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纳米脂质载体是近年来继固体脂质纳米粒发展起来的第2代亚微粒载药系统,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物理稳定性。探讨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podophyllotoxin-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PPT-NLC)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部实验室完成。选择固体脂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脂和液态脂质油酸,采用改良的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PPT-NLC,用同法制备不含油酸的PPT-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纳米粒混悬液。用透射电镜、Zeta电位仪、高效液相色谱法、pH计考察PPT—NLC理化性质,并比较SLN与NLC的包封率和稳定性。结果:透射电镜下PPT—NLC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88.2±8.4)nm,多分散指数为0.190±0.085,Zeta电位为(-33.2±3.1)mV,包封率为86.6%。PPT-SLN分别为(75.3±16.2)nm,0.300±0.072,(-25.2±3.4)mV,包封率为76.5%。结论:PPT-NLC制备工艺简单,分布均匀,稳定性较SLN好,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32.
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质量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纳米脂质载体是近年来继固体脂质纳米粒发展起来的第2代亚微粒载药系统,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物理稳定性.探讨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podophyllotoxin-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PPT-NLC)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部实验室完成.选择固体脂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脂和液态脂质油酸,采用改良的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PPT-NLC,用同法制备不含油酸的PPT-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纳米粒混悬液.用透射电镜、Zeta电位仪、高效液相色谱法、pH计考察PPT-NLC理化性质,并比较SLN与NLC的包封率和稳定性.结果:透射电镜下PPT-NLC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88.2±8.4)nm,多分散指数为0.190±0.085,Zeta电位为(-33.2±3.1)mV,包封率为86.6%.PPT-SLN分别为(75.3±16.2)nm,0.300±0.072,(-25.2±3.4)mV,包封率为76.5%.结论:PPT-NLC制备工艺简单,分布均匀,稳定性较SLN好,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33.
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皮肤毒理学实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考察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经皮肤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11在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部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140只,Fmmu豚鼠78只。采用改良的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5,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①取豚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每组4只,分别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皮肤刺激试验。单次给药方法:豚鼠背部两侧对称脱毛后用手术刀片作#字划痕,以渗血为度。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照法,左侧为受试区,分别取5,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0.1mL均匀涂布于受试区,右侧为空白对照区,再以自制单层塑料薄膜和双层纱布封包受试区。分别于去除敷料和清洗受试物后1,24,48h观察涂药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情况,以及上述变化的恢复情况与时间。多次给药方法:皮肤处理方法、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同上,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4d。②取大鼠1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进行急性和长期皮肤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脱毛后,分别取5,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1mL均匀涂布于受试区,连续观察14d,每日观察大鼠体质量、进食量、皮肤、呼吸、体态、眼、中枢神经系统、四肢活动、粪便性状及死亡情况。长期毒性实验方法:皮肤处理方法及观察指标同上,每日给药1次,药量均为0.1mL,连续给药30d,末次给药后24h麻醉后处死动物,取血3 ̄4mL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皮肤病理检查。③取豚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方法:脱毛后,3组左侧脱毛区分别涂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及10g/L二四二硝基氯苯0.1mL,涂药后以自制单层塑料薄膜和双层纱布封包受试区,6h后去除敷料和清洗受试物。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样方法各重复1次,共3次。于末次给受试物致敏后14d,将受试物0.1mL涂于豚鼠背部右侧脱毛区,6h后去掉受试物,即刻观察皮肤变态反应情况,之后于24,48,72h再次观察皮肤反应。结果:纳入大鼠140只,豚鼠7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次和多次给予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豚鼠完整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作用。②单次大剂量给予5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未见对大鼠有急性毒性反应。给予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后的前3,8d出现体质量减轻、食欲下降等全身中毒症状,尤以皮肤破损组表现较明显,以后逐渐恢复;每日小剂量给予5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及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未见对大鼠有明显长期毒性反应。③给予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大鼠于给药后的18 ̄25d,均出现轻度的皮肤红斑、水肿、糜烂和结痂等炎症反应,于停药后1周内消退,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以表皮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豚鼠皮肤无致敏性。结论:在有效观察时间和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对破损皮肤大鼠应用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大剂量时易出现全身急性中毒反应而完整皮肤及5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应用则较安全,小剂量长期应用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对大鼠比较安全无系统吸收毒性,但应用50mg/L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时可以出现轻度的皮肤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4.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且多发于成年人,近年发病有所增高,现将我院1997~1998年收治的带状疱疹170例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5.
江中洪  曾抗  李国锋  谷东风  任非  史毓杰 《中国药房》2008,19(16):1247-1249
目的:制备鬼臼毒素(PPT)-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凝胶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硬脂酸、十八烷酰胺、卵磷脂为助乳化剂,PPT为主药,采用低温固化-乳化蒸发法制备成混悬液,再以卡波姆为基质制备凝胶。考察纳米粒的理化性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分析并计算包封率。结果:所制制剂为乳白色透明状半固体,性状、检查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纳米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均匀,粒径为(105·3±34·7)nm,包封率为72·5%,pH为7·2±0·3。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36.
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改良培养及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改良培养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取健康人包皮环切术包皮,采用EDTA预处理和冷消化法分离表皮,制成细胞悬液,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ABC法)测定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鉴定细胞。结果:体外培养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经过1~2天的潜伏期,即进入指数增生期,持续约5天,然后进入平台期。第7天左右细胞完全融合连成片状,形态呈扁平不规则多边形,免疫组化显示胞浆被染成棕黄色,为角蛋白阳性。透射电镜下见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内有大量束状张力纤维呈典型角质形成细胞特征。结论:采用改良体外培养方法获得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保持正常的生物学特征,从而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优化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不同紫外光源对光斑贴试验的光变应原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5例有光敏反应疑为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应用国际标准光斑贴系列SP.1000变应原进行光斑贴试验,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在试验中分别采用UVA+UVB和单纯UVA作为照射光源进行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接受光斑贴试验的35例患者中采用UVA+UVB照射检出阳性光变应原19项次(2.71%);采用单纯UVA照射检出阳性光变应原11项次(1.57%);UVA+UVB组变应原阳性检出率高于单纯U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5)。结论:光斑贴试验采用UVA+UVB作为检测光源优于单纯UVA,可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38.
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考察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及其质量。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8在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部实验室完成。在制备工艺研究上进行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以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形态学、包封率、pH值作为样本质量考察指标,最终确定以改良的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实验评估:①用透射电镜考察纳米粒的形态。②用粒径分析仪检测纳米粒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③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纳米粒中鬼臼毒素的包封率。④用pH计测定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的pH值。结果:①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形态:基本呈圆形或椭圆形。②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分别为(75.3±26.2)nm,(23.2±3.1)mV。③包封率:86.4%。④pH值:4.66±0.18。结论: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考察制剂质量较理想。  相似文献   
39.
目的:纳米脂质载体是近年来继固体脂质纳米粒发展起来的第2代亚微粒载药系统,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物理稳定性。探讨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podophyllotoxin-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PPT-NLC)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 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部实验室完成。选择固体脂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脂和液态脂质油酸,采用改良的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PPT-NLC,用同法制备不含油酸的PPT-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纳米粒混悬液。用透射电镜、Zeta电位仪、高效液相色谱法、pH计考察PPT-NLC理化性质,并比较SLN与NLC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结果:透射电镜下PPT-NLC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88.2±8.4)nm,多分散指数为0.190±0.085,Zeta电位为(-33.2±3.1)mV,包封率为86.6%。PPT-SLN分别为(75.3±16.2)nm,0.300±0.072,(-25.2±3.4)mV,包封率为76.5%。 结论:PPT-NLC制备工艺简单,分布均匀,稳定性较SLN好,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40.
PBL教学模式已经广泛用于西方的医学教育,而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PBL引入我国的皮肤性病学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从PBL教学模式的发展及特点、皮肤性病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困难及参考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PBL教学将成为皮肤性病学教学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