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研究比较K562细胞与相同数量以及不同数量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黏附培养前后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以探讨MSC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建立正常人骨髓MSC的体外培养体系及其与K562细胞共培养的体系测定K562细胞的生长曲线;将不同数量的MSC与K562细胞共培养测定K562细胞的增殖率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独K562细胞培养相比,K562细胞与相同数量MSC共培养后,生长受抑;K562细胞与不同数量MSC共培养后,MSC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周期分析发现,K562细胞与MSC共培养后,G0/G1期以及G2/M期的细胞增加,S期的细胞减少。共培养24、48、72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K562细胞的凋亡率下降。结论:正常人骨髓MSC能使导致K562细胞生长抑制,阻止K562细胞周期的运行,凋亡率下降,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MSC数量的增加,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P27(Kipl)的表达及其与白血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加化学发光法研究23例急性白血病患骨髓或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P27(Kipl)蛋白表达。结果:P27(Kipl)总阳性率为78.26%(18/23),但表达强度不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阳性率82.35%(14/17),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2例阳性一,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为阳性,1例淋巴肉瘤白血病为阳性。P27(Kipl)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生存率无显差异。13例已死亡的ANLL中P27(Kipl)高表达组总生存期长于低表达组(秩和检验P=0.05)。所有进行化疗的18例患达到完全缓解(CR)P27(Kipl)平均表达强度高于未完全缓解(NR),但无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P>0.05)。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数、血乳酸脱氢酶水平与P27(Kipl)无相关性。结论:P27(Kipl)的表达与ANLL的预后可能相关,高P27(Kipl)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multiple myeloma cells,MMC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纤溶活性,从而进一步了解MM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机制。方法:MM细胞株U266与HUVEC共培养24、48、72 h,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MMCs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共培养组和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PA、PAI?1的蛋白表达水平,PCR检测HUVEC、MMCs tPA、PAI?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无论是ELISA法还是PCR,均未检测到MMCs培养上清中tPA、PAI?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的HUVEC tPA、PAI?1表达水平均升高(P < 0.05);对照组中,PAI?1与tP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80,P=0.01);HUVEC与MMCs共培养体系中,PAI?1与tP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 =0.88,P=0.002);HUVEC单独培养组中,t?PA、PAI?1表达水平与时间呈正相关(rs=0.90,P=0.001;rs=0.90,P=0.001);共培养组中,t?PA、PAI?1表达水平与时间呈正相关(rs=0.95,P<0.001;rs=0.84,P=0.004);两组中tPA、PAI?1与GAPDH条带灰度值比值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MMCs可促进HUVEC对tPA及PAI?1的分泌,在保证细胞活力的前提下,随共培养时间延长,两者分泌增加,且PAI?1与tPA的表达呈一定相关性,然而,MMCs对HUVEC tPA及PAI?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不同治疗方案治疗成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PRCA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疗效相关因素。结果100例患者中原发性PRCA 60例;继发性PRCA 40例,其中最常见的继发性疾病是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70.0%),其次是胸腺瘤(6例,15.0%)。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8例,环孢菌素治疗70例,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12例,有效率分别为66.7%、71.4%、50%(P=0.336),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2.2%、34.9%、16.7%(P=0.408)。原发性PRCA有效率高于继发性PRCA患者(78.3%vs. 52.5%,P=0.007)。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PRCA有效率低于原发PRCA(46.4%vs. 79.3%,P=0.003)。环孢菌素治疗患者中,原发性PRCA疗效高于继发性PRCA(85.7%vs. 50.0%,P=0.001)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PRCA(85.7%vs. 42.1%,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亦提示治疗有效率与继发(OR=3.30,95%CI 1.32~8.25,P=0.025)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PRCA(OR=4.506,95%CI 1.59~12.78,P=0.005)有关。结论不同治疗方案对PRCA的治疗有效率相似,原发性PRCA较继发性PRCA对环孢菌素反应性更好,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PRCA治疗有效率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免疫抑制治疗老年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免疫抑制治疗的32例成人获得性PRCA患者的疗效。结果:32例老年患者中,12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3例接受环孢菌素A治疗,7例接受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3组患者诱导有效率分别为33.3%、84.6%、42.9%(P=0.028);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6.7%、46.2%、0(P=0.061)。疗效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环孢菌素A治疗是老年获得性PRCA起效的相关因素(P=0.043、P=0.036)。结论:老年获得性PRCA治疗中,环孢菌素A有效率更高,而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动脉栓塞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难治性出血性膀胱炎(HC)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接受异基因HSCT的受者在移植后17—49d发生难治性HC,常规治疗无效后接受膀胱动脉栓塞治疗。栓塞前、后分别留取尿液标本,通过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评定疗效。结果6例难治性HC患者首次接受膀胱动脉栓塞治疗的中位时间为确诊HC后22d(5—72d),其中5例达到治愈标准,肉眼血尿消失时间为栓塞术后3~41d;1例达到有效标准。其中3例患者接受2次栓塞治疗。6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出血严重、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HC,可选择膀胱动脉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意义未明单克隆γ球蛋白病(MGUS)患者13号染色体及p53基因缺失情况。方法磁珠分选系统(MACS)技术分选浆细胞后,采用D13S319和17p13 DNA特异性探针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3例MGUS患者的浆细胞进行13号染色体及p53基因缺失的检测。结果23例MGUS中4例(17.4%)有del(13q14),其阳性细胞率在19%-80%之间;未见p53基因缺失。结论FISH结合MACS是检测MGUS遗传学异常的有效方法,del(13q14)可能是疾病过程中的继发事件,其预后意义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常细胞通过内外因子的调节,有序地循着细胞周期,不断分裂增生与凋亡.一般胚胎细胞的增生速度大于凋亡鲻速度,细胞增多,组织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9.
多媒体技术在血液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是用于血液内科教学的理想模式.但也要注意科学灵活地运用多媒体,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诊或诊治病程中并发髓外病变(EMD)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12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13例MM患者中并发EMD的临床特征?生存率以及预后因素?结果:213例MM患者中,21例(9.9%)并发EMD,常见受累部位为软组织?初诊时12例(5.6%)合并EMD(A组),病程中有9例(4.2%)合并EMD(B组)?中位随访20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30个月;A?B两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3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8);A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2个月,B组患者出现髓外复发后,再次缓解率仅为44.4%(4/9),获得缓解患者中位DOR为7个月,髓外复发后中位OS仅为7个月?结论:MM合并EMD并不少见,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软组织?MM患者病程中出现髓外复发后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