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9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在扩散声场中,应用探管传声器系统测量了15人30耳在扬声器分别取0°(参考点)、±15°、±30°、±60°和±90°各方位角(θ)时的真耳非助听响应。结果表明:各位置同参考点鼓膜处声压级之差随θ和测试频率而异,差异主要发生于θ>±30°和2kHz以上频率;如频率≤6kHz,θ在-30°~30°之间,则由于θ改变所致的误差可控制在3dB以内。由此认为,扬声器方位角是引起真耳测量结果变异的重要变量之一,临床声场测听和介入增益测试过程中,如参考点取0°方位角,则受试者头部容许的最大动度范围应严格限于±30°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婴幼儿单侧听神经病(AN)神经生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单侧AN患儿在采集病史和耳科检查的基础上,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包括声阻抗、镫骨肌反射、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微音电位(CM)、诱发耳声发射(EOAE)、中潜伏期反应(MLR)和事件相关电位(ERP)以及CT和(或)MRI及周围神经系统检查。结果:3例患儿鼓室图均呈“A”型,健耳的同侧和交叉镫骨肌反射可正常引出,而患耳的同侧和交叉镫骨肌反射未引出。3例患儿双侧EOAE有效引出,健耳的ABR正常引出,思耳的ABR未引出,但CM均正常。3例患儿双耳均记录到MLR及ERP。影像学和周围神经系统未见异常。结论:单侧AN与双侧AN有相似的神经生理学特点。对婴幼儿单侧AN的诊断应着重分析其神经生理学特点,建议联合应用EOAE、ABR、CM和影像学检查。应对AN患儿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canal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HC-BPPV)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2000年3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9例H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全面采集病史,行纯音听阈测试和耳神经学检查,常规施行仰卧侧头位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并按Barbecue翻滚法行耳石复位治疗。结果本病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短暂旋转性眩晕为特征,常见诱发体位为床上翻身(9/9例)和转头(5/9例)。仰卧侧头位试验可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无潜伏期和疲劳性。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后全部患者症状立刻消失,随访4~15个月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表现和体位试验结果,可明确区分水平半规管性和后半规管性BPPV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Barbecue翻滚是治疗HC-BPPV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耳聋的相关性,以及常见致聋突变携带频率?方法: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135例和听力正常对照人群126例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tDNA 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扩增产物经直接测序进行耳聋相关突变的鉴定?结果:135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11种mtDNA 12S rRNA碱基变异,其中4种已知致病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A827G,4.4%;T961C,1.5%;T1095C,0.7%;A1555G,1.5%?两组人群均未检测到12S rRNA C1494T突变以及tRNASer(UCN)基因任何形式的致聋突变?结论:mtDNA 12S rRNA是南京地区汉族非综合征耳聋人群的突变热点基因,其常见致聋突变总携带率约为8.1%?  相似文献   
125.
眩晕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人群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其患病率年轻人约为1.8%,老年人则高于30.0%。  相似文献   
126.
听力损失及其严重程度在耳科与听力学、预防医学、残疾评定与救助、职业健康、人口老龄化等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世界听力报告》作为全球公共卫生政策性文件, 融合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理念, 将听力损失分级中的正常、轻度以及中度的认定标准各降低了5 dB, 在中度与重度分类间新增了一个"中重度"等级, 并增加了对完全失聪/全聋及单侧听力损失的描述。但同时强调该分级仅供流行病学使用, 且只适用于成人。而耳科临床往往结合具体病种采用特定的疗效评价或病例筛选方案, 听力学干预越来越多地依赖言语感知测试而非纯音测听的结果;听力残疾评定标准的制定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是国际惯例, 职业性噪声性听力减退的诊断也要充分考虑伦理、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因此不宜将这一听力损失分级不加思考地推衍到耳科与听力干预、听力残疾评定及职业健康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7.
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模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寻找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模式,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基本资料.方法新生儿在出院前接受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s,OAE)测试,通过者予以出院;对未通过者在1个月后再次复查OAE,仍未通过者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检查.所有ABR检查不通过者在3个月内接受全面的听力学诊断和评估,以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耳声发射测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通过标准1.5~6kHz的5个测试频率中的4个信噪比大于6dB.ABR通过测试的标准为波V反应阈值≤35dBnHL.结果2998例新生儿中2710位通过出院前的OAE测试,1个月后288例复查OAE,其中263例通过.需要ABR检查者共有25例,未通过者6例.经过全面的听力学诊断和评估,6例婴儿(占全体新生儿的2‰)有听力损失.结论新生儿听力普查十分必要,OAE和ABR联合应用的两步筛查法是较合适的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128.
目的:了解DFNB59基因是否与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AN)中国家系的发病相关。方法:以一个现存4代9人的AN家系为研究对象,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对所有家系成员DNA进行DFNB59基因第2、第4外显子的PCR扩增,1例AN病患者进行DFNB59基因全部编码区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对照进行突变位点鉴定。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序列分析在DFNB59基因第2、第4外显子上未检测到T54I和R183 W2个已知的突变,整个基因编码区也未发现新的致聋突变。结论:该家系成员DFNB59基因上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位点,提示新基因参与家系A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9.
目的:获得南京聋人学校在校学生中听神经病的患病情况,并对其发病特征作初步探讨。方法:358名学生接受了耳科检查、声导抗及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筛查,对通过TEOAE筛查的学生进行病史分析纯音测听、声导抗、诊断型TEOAE、DPOAE、ABR、ENG以及VEMP等全面的听力和前庭功能评估。结果:在可行听神经病评估的323名学生行TEOAE筛查时,1名学生单耳、2名学生双耳显示“通过”,经进一步检查,符合听神经病诊断。结论:听神经病并非罕见,在聋校中亦有发生,对其及早识别和科学干预,此类学生可能避免进入聋校,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30.
加强小儿耳鼻咽喉科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小儿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明显不同于成人,所以儿科疾病的诊治绝不是处理成人疾病的简单缩小。这在耳鼻咽喉科领域更为突出。例如发生于成人的听力损失,不再影响其已形成的言语能力;但小儿的听力损失却会严重影响其言语和认知的发育。又如成人的急性喉炎主要表现为声音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