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氯诺昔康防治全麻苏醒期疼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氯诺昔康治疗全麻苏醒期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 4 0例全麻病人 ,双盲随机分为两组。术毕缝皮前静脉用药 :Ⅰ组 (n =2 0 )氯诺昔康 16mg ,Ⅱ组 (n =2 0 )生理盐水 2ml。观察指标为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BCS舒适评分、心率、平均压、恶心呕吐。观察时间点为 :麻醉前、用药后 30分钟和 4 0分钟、气管拔管时、拔管后 5分钟和 10分钟。结果 与麻醉前各值比较 ,拔管时心率、平均压各组明显升高 (P<0 0 5 ) ,5分钟后恢复到麻醉前水平 ;用药后 4 0分钟、拔管后 10分钟 ,Ⅰ组与Ⅱ组相比 ,躁动显著减少 (P <0 0 5 ) ;Ⅰ组与Ⅱ组相比 ,镇静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Ⅰ组比Ⅱ组舒适 (P <0 0 5 ) ;两组都无明显恶心呕吐。结论 氯诺昔康可防治全麻苏醒期疼痛。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观察浅低温对神经外科麻醉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无明显听力障碍的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 1 2例 ,在麻醉诱导插管后通过调温床给予浅低温治疗。在降温前及体温达 34℃时各记录一次BAEP ,比较降温前后Ⅴ波绝对潜伏期及Ⅰ Ⅴ波间潜伏期变化。结果 麻醉诱导后病人体温为 (35 9± 0 3)℃ ,Ⅴ波绝对潜伏期为 (6 0 0± 0 57)毫秒 ,Ⅰ Ⅴ波间潜伏期为 (4 52± 0 48)毫秒 ;降温至 34℃时 ,Ⅴ波绝对潜伏期为 (6 31± 0 36)毫秒 ,Ⅰ Ⅴ波间潜伏期为 (4 73± 0 46)毫秒。降温后Ⅴ波绝对潜伏期及Ⅰ Ⅴ波间潜伏期均有延长趋势。结论 临床上体温降低 1~ 2℃对BAE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3.
连续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连续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检测卢振和高崇荣骆军张一萍国内文献报告的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检测多为单次静脉注射(静注)或局部注射后的结果,连续静注的数值仅以公式计算〔1〕。作者检测了14例两种方法持续静注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变化,以探索长时间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用“退针法”与“进针法”行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消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退针法”与“进针法”行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两组射频术后患肢spO2脉搏波幅,疼痛VAS评分和溃疡面积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患肢足背皮肤温度比术前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退针法”术后并发症较“进针法”少(P〈0.05)。结论:两种不同进针法行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消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均佳,而“退针法”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脑表面降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组织含水量和伊纹氏蓝含量的影响。方法:6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n=16),脑不缺血;缺血对照组(B组,n=16),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并放血降压,造成脑缺血;低温盐水降温组(C组,n=16),脑缺血的同时用4℃生理盐水滴注脑表面,持续4h;室温盐水降温组(D组,n=16),脑缺血的同时用22℃生理盐水滴注脑表面,持续4h。实验结束时取材,测量脑组织内不同部位水含量和伊纹氏蓝含量。结果:C、D两组脑皮质和白质水和EB含量均低于B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C、D两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脑表面降温可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和伊纹氏蓝的含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治疗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全麻患者双盲随机分为两组,术毕缝皮前静脉用药,Ⅰ组(n=20)氯诺昔康16mg,Ⅱ组(n=20)生理氯化钠溶液2mL.观察指标为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BCS舒适评分、心率、平均压、恶心呕吐.观察时间点为:麻醉前、用药后30min和40min、气管拔管时、拔管后5min和10min.结果:与麻醉前各值比较,拔管时心率、平均压各组明显升高(P<0.05),5min后恢复到麻醉前水平;用药后40min、拔管后10min,Ⅰ组与Ⅱ组相比,躁动显著减少(P<0.05);Ⅰ组与Ⅱ组相比,镇静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比Ⅱ组舒适(P<0.05);两组都无明显恶心呕吐.结论:氯诺昔康可防治全麻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77.
颈椎关节疼痛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头、摇头、转头、微笑和握手等普通运动都需要颈椎小关节参与和起作用,而颈椎小关节是最容易受损伤的结构。70%的新发颈椎关节痛者在1个月内症状将逐渐缓解,其他在3个月内慢慢恢复,只有少部分急性颈部疼痛者因颈椎创伤较严重或反复受伤后未获恰当治疗或休息而转为慢性颈痛。引起颈项痛的原因很复杂,颈部任何损伤都会导致颈部不适或疼痛。美国报道,一般人群中有1/2至3/4的人曾发生过和每月约10%的人正出现颈项僵硬不适或疼痛。颈肌筋膜和颈椎间盘损伤常合并有颈椎小关节病变,表现为复合性的颈痛不适。其他的肩背、心肺、血管、膈肌、神经等病变也会牵涉到颈部疼痛。医师的责任是为颈肩痛患者正确诊断并予以相应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78.
舒芬太尼配伍异丙酚用于无痛肠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舒芬太尼配伍异丙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的镇静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的观察,探讨其用于无痛结肠镜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00例ASA Ⅰ~Ⅱ级的拟行结肠镜检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S组(舒芬太尼 异丙酚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0.15μg/kg后,再注射异丙酚0.6~1.2mg/kg;P组(异丙酚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0~2.5mg/kg.两组均待患者入睡,对呼唤反应迟钝后,即开始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治疗,术中根据病人的反应酌情追加异丙酚10~20mg.记录用药前、用药后2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HR、BP、SpO2,异丙酚用量,术中镇静评分(OAA/S评分法)、术中肢动反应、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结果:P组病人在用药后2min HR、MAP、SpO2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组的异丙酚用量为58.3±16.2mg,P组用量为142.4±14.7mg,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组苏醒时间为1.21±0.35min,P组为3.26±0.69min,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舒芬太尼配伍异丙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的镇静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结肠镜检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脉冲射频(DRF)对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的影响,探讨脉冲射频镇痛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频率脉冲射频:Ⅰ组(2 Hz),Ⅱ组(4 Hz),Ⅲ组(8 Hz),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强直刺激坐骨神经诱导出C-纤维诱发电位LTP 1小时后,按分组在坐骨神经干分别给予2、4、8 Hz(30 V,20 ms)脉冲射频刺激120 s.结果:Ⅰ组LTP抑制了22.2±3.5%(n=7,P<0.01);Ⅱ组LTP抑制率为2.57±0.6%(P>0.05);Ⅲ组脉冲射频刺激对LTP无抑制作用,相反LTP由272.6±64.0%升至347.4±71.9%.结论:2 Hz脉冲射频对LTP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可能是PRF镇痛效应的生物学机制之一;脉冲射频的镇痛效应具有频率响应低频优于高频;脉冲射频频率大于8 Hz可能产生非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80.
目的:总结射频热凝治疗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颈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以颈后肌群压痛点为穿刺点,穿刺针抵达骨质后,调节热凝温度为75℃,时间为30秒,行穿刺点射频热凝;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疼痛缓解优良率和镇痛药使用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是8.1±0.9、7.3±1.2、3.8±1.1、1.5±1.2;疼痛程度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缓解(P<0.01);治疗后1周内使用止痛药人次为85%,1个月后为10%(P<0.05),3个月后全部停止痛药.结论:射频热凝治疗颈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创伤微小、安全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