊截开、前房成形术;2例2mo后行睫状体光凝;5例患者术后1mo眼压升高,联合使用1~2种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结论: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手术,需要改良、细化手术的部分操作,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残存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