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评估Endurant支架在不良近端瘤颈腹主动脉瘤病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影响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采用Endurant支架治疗的144例近端瘤颈不良腹主动脉瘤病人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近段瘤颈相关不良事件,分析影响近端瘤颈相关的不良事件的近端瘤颈解剖学因素。 结果 随访时间36(1~73)个月。144例病人中,有26例病人发生不良事件,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18.1%、临床成功率98.6%、技术成功96.5%。其中发生近端瘤颈相关的不良事件19例。单因素相关分析示近端瘤颈长度、瘤颈角度、短瘤颈、扭曲瘤颈是影响Endurant支架术中及术后发生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解剖学因素(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近端瘤颈长度、瘤颈角度、梯形瘤颈是影响Endurant支架术中及术后近端瘤颈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Endurant支架治疗不良近端瘤颈腹主动脉瘤总体安全、有效,其中近端瘤颈长度、瘤颈成角和梯形瘤颈需要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82.
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传统手术和腔内治疗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照75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以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6例年龄大于75岁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经验,其中传统手术29例,腔内治疗17例。结果:两组术前情况基本相似,29例接受传统手术者围手术期有4例死亡,17例行腔内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8~69个月,2例死亡与腹主动脉瘤有关。累计生存率在传统手术组为68.%%(20/29),在腔内治疗组为82.35%(14/17)。结论:对于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合适病例首选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83.
背景:自体血管内皮细胞数量有限且体外长期培养传代后存在功能老化,是目前制约组织工程血管发展的问题.目的:实验拟验证通过体外分离和大规模培养方式为组织工程动脉支架体外内皮化提供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实验于2007-03/12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杂种犬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35~40kg,用于获取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将犬麻醉后前肢隐静脉原位插管,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取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并大规模扩增.采用微格法每日计数培养的细胞总数.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透射电镜和细胞免疫化学进行细胞鉴定,检测原代和传代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中6-酮-前列腺素F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含量.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静脉内皮细胞呈典型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至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透射电镜下见内皮细胞胞浆中特征性Weibel-Palade小体.细胞免疫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染色阳性.原代及传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中6-酮-前列腺素F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实验成功培养、传代并大规模扩增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所培养的静脉内皮细胞可以为组织工程动脉支架体外内皮化提供足够数量和功能良好的细胞.  相似文献   
84.
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repair,EV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动脉旁路辅助下腔内修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aorticdissectionaneurysm,ADA),主动脉弓动脉瘤、主动脉弓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thoracicaorticaneurysm,DTAA)各1例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均<15mm。1例ADA行右左腋腋动脉旁路,其余都行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周后行EVR。结果8例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患者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死而死亡。腋腋旁路患者EVR术后即时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返流导致Ⅱ型内漏,未作特殊处理。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卒中、截瘫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存活的7例都获随访,随访期3~22个月(平均14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7例均胸主动脉段假腔或者(假性)动脉瘤瘤腔完全血栓形成,腋腋旁路患者内漏消失。结论辅助性动脉旁路可以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创造额外的近端锚定区,扩大腔内修复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85.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腔内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开展了血栓清除治疗。血栓清除治疗主要包括置管溶栓和机械血栓清除, 有助于短期内减轻症状, 长期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 适用于急性和亚急性的中央型以及全肢型下肢DVT。本文将对近年来静脉血栓清除技术的发展、现状、策略以及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病人 男 ,6 9岁。突发腰背痛 1周余 ;有二十余年高血压史。查体 :血压 16 0 / 90mmHg(1mmHg =0 133kPa) ,腹软 ,脐上有轻压痛 ,股动脉搏动弱。磁共振动脉造影 (MRA)和心脏超声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DeBakeyI型 ) ,保守治疗 2 0余天 ,症状无好转 ,遂于 1998年 8月行介入治疗。手术过程 :局麻下左、右股动脉穿刺主动脉造影示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右肾动脉开口于真腔 ,平第 3腰椎 (L3)处可见有夹层撕裂 ,真腔受压 ,右髂总动脉通畅 ,左髂总动脉明显变细。取右侧腋动脉进入假腔 ,造影示左肾动脉显影 ,平L3 处假腔血流…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着重从力学损伤的角度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并发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源性新破口(SINE)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本研究中SINE定义为:排除了腔内操作导致的医源性损伤和自然病程进展,由支架本身引起的、发生在支架两端的新破口,出现在支架近端和远端者分别称为近端SINE和远端SINE.回顾性收集2000年8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22例并发SINE患者的临床资料,另有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在外院完成初次TEVAR后14个月并发远端SINE来我院治疗.分析SINE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治疗、随访效果及其原因.结果 本组有23例SINE共24处破口,其中近端SINE 15例(16处),远端SINE 7例(8处),1例患者先后在支架近、远端出现破口.我院SINE总体发生率为3.4% (22/650),死亡6例,死亡率为26.1%(6/23).16处近端SINE均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导致逆行性A型夹层.8处远端SINE均出现在撕裂的内膜片一侧,其中5例引起夹层动脉瘤持续增大,3例随访稳定.23例患者初次TEVAR治疗中支架均跨主动脉弓降部释放.结论 TEVAR术后并发SINE并不罕见,死亡率高.支架导致的力学损伤是SINE形成的重要潜在因素,支架设计和围手术期评估时重视该因素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础水平.支架释放后记录脑脊液压力峰值,对压力升高30%以上者行脑脊液引流,维持压力至术前基础水平.结果 主动脉夹层综合征患者支架释放后的脑脊液压力升高(42.13±22.51)%,显著高于主动脉瘤患者的(8.33±4.04)%(P<0.05).其中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脑脊液引流,其余患者仅行脑脊液压力检测.共6例患者接受降主动脉内2枚覆膜支架长节段覆盖,降主动脉被覆膜支架隔绝的长度平均为(24.78±5.11)cm.术后及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截瘫或下肢轻瘫,无中枢感染及低颅压并发症.结论 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脊髓缺血,并可有效避免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
盆腔腹膜后肿瘤手术合并髂血管切除与重建22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累及髂动、静脉的盆腔腹膜后肿瘤手术切除时,髂血管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切除率。方法 总结22例累及髂动静脉的盆腔腹膜后肿瘤患者行合并髂动、静脉切除及重建术的经验。其中合并右侧髂动、静脉切除与重建8例,合并左侧髂动、静脉切除与重建14例。结果 随访4个月~5年10个月,平均随访3.6年。1例患者髂静脉移植物于术后7个月出现血栓栓塞,21例移植物均通畅,3例肿瘤复发再切除,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累  相似文献   
90.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34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其中男性302例,女性42例,年龄(69±8)岁.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以及其后每年行腹部X线片、螺旋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即刻技术成功率99.7% (343/344),择期手术病死率0.3% (1/334),急诊及限期手术病死率1/10.随访率81.8%(279/341),随访3~84个月,平均32.9个月.随访期间病死率1.1%( 3/279),再次手术率10.4% (29/279);总并发症发生率12.9% (36/279),包括内漏5.7%(16/279),支架移位1.1% (3/279),动脉瘤增大或破裂5.4%(15/279),支架内闭塞2.5% (7/279),移植物感染1.4%(4/279).结论 与传统手术相比,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微创优势突出,而术前评估是腔内治疗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内漏是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主要类型,且为再次手术的重要原因,影响患者的远期疗效,因此术后终身随访是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