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01.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用自体1/3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和疗效。 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3.0岁(20.0 -28.0岁),左膝关节18例,右膝17例。35例患者均为急性损伤,受伤前均为体育运动爱好者。 结果 随访1-6年,平均3.0年,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前平均59.40分(45-81分),术后平均91.80分(72-100分),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5)。35例患者术后均无前叉韧带再断裂,术后34例恢复受伤前运动水平,1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降低。术后1年有2例患者在膝极度屈曲位时有轻微膝前疼痛,但对运动水平无显著影响。 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髌骨-髌韧带-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尤其对年轻、活动量大、要求早期恢复高强度运动的患者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2.
目的:评估用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同时经椎弓根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及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31例新鲜胸腰段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经椎弓根人工骨椎体成形术,用X线及CT检查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随访全部病例X射线片提示椎体序列恢复正常,无医源性神经根受损及器械失败,获得骨性愈合。受伤后的后凸Cobb角平均为18&#176;(6&#176;~22&#176;),手术后复位为3&#176;(0&#176;~5&#176;),取出内固定后为3.5&#176;(0&#176;~6&#176;)。神经功能均有1~3级的恢复。大部分患者重返工作。患者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为25例,满意为5例,不满意1例。结论:改进的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与其他内固定方法相比较,近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0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2 3例 ,切取瓣面积最大为 18cm× 12cm ,最小为 12cm× 6cm。蒂长最长 11cm ,最短 7cm。 结果  2 3例中 19例全部成活 ,3例皮瓣边缘坏死合并有水泡 ,经换药治愈 ;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治愈。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质地良好 ,有感觉 ,手术切取操作简便 ,成活率高 ,不损伤血管 ,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4.
杨阳  杨勇  刘常宇  朱皓  高成豪  曾一繁  叶劲  李亮宇  肖骏 《骨科》2023,14(6):523-529
目的 对比国产和华瑞博(HURWA)机器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obotic-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ATKA)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6例行TKA治疗终末期KOA的病人。其中RATKA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为(67.54±12.32)岁;传统TKA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为(70.34±9.74)岁。记录围手术期的髋-膝-踝角(HKA)偏移、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mLDFA)、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mMPTA)、膝关节线汇聚角(JLCA),作为评估力线对位及假体放置的影像学指标。采用术前与术后1天血红蛋白(HB)差值、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评估出血情况。随访并记录手术时间、膝前正中切口长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评估短期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病人力线及假体对位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在正常范围,RATKA组HKA偏移及术后JLCA优于传统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mLDFA、mM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KA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略小于传统TK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KA组的手术时间、膝前正中切口长度均长于传统TKA组,术后1天与术前的HB差值低于传统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活动度、术后1个月及1年的KSS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RATKA组和传统TKA组术后3个月的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KS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HURWA机器人辅助行TKA相较传统TKA具有对线及假体放置更精准、出血少、关节活动度恢复更佳的优势,传统TKA在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方面优于RATKA。RATKA短期疗效值得肯定,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