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BKP)后强化椎再压缩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行单节段BKP治疗的99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F)患者,将患者分为再压缩组和未再压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强化椎再压缩的危险因素。同时记录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数字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再压缩是否导致临床疗效的丢失。结果平均随访20.16±3.49月,14例患者14椎发生再压缩。再压缩组较未再压缩组椎体高度明显丢失,局部后凸角明显加大(P0.05)。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纠正及骨水泥分布类型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均同再压缩显著正相关。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在各随访点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强化椎存在再压缩风险。椎体高度、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都是强化椎再压缩的影响因素。在实施BKP手术时,不可使用较高黏度骨水泥,应尽量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充分弥散,尽量避免团块型骨水泥的形成;避免球囊过度撑开复位,椎体高度和后凸角的纠正不可过多。  相似文献   
12.
合理选择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骨折发生率约占整个脊柱损伤的90%.其中对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无论伴或不伴神经损伤,均可采用手术治疗.但如何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式较为困难,仍存在诸多争议.笔者在参加一些会议交流及审稿中发现存在手术方式选择欠妥或过度治疗的现象.因此,笔者就如何合理选择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式做一浅析,供骨科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间盘分流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体外实验测定尼龙线分流虹吸管作用的距离;动物椎间盘内置入尼龙线,其尾端埋于肌肉中,组织学检查尼龙线的生物相容性。15 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局麻下行腰椎间盘分流术(应用特别设计的工具将尼龙线置入腰椎间盘内),L3-4 1 例、L4-5 6 例、L5S1 7 例、L3-4合并 L4-51 例。术后 1 周、3、12 和 24 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通过尼龙线可将乳酸溶液的 pH 值从低于 4.0 调高至 7.14;体内实验表明绵羊椎间盘置入尼龙线后,椎间盘内蛋白多糖的含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且尼龙线周围无炎症反应。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腰椎间盘分流术,无手术并发症。术后 2 年随访,患者 VAS 评分与 ODI 评分均有明显下降,VAS 改善率达 79.16%±12.33%,ODI 改善率为 77.42%±12.20%;X 线片示术后2 年椎间盘高度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 示根据改良 Thompson 分级,分流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无加重,10 例患者髓核信号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结论 经皮腰椎间盘分流术能够明显缓解腰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具有创伤小,风险低的优点,有望成为临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脊柱微创手术,主要适用于骨质疏松性和脊柱肿瘤等所造成的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具有即刻止痛,恢复压缩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且并发症较少,是一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应用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转子下骨折22例,对稳定型骨折应用普通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不稳定型应用第二代髓内钉(Gamma钉、重建钉、PFN)固定。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应用髓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总体疗效满意。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提示:髓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疗效优良,应作为手术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骨水泥单次灌注技术进行比较,评估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234例行PKP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温度梯度灌注组(采用缓慢、低压、间隔1~2min将骨水泥分次灌注入椎体内)和传统灌注组(采用传统的骨水泥调制好一次性灌注的方法)。温度梯度灌注组:129例患者,160个手术椎体;传统灌注组:105例患者,128个手术椎体。比较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后凸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后随访25.3±12.2个月;传统灌注组术后随访24.7±11.5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及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19±0.94、71.55±7.83、16.66°±8.40°和(62.50±24.64)%;术后为2.18±0.62、28.86±4.71、11.72°±7.81°和(84.50±14.92)%;末次随访时为2.1±1.9、28.79±6.25、11.87°±8.34°和(85.49±12.67)%。传统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和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20±1.07、70.49±9.28、16.97°±9.48°和(61.91±24.84)%;术后为2.25±0.64、28.55±4.46、11.90°±7.42°和(85.09±10.71)%;末次随访时为2.3±2.5、28.51±6.55、11.92°±9.03°和(85.10±14.61)%。两组患者VAS评分、ODI、伤椎的前缘相对高度和椎体后凸角手术后与手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灌注组有9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8.60%;温度梯度灌注组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2.3%,显著低于传统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P0.05)。结论: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影像学及临床效果,并且可以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椎弓根钝头钻.以期减少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穿破率。方法选用7具成人胸腰段脊柱标本(T10~L5)。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9):采用克氏针准备钉道,植入螺钉;实验组(n=49):采用钝头钻准备钉道植入螺钉。术后解剖标本直视下观察椎弓根周壁,了解螺钉的穿破率。结果实验组49个椎弓根仅1例穿破(穿破率2.0%);对照组8例穿破(穿破率16.0%),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新型钝头钻准备钉道,能明显降低下胸椎及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穿破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术后椎管形态面积的变化,探讨间接复位效果及术后椎管重塑形现象。 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9月,同组医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27例,其中L1 13例,L2 9例,L3 4例,T12 1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D级13例,E级14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取内固定行CT检查,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面积及伤椎相邻上下椎管平均面积,计算伤椎椎管骨块占位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椎管骨块复位程度。 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13例术前D级患者均恢复到E级。术后1周CT复查显示椎管骨块占位率由术前(30.9±13.8)%减至(10.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管骨块占位率减至(6.3±3.9)%,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明显有效减少椎管内骨块占位率,经过术后1年重塑形椎管面积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胸腰椎骨折漏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骨折可因伴有其他损伤而被漏诊或误诊[1].而胸腰椎骨折一旦漏诊,耽误治疗,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可导致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2].笔者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漏诊的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胸腰椎骨折漏诊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不愈合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9例(9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的特点。男4例,女5例;年龄60-85岁,平均71-4岁。T12 4例,L1 4例,L2 1例。均行X线片和MR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采用视觉模拟数字法判断腰背部的疼痛变化,以此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腰背部疼痛,特点是卧床休息时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坐及行走等脊柱承受负荷时疼痛复发。X线片或CT可见不愈合椎体内有裂隙,边缘硬化,可表现为假关节形成;椎体内裂隙在MRI的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脊柱序列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与其他骨折一样,也存在骨折不愈合,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保守治疗常无效而需要手术干预。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