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满足脊柱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更好的保持脊柱稳定,采用聚乙烯塑料自行研制各种脊柱外固定支具应用于各种脊柱疾病术后患者675例,术后5~8个月去除支具,随访577例,除1例发生意外,均获得了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2.
脊柱侧凸数字导航模板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设计新型脊柱侧凸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简称导板)并在手术中应用,评价其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10例脊柱侧凸病例(观察组)进行CT扫描,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型重建、模拟置钉和导板设计;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导板;在手术中应用导板辅助置钉,记录其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血肌酐含量变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CT扫描明确螺钉位置并进行分级,评价置钉准确率,并与同期行徒手置钉的10例脊柱侧凸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8岁,平均11.9岁;主弯Cobb角42.1°~78.4°,平均54.9°。对照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2例,女8例;年龄6~17岁,平均12.6岁;主弯Cobb角38.2°~93.4°,平均56.6°。结果:观察组置钉167枚,其中Ⅰ级138枚(82.6%),Ⅱ级25枚(15.0%),Ⅲ级4枚(2.4%),无Ⅳ级螺钉;穿破皮质29枚(17.4%),可接受螺钉163枚(97.6%).对照组置钉165枚,其中Ⅰ级98枚(59.4%),Ⅱ级39枚(23.6%),Ⅲ级21枚(12.7%),Ⅳ级7枚(4.2%);穿破皮质67枚(40.6%),可接受螺钉137枚(83.0%).两组病例置钉分级、穿破皮质比例、可接受螺钉比例均有差异(Z=-5.013,P=0.000;χ2=9.347,P=0.002;χ2=20.242,P=0.000).Cobb角矫正率[(74.1±10.0)% vs (69.7±17.6)%,出血量(455±447) ml vs (415±389) ml,手术时间 (163.5±53.7) min vs(164.0±48.7) min,术前与术后3 d血Cr变化(-5.3±3.2) vs (-3.4±3.1) 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6,P=0.496;t=0.214,P=0.833;t=0.022,P=0.983;t=1.375,P=0.192).两组均未见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辅助脊柱侧凸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较徒手置钉明显提高,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3.
关节镜下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中移植物制备、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过程等经验体会,为进一步开展此项技术提供参考. 方法 2006年11至12月对3例半月板严重损伤、大部缺损的患者,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实施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拟定术后康复计划,分别随访24、32和36周,对其结果做初步报告,并讨论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技术等问题.结果 患者无手术副损伤,术后伤口无渗液,6周左右关节肿胀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患者疼痛评分(VAS)术后平均降低4.7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由术前59.0分增至术后81.7分.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 结论 由于半月板缺损治疗中存在的困难及半月板属免疫屏蔽器官的特点,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可能成为治疗半月板缺损的重要方法.异体半月板移植的手术适应证为:中青年患者,半月板已切除或无法保留,无软骨下骨明显病变,无严重股骨髁或胫骨平台畸形,无感染及其他外科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94.
跨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回顾分析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0年6月~2005年3月,利用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45例50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年龄15~78岁(平均44.8岁)。骨折按AO分型:A3型5例5侧,B3型4例4侧,C1型3例3侧,C2型9例9侧,C3型24例29侧。手法或外固定器协助复位,外固定器静力性固定,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随访8~48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7.6周。4例4侧出现针道表浅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局部换药后好转。最后一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估(Stewan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优39例42侧,良6例8侧。腕关节功能按Garland与Werley功能评分标准:优34例37侧,良8例9侧,可3例4侧,优良率为92%。结论 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静力性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通过选择合适的外固定针置入部位,可以避免桡神经损伤及第二掌骨医源性骨折,减少针道感染及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术后早期行手部功能锻炼;无需辅助性植骨促进骨折愈合,是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5.
成人脊柱侧凸治疗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人脊柱侧凸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无论在治疗理念、治疗目的还是治疗方法上均有很多不同。目前对成人脊柱侧凸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融合范围决定等存在较多争议,且有手术指征扩大之势。本期特邀请了几位该领域的专家就成人脊柱侧凸治疗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观点,供同道们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6.
脊柱侧弯矫正术后金属内植物断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内植物断裂是脊柱侧弯术后晚期并发症之一,常导致侧弯矫正率明显丢失。作者就177例脊柱侧弯矫正患者的断棒原因(断棒率10.7%)进行多方面探讨:(1)通过对棒体材料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断面形态的电镜观察表明:金属材料中,铬、镍、锰、钼、硅、磷含量均呈不同程度异常,材质的热处理态使组织晶粒较粗呈脆性,在使用中环境介质具腐蚀性,且外载为周期性加荷,因此认为材料断裂为应力腐蚀疲劳所致;(2)材料的外形设计与受力状态对材料强度影响较大,表现在哈氏棒断裂部位均发生在棒节交界区及所有断棒在术前进行过不同程度的预弯处理;(3)脊柱结构异常时,棒体所受的复合应力作用随侧弯程度的加剧而增大,从而加速了棒体的破坏过程。同时强调良好的骨融合是确保脊柱永久性稳定的关键,而术后长期有效的外固定是完成骨融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7.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意义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结合椎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 76例。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 ,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 ,比较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 13 .2个月 ,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 ,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与正常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CT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结论 :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及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 ,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 ,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 ,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
Dick教授谈Dick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ick教授谈Dick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一)史亚民1侯树勋11Dick钉治疗脊柱骨折的原则脊柱的胸腰段和腰段活动度较大,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该段过多的节段固定会影响脊柱活动,不利于伤后康复训练。80年代初,Dick教授在Mageral脊柱外固定...  相似文献   
99.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腰椎侧凸矫形手术,探讨内固定螺钉位置对脊柱侧凸矫形的效果。方法:利用Simpleware软件建立L1~L5侧凸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侧凸角40°。在此模型上设计6组(A~F组)凹侧椎弓根螺钉置入计划,其中A-E组为5个椎体依次空缺1个螺钉,F组作为对照行5个椎体置钉,连接矫形棒。应用ANSYS和ADAMS软件,计算矫形过程中反旋转和回弹时置入物所受载荷(最大扭矩及最大拔出力)以及脊椎的应力应变场。结果:6组矫形结束后的侧凸角分别为30°、23°、25°、22°、29°、21°。所需最大扭矩分别为3.1N·m、3.3N·m、4.6N·m、3.4N·m、4.2N·m和3.3N·m。螺钉所承受最大拔出力分别为418N、383N、437N、395N、420N和380N。结论:在保持一定固定范围条件下,间断减少非弧顶固定螺钉,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可得到较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总结动态中和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作为融合或非融合器械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 )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应用 Dynesys 治疗 DDD 患者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本组病例单节段34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2例,使用方法包括非融合、融合和混合应用,其中单节段融合12例,非融合22例,双节段非融合5例,混合应用10例,三节段1例非融合,1例混合应用。共固定70个节段,其中融合23个节段,非融合47个节段。手术方法:融合节段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切除、PLIF (自体骨或混合骨粒),非融合节段仅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有限切除。通过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侧位 X 线片和 CT 二维重建评估融合节段的椎间融合率,动态侧位 X 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保留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3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1.7,术后2.0±1.5( P<0.05)。下肢痛评分术前7.3±1.6,术后1.6±1.5( P<0.05)。ODI 指数术前(61±19)%,术后(22±13)%( P<0.05)。47个非融合固定节段中有31个(66%)节段保留有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6°,平均3.5°,但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5)。23个融合节段均无椎间活动度,融合率56.5%。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植物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结论Dynesys 治疗 DDD 的近期疗效满意,可在融合、非融合、混合应用不同方式中个体化选择。作为非融合器械使用仅能够部分保留椎间活动度。作为融合器械使用,能够提供椎间足够稳定,但植骨融合率低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