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97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建立酒石酸唑吡坦在中国不同民族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汉、蒙、朝、维4个民族各10名(男、女各5、回族9名(男5女4健康志愿者,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10 mg后测定血药浓度,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程序建立酒石酸唑吡坦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并考察人口统计学指标、生化指标等相关因素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选择一级吸收和消除的带有滞后时间的一室模型为结构模型,药动学参数CL/F、V/F和Ka的群体典型值及其相对标准误差分别为23.1 L·h-1(7.58%、53.0 L(5.11%和5.07 h-1(13.6%。同时性别和民族因素对清除率有显著影响(P<0.001,民族因素对表观分布容积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 用NONMEM软件拟合建立的酒石酸唑吡坦群体药动学模型,经验证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2.
傅涛  卢炜  王京辉 《眼科》2011,20(3):203-207
目的探讨A-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A-V型斜视患者324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诊断为A-V型斜视的患者324例,其中A型斜视114例,V型斜视210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病特点、斜视度、斜视类型、眼球运动特点和双眼视觉等临床特征。主要指标发病年龄、就诊年龄、斜视度分布、伴随发生的斜视类型、眼球运动异常和双眼视觉。结果 A型斜视患者和V型斜视患者中,1岁内发病者分别为70例(61.40%)和109例(51.90%)(P=0.07),在3~9岁间就诊者分别为18例(15.78%)和127例(60.48%)(P<0.01)。A型斜视患者中有25例(21.93%)是知觉性斜视,而V型斜视中知觉性斜视仅有3例(1.43%);在V型斜视中,先天性斜视有43例(20.48%),而A型斜视中仅有6例(5.26%)。A型斜视中48例(42.11%)患者单侧上斜肌亢进,64例(56.14%)患者双侧上斜肌亢进,1例(0.88%)患者不伴斜肌运动异常;V型斜视中,103例(49.05%)患者单侧下斜肌亢进,93例(44.29%)患者双侧下斜肌亢进,9例(4.29%)患者不伴斜肌运动异常。A型斜视患者中仅11例(9.65%)有同视机一级功能,所有患者均无远、近立体视。V型外斜视中有26例(12.38%)有近立体视,24例(11.43%)有不同程度的同视机立体视。结论 A-V型斜视患者发病年龄早,伴知觉性斜视多见,而V型斜视多伴发先天性斜视;多数A-V型斜视伴有斜肌运动异常;A型斜视较V型斜视更易损伤双眼视觉。  相似文献   
43.
下转配偶肌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炜  傅涛  王京辉 《眼科》2010,19(5):304-308
目的总结并探讨下转配偶肌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69例大角度水平斜视伴有上斜肌亢进及下直肌肌力弱者。方法通过记录患者的发病年龄、检查患者的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指标患者的发病年龄,视力,水平与垂直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等。结果本类型斜视发病年龄早,≤2岁发病者44例(63.77%)。双眼视力良好,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者65例(94.2%)。双眼视功能不佳,69例患者均未查到双眼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多与大角度外斜视合并发生,水平斜视伴有A征者占68.11%。第一眼位可表现有交替或一眼上斜视,第二眼位表现内转眼位低,外转眼位高,在双眼左下转和右下转垂直分离更显著。双眼球水平运动表现双眼上斜肌亢进,双眼下直肌肌力弱或一眼上斜肌亢进,另一眼下直肌肌力弱。治疗以矫正A型水平斜视为主。结论下转配偶肌功能不全有明显区别于其他斜视类型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有独立的手术治疗原则。因此可以作为独立命名的一类斜视。  相似文献   
44.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观察在静脉麻醉诱导期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抑制强直电刺激(electrical tetanus stimuli,ETS)引起的体动和循环反应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的择期手术患者70例。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通过靶控输注系统输注给药,在研究过程中维持丙泊酚的靶浓度不变,阶梯式增加瑞芬太尼的靶浓度,当药物的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后,评估患者对ETS引起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应用响应曲面模型分析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抑制ETS中的药效学相互作用;应用NONMEM软件分析拟合药效反应的模型参数;应用Minitab软件绘制三维响应曲面图。结果:响应曲面分析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丙泊酚(≤9 mg/L)和瑞芬太尼(≤10 μg/L)相互作用的三维响应曲面表明,二者在抑制ETS引起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瑞芬太尼1 μg/L可使丙泊酚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C50值降低40.1%和45.0%;瑞芬太尼2 μg/L时,丙泊酚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C50值分别降低71.5%和72.8%;将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增加至3 μg/L时,丙泊酚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C50值降低82.1%和83.7%;当瑞芬太尼≥3 μg/L时,丙泊酚在抑制ETS体动和循环反应的C50值下降幅度变缓,表现出封顶效应。结论:响应曲面分析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药效学相互作用规律;丙泊酚(≤9 mg/L)与瑞芬太尼(≤10 μg/L)在抑制ETS引起的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上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瑞芬太尼在降低丙泊酚抑制ETS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的C50值上表现出封顶效应。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应用基于模型化的荟萃分析的方法,建立紫杉醇种属间相关性的定量评价方法,为新药研发的种属间外推与剂量确定提供参考。 方法 以紫杉醇药动学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数据库建库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并按种属进行分类,摘录每篇文献的血药浓度数据,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M)分别对人、大鼠、小鼠进行建模。采用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ormalized prediction distribution errors,NPDE)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并依据相关生长规律法对药物种属间相关系数进行计算。 结果 通过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法模型化,人、大鼠、小鼠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与文献检索结果一致。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对最终模型结果进行可视化检验,模型结果准确可靠。依据相关生长规律法(allometric scaling)对3个种属的清除率CL和总表观分布容积Vtotal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结果分别为r2=0.997 4和r2=0.937 2,种属间相关系数的线性关系良好。 结论 以紫杉醇为例,成功地建立了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方法,能够定量的评价和预测种属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双眼视功能情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炜 《眼科》2001,10(1):44-46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存在情况。方法:对176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患者中87例(49.4%)具有双眼视功能,89例(50.6%)无双眼视功能,168例有代偿头位。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仅部分有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47.
废用性斜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眼科》2001,10(5):289-291
目的:了解废用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8例废用性内斜视及175例废用性外斜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废用性斜视以单眼注视功能丧失为特征。弱视是引起视力障碍最多见的疾病。在废用性斜视的发生过程中,视力发育障碍在先,斜视发生在后。结论:废用性斜视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可以在共同性继发性斜视中独立分类诊断。  相似文献   
48.
任淑兰  汪晓宇  卢炜 《眼科》2001,10(5):313-313
面部正中裂综合征伴下直肌缺如罕见 ,报道一例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 ,男 ,9岁 ,自出生后 ,发现右眼上斜视 ,右侧无外耳道 ,右鼻翼切迹 ,鼻梁宽 ,鼻背塌陷 ,无鼻尖 ,吸乳困难 ,天津儿童医院诊断先天唇裂 ,并于出生后 9个月作唇裂手术 ,术后吸乳正常。眼科检查 :视力 :右眼前指数 ,屈光度 - 4 5 0DS联合 1 75DC× 110°,矫正视力 ,半尺指数 ;左眼 0 8,屈光度数 3 0 0DS ,矫正视力 0 8。眼位 :33cm映光法 ,左眼注视 ,右眼上斜 35°,内斜 15°,右眼不能注视。眼球运动 :右眼下转不过中线 ,外上、内上转力亢进。无复视 ,无代偿头位 ,…  相似文献   
49.
32例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京辉  卢炜 《眼科》2001,10(1):14-15
目的:了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2例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①26例(81.3%)伴有垂直斜视,6例(18.7%)无垂直斜视,有垂直斜视者中12例(46.2%)伴有交替上斜视;②32例伴有V-型斜视;③32例双侧Bielschowsky征阳性;④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上斜肌功能不足。结论:当临床上患者有交替上斜视、伴有V-型斜视、及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上斜股功能不足、双侧Bielschowsky征阳性时,应诊断双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相似文献   
50.
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连续6d多剂量交叉口服萘普生缓释片和普通片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萘普生缓释片和普通片的Tmax分别为3.5h和1.3h,表明缓释效果明显;经统计分析,萘普生缓释片(500mg,qd)与萘普生普通片(250mg,bid)生物等效;萘普生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0%;2种制剂的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如Cmax、Cmin、AUC240、AUC∞0、t1/2以及波动系数(FI)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