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8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当前肿瘤治疗策略的确立主要是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虽比单纯依据经验的治疗迈进了一大步,但仍需经过多次调整,方能找到适合每一患者的最佳药物方案及剂量。而相同疾病的不同患者,由于个体遗传学特性的不同,对同一化疗方案的反应性不尽相同,导致疗效差异巨大。依据个体基因型确定药物类别和药物剂量的模式将开创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32.
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5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中胃肠道癌抗原(GCA)浓度,以37u/ml为阳性界限值,测得消化道肿瘤GCA阳性率54.4%,其中胃癌55.2%,肠癌54.5%,食管癌25%,肝癌66.7%,而非消化道癌阳性率5.6%,正常人阳性率为5.0%。对9例消化道癌患者化疗前后GCA变化的分析表明,GCA水平的提高可预示病情的进展。提示GCA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及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3.
可溶性MICA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MICA(sMICA)表达情况, 探讨sMICA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 ELISA方法检测乳腺肿瘤患者外周血sMICA的分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sMICA及白细胞介素15(IL-15)对NK细胞表面NKG2D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ELISA结果显示, 血清sMICA含量在健康成年人血清中为阴性, 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含量为(76.8±22.3)ng/L, 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含量为(205.36±71.27)ng/L, 乳腺癌患者中血清sMICA含量高低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应用含sMICA的血清与NK细胞共培养可明显下调NK细胞的杀瘤活性[(76.2±6.7)% vs (48.4±4.1)%], NK细胞表面NKG2D表达和上清中IFN-λ分泌量也下降.IL-15明显上调NK细胞表面NKG2D表达, 增加培养上清IFN-λ分泌量和增强NK对MCF-7的杀瘤活性.结论: sMICA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正相关, sMICA通过下调NK细胞NKG2D表达水平而降低NK细胞杀瘤活性, 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重要作用.IL-15可以上调NK细胞NKG2D的表达并增强NK细胞杀瘤活性.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在淋巴瘤穿刺标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IgH、T细胞受体γ链(Tcellreceptorγchain,TCRγ)和bcl-2/IgH融合基因(bcl-2/IgH)重排基因为分子标志,分别应用一步法、巢式及半巢式多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40例细针穿刺活检标本(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克隆性基因重排。其中实验组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5例,对照组15例,其中霍奇金病(HD)4例,转移癌5例,反应性增生6例。结果实验组中3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2例bcl-2/IgH主要断裂点(bcl-2/IgHMBR)阳性,1例bcl-2/IgHMBR阴性,但IgH阳性,TCRγ检测均为阴性;1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14例IgH阳性,5例阴性,无1例bcl-2/IgH及TCRγ阳性;3例T-NHL TCRγ均阳性,IgH及bcl-2/IgH均阴性;对照组3个指标检测均阴性。通过3个指标检测NHL总阳性率80%(20/25),假阴性率20%(5/25),无假阳性。结论克隆性基因重排分子检测用于FNAB标本有助于NHL的诊断,但由于存在假阴性可能,应结合细胞形态学,如能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如流式细胞术等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35.
CD34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5000~120000,选择性表达于早期造血干/祖细胞、小血管内皮细胞和胚胎纤维母细胞表面,该抗原在原始造血中表达最强,随着细胸分化、其表达水平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一直作为干/祖细胞表面的一种特征性标志而广泛应用于造血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继骨髓和外周血后的第3种造血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6.
SELDI蛋白芯片技术全称为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把层析、质谱等项技术合理应用于蛋白样品的检测,具有高通量、高效率、高灵敏度等特点,可以快速地分析各种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组的组成,在基础医学研究、临床疾病诊断以及药物研发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组成、技术原理、特点及其在肝癌和相关肝病中的应用、意义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
吉非替尼敏感性预测指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吉非替尼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其适应证为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既往的化疗采用铂剂和多西他赛。吉非替尼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它对某些NSCLC效果明显,如何选择对该药敏感的病人的研究成为焦点,本文对该方面研究的结果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乳腺癌细胞株MHC-I类相关分子A(MHC class I-related molecules A,MICA)蛋白稳定性及NK杀伤活性作用。方法乳腺癌细胞株MICA全基因检测。构建乳腺癌细胞株MICA等位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ICA表达。MTT检测MG132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抑制。LDH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MDA-MB-231基因序列为MICA*019/A5,MDA-MB-435S基因序列为MICA*010/A5,仅在蛋白N端(膜外区)第29位氨基酸有差异:MICA*019/A5在该位点为Arg(精氨酸),而MICA*010/A5在该位点为Pro(脯氨酸),Arg或Pro位点在蛋白结构的一个beta折叠上,而且是处于偏中间的位置。MG132对转染的293T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MG132处理转染的293T细胞后,MDA-MB-435S MICA基因来源的293T细胞MICA表达降低,并随作用时间影响更明显,对NK杀伤敏感下降。MDA-MB-231 MICA基因来源的293T细胞MICA表达无明显改变,对NK杀伤活性敏感性不受影响。结论 NK杀伤敏感性与乳腺癌细胞MICA表达密切相关,MG132影响MDA-MB-435S MICA稳定性,所以影响NK杀伤敏感性,MDA-MB-231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9.
单倍体相合细胞移植诱发小鼠移植物抗肿瘤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如何在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同时保留并加强移植物抗肿瘤效应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一大课题.观察输注经与未经60Co照射的单倍体相合细胞治疗CB6F1小鼠肝癌模型中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表现,探讨输注经照射单倍体相合细胞在治疗实体增中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312007-03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免疫学研究室和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房完成.①实验材料:来源于BABL/C小鼠的肝癌H22细胞株由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提供.SPF近交系小鼠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以皮下接种肝癌细胞(H22)的CB6Fl(BABL/C×C57BL/6杂交鼠,简称F1)雌性小鼠为受体鼠,经环磷酰胺腹腔化疗后,取C57BL/6小鼠的新鲜骨髓及脾脏细胞作为供体细胞,供体细胞分为经60Co照射和未经60Co照射.将F1小鼠随机分为3组:单纯化疗组、化疗 未经60Co照射细胞组、化疗 经60Co照射细胞组.观察3组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并给予临床评分.⑨实验评估:于移植后第17天取小鼠皮肤、肠、肝、脾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移植物抗宿主病病理学改变所反应的情况,并检测小鼠瘤重和抑瘤率.结果:①化疗 经60Co照射细胞组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表现明显轻于化疗 未经60Co照射细胞组(P<0.05).②化疗 经60Co照射细胞组小鼠的皮肤、肠、肝、脾组织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细胞病理学改变轻于化疗 未经60Co照射细胞组.③单纯化疗组与化疗 未经60Co照射细胞组、化疗 经60Co照射细胞组瘤重比较差异显著[(1.34±0.45)g,(0.6±0.38)g,(0.28±0.15)g,P<0.05].化疗 未经60Co照射细胞组抑瘤率为55.22%,化疗 经60Co照射细胞组抑瘤率为79.22%.结论:供体细胞经7.5Gy 60Co照射的单倍体相合移植能诱发荷H22实体瘤小鼠产生移植物抗肿瘤效应,同时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IL-12、IL-15和IL-18组合对体外扩增人外周血来源的NK细胞受体表达及杀伤肿瘤细胞能力。方法:NK细胞的培养分为cIK组、IL2+II,15组和IL-2+IL-12+IL-15+IL-18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的细胞表型及NK细胞受体表达;LDH法检测不同效靶比NK细胞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经细胞因子IL-2+IL广12+IL-15+IL-18组合作用下,17d后NK细胞(CD3-CD56+)比例上升至80%以上,NK细胞数扩增〉1000倍,明显高于其他两组,F=37.154,P〈0.001。NK细胞活化标志CD69。‘分子增加(t-21.271,P〈0.001),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NKp30、NKp44和NKp46)均有不同程度上调(P值均〈0.05),而NK细胞抑制性受体CDl58b(t=3.416,P=0.021)和CDl59a(t=4.209,P=0.018)不同程度下调,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CD19+)、单核巨噬细胞(CD14+)、调节性T细胞(T—reg)等均显著减少,P〈0.001。对扩增的NK细胞杀伤敏感的肿瘤细胞株均高表达MHCI类相关蛋白A(major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class Ichainrelated moleculesA,MICA),MICA表达分别为K562(46.2±3.2)%、MCF-7(56.5±4.7)%、HTC-8(52.5±4.1)%和Eca-109(36.5±2.5)%,而对NK细胞抵抗的细胞株均低表达或不表达MICA分子,分别为Raji0、MDA-MB-435s0和HT-29(1.2±0.8)%。结论:细胞因子IL-2+IL-12+IL-15+IL-18组合能有效的扩增外周血来源NK细胞,上调其活化性受体,下调抑制性受体,其数量及功能均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