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86篇 |
综合类 | 3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3篇 |
肿瘤学 | 27篇 |
出版年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及其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71,自引:4,他引:7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适应下及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体植骨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2000年,采用椎管环形减压,结合横突间、椎板间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176例胸腰椎骨折。术前不同随访时间行CT检查,分别计算其伤椎椎管狭窄率,确定椎管矢状径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3.2个月,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71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64例分别提高1-3级,7例无变化;2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CT检查显示,术前伤椎椎管狭窄率平均44.7%,术后伤椎椎管减压充分,1年后出现椎管再塑形现象,再塑形的伤椎椎管管径与正常理论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椎体骨折骨折应采用.地无神经压迫症状的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手术治疗是预防晚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椎管环形减压后1年,椎管表现出自发再塑形现象,塑形后的椎管管径在正常理论值范围。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可预防术后椎体塌陷。 相似文献
102.
Dick教授谈Dick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ick教授谈Dick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一)史亚民1侯树勋11Dick钉治疗脊柱骨折的原则脊柱的胸腰段和腰段活动度较大,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该段过多的节段固定会影响脊柱活动,不利于伤后康复训练。80年代初,Dick教授在Mageral脊柱外固定...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人类间充质干细胞(hMSC)成瘤过程中细胞运动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变化.方法 依次应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SV40 T抗原(SV40 TAg)及癌基因H-Ras V12转染hMSC成瘤,应用划痕愈合实验及Boyden小室实验分别检测成瘤过程中不同转化细胞的自由迁移和趋触性的改变.结果 hMSC成功转化为两种不同表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细胞的自由迁移能力在全部成瘤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转染RAS后,细胞的趋触性有明显增加.结论 癌基因RAS可明显增加hMSC的迁移能力,永生化的hMSC在细胞运动能力方面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对肛门外括约肌肌力进行量化分级,并探讨其在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恢复期的意义。方法肛门内置水囊与KLP-V30型智能生理压力测试仪相联。测量20例腰麻前后的肛门外括约肌自主收缩压直至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同时记录双下肢感觉运动评分。并对10例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观测随访。结果腰麻后随着神经功能状态改变,感觉运动评分逐渐提高,肛门外括约肌肌力也存在梯度。将其肌力分为4级,正常肌力在25mmHg左右。临床应用表明脊髓不完全损伤者肛门外括约肌肌力及恢复情况与脊髓损伤及恢复程度有关。结论对肛门括约肌肌力进行量化分级可作为脊髓损伤及其功能恢复程度的一个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05.
106.
跨腕关节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回顾分析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0年6月~2005年3月,利用外固定器跨腕关节固定治疗45例50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年龄15~78岁(平均44.8岁)。骨折按AO分型:A3型5例5侧,B3型4例4侧,C1型3例3侧,C2型9例9侧,C3型24例29侧。手法或外固定器协助复位,外固定器静力性固定,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器。随访8~48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7.6周。4例4侧出现针道表浅感染,经口服抗生素及局部换药后好转。最后一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估(Stewan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优39例42侧,良6例8侧。腕关节功能按Garland与Werley功能评分标准:优34例37侧,良8例9侧,可3例4侧,优良率为92%。结论 闭合复位、单侧外固定器跨腕关节静力性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通过选择合适的外固定针置入部位,可以避免桡神经损伤及第二掌骨医源性骨折,减少针道感染及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术后早期行手部功能锻炼;无需辅助性植骨促进骨折愈合,是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设计新型脊柱侧凸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简称导板)并在手术中应用,评价其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10例脊柱侧凸病例(观察组)进行CT扫描,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型重建、模拟置钉和导板设计;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导板;在手术中应用导板辅助置钉,记录其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血肌酐含量变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CT扫描明确螺钉位置并进行分级,评价置钉准确率,并与同期行徒手置钉的10例脊柱侧凸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8岁,平均11.9岁;主弯Cobb角42.1°~78.4°,平均54.9°。对照组包括特发性侧凸5例,先天性侧凸5例,男2例,女8例;年龄6~17岁,平均12.6岁;主弯Cobb角38.2°~93.4°,平均56.6°。结果:观察组置钉167枚,其中Ⅰ级138枚(82.6%),Ⅱ级25枚(15.0%),Ⅲ级4枚(2.4%),无Ⅳ级螺钉;穿破皮质29枚(17.4%),可接受螺钉163枚(97.6%).对照组置钉165枚,其中Ⅰ级98枚(59.4%),Ⅱ级39枚(23.6%),Ⅲ级21枚(12.7%),Ⅳ级7枚(4.2%);穿破皮质67枚(40.6%),可接受螺钉137枚(83.0%).两组病例置钉分级、穿破皮质比例、可接受螺钉比例均有差异(Z=-5.013,P=0.000;χ2=9.347,P=0.002;χ2=20.242,P=0.000).Cobb角矫正率[(74.1±10.0)% vs (69.7±17.6)%,出血量(455±447) ml vs (415±389) ml,手术时间 (163.5±53.7) min vs(164.0±48.7) min,术前与术后3 d血Cr变化(-5.3±3.2) vs (-3.4±3.1) 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6,P=0.496;t=0.214,P=0.833;t=0.022,P=0.983;t=1.375,P=0.192).两组均未见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应用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辅助脊柱侧凸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较徒手置钉明显提高,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8.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意义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结合椎管环形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 76例。术前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 ,测量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 ,比较植骨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程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 13 .2个月 ,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 ,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值与正常值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CT显示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结论 :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在后路椎管环形减压及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 ,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 ,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 ,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腰椎节段内固定后相邻下位间隙即刻运动范围的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测腰椎滑脱固定后即刻其相邻下位间隙的运动范围 ,探讨与固定节段相邻间隙退变加剧的可能原因。方法 :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 ,取L2~S2节段。每一标本在 5种状态 (组 )下进行L5 /S1三维运动测试 :完整组、L4滑脱组、两节段HOIST器械固定L4~L5组、两节段Dick器械固定L4~L5组、三节段Dick器械固定L3~L5组。结果 :除前屈运动时三节段Dick系统固定组L5 /S1间隙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完整组和L4滑脱组外 ,其他各组相邻下位间隙的不同方位运动范围差异不明显。结论 :三节段固定后相邻下位间隙即刻的前屈运动范围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相邻间隙退变的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0.
多功能掌指骨外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多功能掌指骨外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史亚民,侯树勋,王副,王予彬掌指骨骨折及各种原因所致手指缺损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手指的正常解剖关系及长度、保留指端皮肤感觉及手指各关节的灵活运动,传统治疗方法很难同时达到上述要求。采用自行设计的微型外固定器治疗各种掌指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