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及不同亚群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因素,分析非运动症状(NMS)的具体影响。方法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Ⅲ、Ⅴ部分(UPDRS-Ⅲ、H-Y分级)评定185名原发性PD患者的运动症状,用PDNMS筛查问卷(NMS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PD睡眠量表(PDSS)和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评定NMS,用36条简化医疗结局调查问卷(SF-36)评价QOL。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PD患者QOL的影响因素和NMS的具体作用。结果 PD患者SF-36各维度分值均较健康同龄老人下降。相关分析显示,SF-36总分与H-Y分级、UPDRSⅢ、HAMA、HAMD及NMSQ分值成负相关,与PDSS评分成正相关,与HAMD的6个因子(除日夜变化)和NMSQ的9个症状群(除性功能)均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UPDRSⅢ和强直分能解释SF-36总分变化的21.6%,加入各NMS量表分值后,NMSQ能单独解释SF-36总分变化的21.5%;引入HAMD和NMSQ的细项后,绝望感、泌尿道症状、认知损害、体质量减轻、和阻滞症状能解释SF-36总分变化的35.8%;≤65岁、66岁~75岁和>75岁患者的QOL影响因素不同。结论 NMS中的绝望感、泌尿道症状、认知、体质量减轻、阻滞症状以及运动障碍中的强直型对QOL的影响较大,且导致不同年龄段患者QOL下降的因素不同。故需重视上述NMS的诊治,以改善PD患者QOL。  相似文献   
102.
肾移植受者卡氏肺囊虫肺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对肾移植受者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 总结24例肾移植受者并发PCP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 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39.2岁。发病距肾移植时间平均5.6个月,起病至就诊时间平均5.5d,发热24例,呼吸困难24例。病理表现为肺泡内蛋白样物质渗出,肺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间隔增宽,局部可见纤维化样改变。就诊时胸部X线10例呈弥漫性改变,其中3例磨玻璃样改变,2例磨玻璃样改变中见网格样改变,4例伴有片状渗出或融合实变。就诊时24例胸部CT均可见磨玻璃样改变,其中9例可见细网格状改变,12例可见边缘模糊的片状渗出影及肺内实变影。随着病情加重,胸部X片、CT出现肺内渗出和实变增多,明显时可见支气管空气影。约1—2周内发展到高峰。治疗有效后约1周,胸部X片及CT出现病变吸收好转的改变,1个月内基本吸收。结论 肾移植患者卡氏肺囊虫肺炎影像学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改变包括间质改变或肺泡渗出、实变,进展快,治疗有效后约1周胸部X片及CT才出现吸收好转的改变,1个月内基本吸收。胸部CT检查比X片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3.
南京地区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状态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调查南京地区帕金森病(PD)患者及50岁以上的对照者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析PD合并抑郁状态(PDD)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26例PD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调查,统计分析PDD的发生率及其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HAMD因子分析.同时选取50岁以上无明显躯体疾病的体检者124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PDD的发生率为48.4%(61/126),包括轻度抑郁15.1%(19/126),中度抑郁27.8%(35/126),重度抑郁5.6%(7/126);对照组抑郁状态发生率为9.7% (12/124),包括轻度抑郁5.7% (7/124),中度抑郁2.4% (3/124),重度抑郁1.6% (2/12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36,P<0.01).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越长,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Ⅲ得分越高,H-Y分级越大则PDD的发生率越高.HAMD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PDD患者在认知障碍、迟缓、躯体焦虑、睡眠障碍等方面比对照抑郁组得分明显增高.结论 抑郁状态在南京地区PD患者中较常见,以中度抑郁为主.与PD的病程、运动障碍严重程度及H-Y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104.
叶民 《海峡药学》2007,19(6):92-94
研究人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中的表达.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重组人胰岛素生长因子毕赤酵母表达载体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和质谱测定产物分子量7.6kD和理论值相同.人胰岛素生长因子在毕赤酵母的分泌表达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2例患者均有下视障碍,易跌倒,行动缓慢,四肢肌张力略增高,腱反射活跃,头颅MRI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未见脑干萎缩,神经保护剂及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结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诊断仍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确诊有赖尸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PD患者126例(PD组)和健康志愿者101例(对照组)。采用PCR-RFLP法检测两组COX-2基因rs20417、rs689466、rs689465及rs5275位点的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rs20417等位基因G和C、rs689466等位基因G和A以及rs5275等位基因T和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1,P=0.005)。携带rs20417等位基因C、rs689466等位基因G或rs5275等位基因C者患PD风险可能更高(显性模型OR=2.47,95%CI:1.33~4.59,P=0.004;OR=0.38,95%CI:0.16~0.88,P=0.025;OR=3.09,95%CI:1.47~6.48,P=0.003)。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早发PD组和晚发PD组rs689466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和隐性模型P0.05);rs20417和rs5275基因型分布在晚发P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和P=0.006)。结论江苏省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COX-2基因rs20417、rs689466及rs5275位点多态性与PD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肝腺瘤又称肝细胞腺瘤(Adenom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肝良性肿瘤,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极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为加强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作者回顾性复习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4例肝腺瘤及文献资料11例的术前CT影像学诊断,旨在探讨肝腺瘤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08.
109.
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是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累及脊神经根、脑神经及自主神经,很少同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现报告1例伴有脊髓损害的GBS如下. 1 病例 女,33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5d"于2011年9月12日入住我院.患者7d前"感冒",伴有上腹部、后背部疼痛不适,外院予"香砂养胃丸"治疗,无明显好转.5d前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及背痛,且逐渐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小便费力,之后发展为尿潴留.外院查头颅CT及腰椎MRI均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查体:意识清楚,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近端Ⅲ级,远端Ⅱ级,双上肢腱反射(++);左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近端Ⅱ级,远端Ⅰ级;双下肢腱反射消失.  相似文献   
110.
利血平和多巴胺对大鼠嗜铬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囊泡单胺类转运体(VMAT)功能抑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途径。方法: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VMAT功能抑制对大鼠嗜铬瘤细胞(PC12)存活的影响和细胞死亡方式。结果:单独作用的VMAT抑制剂利血平对PC12细胞无毒性作用;超过一定浓度的多巴胺(0.2mmol/L)对PC12细胞有毒性作用;利血平协同多巴胺明显增加多巴胺的毒性,使同样浓度的多巴胺诱发PC12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随着多巴胺浓度的增加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亦相应增加。受药物毒性作用的PC12细胞主要以凋亡途径死亡。结论:VMAT功能抑制触发的多巴胺内源性毒性可能通过氧化应激诱发凋亡和坏死而发挥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