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正常成人脑结构的弥散张量成像参数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运用弥散张量成像 (DTI)方法来探讨脑内不同组织及解剖部位的弥散各向异性特点。资料与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 ,将弥散敏感梯度依次施加在六个不同 (P、M、S、MP、PS、MS)的方向进行DTI,获得正常成人脑的弥散张量图及各向异性指数图 ,在脑内不同解剖部位进行各向异性指数、张量的轨迹及平均弥散率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内不同组织及解剖部位的弥散各向异性程度不同 ,脑白质的弥散各向异性远大于丘脑与脑灰质 (P <0 .0 1) ;在脑白质的不同解剖部位 ,其各向异性特点也不相同 (P <0 .0 5 ) ,脑白质连合纤维 (胼胝体 )的各向异性程度最高 ,其次为脑白质的投射纤维 (内囊 ) ,再次为联合纤维 (半卵圆中心 )。张量的轨迹及平均弥散率在脑内的不同部位具有一致性。结论 DTI可准确测定脑内不同组织弥散的各向异性特点 ,并且可清晰显示脑内神经纤维束的方向及走行 ,可为临床脑白质病的研究提供新的功能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2.
随着我国医院信息化的重点将向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Information System,CIS)的建设转移,大量临床信息系统需要与医院信息系统(Hospti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集成,互连集成中的标准化问题则成为关键焦点。目前集成的  相似文献   
53.
脑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皮层功能重塑.方法 采用被动运动任务对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BOLD-fMRI成像.运用脑功能分析软件SPM2对功能资料进行分析.受试患者分为脑皮层卒中组(A组)及传导通路卒中组(B组),通过记录各组患者的脑激活区情况,观察不同部位卒中急性期脑功能重组过程,并与追踪所得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脑皮层卒中患者急性期以卒中区域周围脑区以及患侧顶叶代偿为主,急性期脑功能重组与患者恢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传导通路卒中组内追踪证实恢复不佳的患者,急性期主要见患侧大脑半球激活,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则在急性期以健侧大脑半球激发为主.其中可见健侧SMI皮层激发.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脑功能重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可能与预后有关;健侧大脑半球对患者的恢复的确存在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患者胸腰椎椎体的冠状位断层图像,探讨脊柱病变三维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1-11/2002-03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磁共振室行磁共振检查的患者87例。对其中资料齐全的27例正常成年人行椎体形态学研究分析。椎体肿瘤、脊柱结核、椎体骨折60例患者研究脊柱病变的三维磁共振应用价值。采用磁共振胸腰椎矢状位T2加权像测量T1~L12椎体的上、中、下矢状径,分析椎体形态学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进而确定磁共振I标准化椎体冠状位扫描的方法,层数等技术参数;对典型的脊柱病变与椎旁病变60例,研究脊柱肿瘤、结核、骨折等病变的三维磁共振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结果:8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椎体形态学研究显示,从T1~L5椎体矢状径差别较大,说明从T1~L5椎体形态变化较大,加之脊柱生理弯曲的影响,只能采用标准化冠状位椎体成像技术,才能取得标准一致冠状位成像;对椎体病变的成像分析说明:标准化椎体冠状位扫描能够更好地显示椎体病变的位置、范围、有利于诊断,治疗的准确定位。结论:椎体特异性冠状位磁共振断层成像能补充矢状位、横轴位椎体断层成像的不足,可显示椎体病变的特点、程度、范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应用特异性椎体冠状位成像能够取得标准一致的椎体冠状位断层图像,可进行影像解剖学研究的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在磁共振3D T1 FFE序列中不同反转角度对三叉神经和周围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例健康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30例临床具有典型三叉神经痛症状的患者为实验组.2组双侧三叉神经脑干起始区域均行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 T1 FFE)薄层扫描,反转角为:20°、25°、30°、35°、40°,扫描层厚/层间距=1.3 mm/-0.65 mm,测量正常组双侧三叉神经信号强度噪声比作为量化指标,由2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对三叉神经显示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量实验组三叉神经长轴与邻近血管的距离.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 (1) 反转角为20°时图像质量平均评分最高(2.70±0.10),信噪比最高(55.37),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 反转角为20°时发现症状侧血管神经之间有切迹者8例,接触者14例,阳性率73.3%(22/30),非症状侧阳性率23.7%(7/30).有三叉神经痛症状的一侧血管接触、压迫神经的比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P<0.01).结论 反转角为20°时图像质量和信噪比最高,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MR动态扫描技术在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开口器,对25例(50侧)经临床诊断为TMJDS患者行动态扫描。结果:动态图像能近似真实地观察到颞下颌关节(TMJ)在整个开闭口的运动过程及关节盘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形态。结论:MR动态扫描技术可成为早期诊断TMJDS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7.
58.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规范扫描时相、增加三维采集厚度及采用减影后处理技术,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显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循环的作用。方法3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3D DCE MRA,其中12例采用75~90 mm的三维采集厚度,扫描时相以呼吸次数粗略估计,采集3-5次,18例采用150~180 mm三维采集厚度,扫描时相以秒表计时确定,分别于0、20、40、60、90 s采集5次。比较减影前后的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门静脉系统血管主干及侧支的显示能力(以4级法评价),并统计患者显示的所有侧支血管及其显示的最佳时间。结果减影技术会降低门静脉主干的显示效果[减影前(2.74±0.31)级,减影后(2.53±0.49)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而提高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显示[减影前(1.63±0.50)级,减影后(2.58±0.3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6,P<0.01)。门静脉主干与多数侧支循环为20 s左右显示最佳,个别侧支血管显影延迟。结论采用减影后处理技术能提高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侧支血管的显示,规范的扫描时相不会遗漏显影较晚的侧支循环,增大采集厚度能保证前后腹壁侧支循环的显示。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国人腰椎椎体的性别差异及椎体差异的判别比较方法;方法:选择67例行腰椎MRI正常成年人,67 例正常成年人,其中女性32 例,年龄在 19~52之间,女性平均年龄41.2±5.6岁;男性37 例,年龄在 20~51之间,男性平均年龄 39.4±4.3岁。T2加权像横轴位测量比较成年男,女腰椎椎体的面积S;正中矢状位测量椎体的上矢状径Dn,中矢状径Dm,下矢状径Dd,前高Ha,中高Hm,后高Hp;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推算椎体的高度比:前高比Ha/Dm,中高比Hm/Dm,后高比Hp/Hm;结果:国人男女椎体的性别差异显著,从L1~L5,椎体面积逐渐升高,男性椎体面积始终大于女性;男性椎体的矢状径Dn,Dm,Dd总大于女性,男性椎体的高度Ha,Hm,Hd大于女性;但是女性椎体的前高度比Ha/Dm,中高比Hm/Dm,后高比Hp/Hm总大于男性。结论:国人椎体性别差异显著,男性椎体大于女性椎体;女性椎体较为“细小”;采用椎体高度比Ha/Dm,Hm/Dm,Hp/Hm能够较全面地比较椎体的整体形状差异。女性椎体小于男性椎体可能是女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多于男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0.
背景:运动功能在脑皮质的功能映射是至今为止被研究得最多的课题之一,但既往对运动功能的绝大部分研究均采用主动运动任务,因而不可避免主动运动所带来的各种误差以及研究对象的局限性。被动运动显然可以解决以上困难以及误差,但是否可代替主动运动进行功能成像,现尚未有定论。 目的:通过比较右手食指主动与被动运动所激活脑区分布的差异,探讨以被动运动代替主动运动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 方法:分别采用被动及主动运动任务对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资料经过转换格式后,运用脑功能分析软件SPM2进行离线分析。通过比较健康受试者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的个体脑激活区、组内平均激活区的异同点,并对功能资料进行基于体素的组内、组间比较,验证以被动运动任务代替主动运动任务的可行性。另根据SPM2输出的时间-信号强度动态曲线,计算信号上升百分率,分析主、被动运动任务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程度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食指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比较,对侧大脑半球主要感觉运动区的激活区出现率均为100%,主、被动任务主要感觉运动区的激活区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辅助运动区、运动前区的出现率相近;被动运动与运动各活化区的激活曲线比较,两组资料间信号上升百分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被动运动可代替主动运动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