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肥胖儿童并糖代谢异常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2009年2月-2010年10月共48例肥胖患儿,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8例、空腹血糖异常18例、糖耐量异常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连续18个月的强化管理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保证患儿正常身心发育及血糖达标、预防和控制急慢性并发症、进行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以及组织糖尿病知识教育等。结果:干预组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糖尿病患儿的血糖达到控制良好标准者,占88%,显著高于对照组54%(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肥胖儿童糖代谢异常的治疗效果,提高患儿以及家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2.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免疫分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139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或静脉血2~3 mL,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分析。结果:139例ALL患儿中,B-ALL 103例(74.1 %),T-ALL 24例(17.3 %),T/B双表型ALL 12例(8.6 %)。B-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9(90.3%)、CD10(83.5%)、CD20(27.2%)。T-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3(79.2%)、CD7(66.7%)、CD5(33.3%)。B/T-ALL主要表达的T系抗原有CD7(50.0%)、CD5(41.7%);B系抗原有CD19(50.0%)、CD10(33.3%)。139例ALL患儿中,32例伴髓系抗原表达(My+),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3、CD33、CD14、MPO等。139例ALL患儿中,31例表达CD34;而My+ ALL中CD34阳性表达(15.6%)明显低于My- ALL(24.3%)。139例ALL患儿中,82例表达HLA-DR。CD10、CD34、HLA-DR在标危、中危、高危型ALL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y+ ALL组性别、出血发生率与My- AL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分型可正确区分儿童ALL的来源。CD10、CD34、HLA-DR抗原表达与ALL的临床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73.
出生巨大儿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可能与妊娠糖尿病、肥胖、妊娠时体质量增加等有关。巨大儿在儿童时期易出现肥胖,成年后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出生巨大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调查已确诊的1型糖尿病(T1DM)患儿病程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情况。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郑州市儿童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聊城儿童医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12家医院登记系统为基础调查多中心1995年12月至2014年6月胰岛素治疗下的已确诊T1DM患者病程中发生DKA的频度和诱发原因。其中,T1DM确诊后发生的第1次DKA为组1A,第2次DKA为组1B。选择北京儿童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T1DM患者血糖控制状况横断面调查病程中无DKA发生者为对照组,即组2。结果 12家医院共新诊断了1676例T1DM患儿,其中89例患者在病程中发生了100次DKA,发生比率为5.3%(89/1676),发生频率为5.9%(100/1676)。且各中心的DKA发生比率不同,波动在1.1%~24.1%之间。组1A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31±3.03)% vs.(8.26±1.53)%,P<0.01]及胰岛素剂量[(0.85±0.42)IU vs.( 0.71±0.31)IU,P<0.01]明显高于组2。组1A的胰岛素泵使用率高于组2(25.0% vs. 11.2%,P=0.01)。而且,前者的自我血糖监测达标率(12.1% vs. 40.1%, P<0.01)及复诊次数达标率(21.2% vs. 46.6%,P<0.01)明显低于后者。组1A的DKA诱因主要是感染(33.7%)、中断胰岛素注射(21.3%)、饮食异常(20.2%),1例患者为胰岛干细胞移植后DKA。组1B仍以感染为主要诱因(4/10),1例患者因为胰岛素泵故障而发生DKA(1/10)。不同病程内发生的DKA诱因分布不同(P<0.01),1年内主要以中断胰岛素注射为主,占39.3%(11/28);1年以上中断胰岛素注射仅占13.1%(8/61),主要以感染(22/61)和饮食异常(16/61)为诱因。DKA发生率高的医院主要是以感染为诱因,达50%(12/24),而DKA发生率低的医院感染诱因占28.1%(18/64)(P<0.01)。结论 已确诊T1DM患者病程中DKA发生率为5.3%,各中心不同,最高达24.1%。DKA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差,不能规律的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及门诊复诊,应该强化糖尿病教育。胰岛素泵使用者及胰岛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成为新的教育关注点。DKA发生率高的医院需要强化患者学习感染时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初步探讨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关系,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空腹C-肽与血清维生素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2例T1DM患儿为T1DM组,28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用微量荧光方法 检测两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激光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32例T1DM患儿血清C-肽、HbAlc.结果 T1DM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1DM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空腹血清C-肽水平呈正相关(r:0.356,P<0.05),与HbAlc呈负相关(r=-0.394,P<0.05).结论 T1DM患儿体内存在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水平低下可能与T1DM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6.
卫海燕  邵华 《职业与健康》2011,27(6):646-647
目的利用毛细管效应建立制备微色谱柱检测器以快速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方法在薄层色谱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将吸着剂固定于细加热丝上,利用毛细管效应制备微色谱柱检测器,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出快速的定性分析。结果该方法可以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出快速的定性分析,且最低检出量可达到50μg。结论该法操作简便,高效,重现性好,且试剂用量少,是批量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样品定性检测和突发农药中毒事件现场快速筛选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携带I2G基因突变的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患儿基因突变谱,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2016年间收治的携带I2G基因突变的21-OH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共26例患儿,男20例、女5例,失盐型(SW)22例(84.62%),单纯男性化型(SV)4例(15.38%)。I2G纯合突变16例(61.5%),除1例男童临床表现为SV外,其余15例均表现为SW。复合杂合突变10例(38.5%),其中7例为SW,分别携带有p.Q319X、p.R357W、p.R484P、p.V282L、Gll0fs、Cluster E6基因突变;1例SV女童携带p.I172N突变基因,另外2例SV男童(同胞兄弟)均携带p.Q319X突变及父源等位基因大片段重复,而母源等位基因上存在I2G杂合突变。结论携带I2G基因突变的21-OHD患儿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有较好的一致性,纯合突变多表现为SW,复合杂合突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酶活性损害较轻的突变基因。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研究河南省3~18岁儿童矮小症流行现状,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10市12667名3~18岁幼儿园及中小学生,分析身高的年龄分布,不同年龄、性别、学校类型矮小症患病率特点,并对影响矮小症患病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省儿童矮小症患病率为5.2%.身高分布总体特点为男童...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掌握2010-2020河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选取河南省2010-2020年所有手足口病报告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结果 2010-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08 58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7.14/10万;累计报告重症病例数31 901例,重症比例为3.51%;累计报告死亡病例187例,重症病例病死率为0.59%。发病时间呈现单峰模式,流行季节为4-7月;男女比例为1.58∶1,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95.85%),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居多(97.84%)。年均发病率前3个市为济源市、焦作市和濮阳市,分别为257.17/10万、126.57/10万和123.84/10万。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优势病原EV71构成比由2010年的69.84%下降到2020年的11.10%,其他肠道病毒由2010年的24.65%上升到2020年的85.04%,CA16由2010年的5.51%上升到2019年的34.94%(经趋势性χ  相似文献   
80.
川崎病误诊l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从 1996年起收治的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患儿 6 8例 ,其中早期 (10 d内 )误诊 16例 ,误诊率 2 3.5 %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5月龄~ 8岁 ,平均3.5岁 ,就诊时间为发病后 2~ 15 d。 16例均有发热 (10 0 % ) ;球结膜充血 14例 (87.5 % ) ,伴有较多分泌物 1例 ;趾指端膜状脱皮 13例 (86 .7% ) ,手掌屑状脱皮 1例 ;唇红、干裂 15例(93.7% ) ;皮疹 9例 (5 6 .2 % ) ,斑丘疹 6例 ,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剥脱性皮炎各 1例 ;杨梅舌 8例 (5 0 .0 % ) ;颈淋巴结肿大 8例 (5 0 .0 % ) ,其中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