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儿惊厥性疾病的诊断步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厥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和过度兴奋,表现为发作性的和一过性的脑功能紊乱。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可能只限于脑的某一局部,也可能很广泛,所以惊厥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全身性的抽搐最常见,也可能为意识、感觉、行为、情感或植物神经等方面的症状;症状可以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身性的。惊厥一般是指全身的运动性抽搐,“发作”(seizure)则能更好地概括这一类疾病的特点。在诊断这样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时,首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作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化验和特殊检查。现病史应包括开始发作的年龄,发作的诱因,是否伴发热,发作和睡眠的关系,有无先兆,发作时症状演变的全过程,发作时小儿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持线时间,发作后的表现,对发作的全过程能否回忆,发作频繁程度,历次发作的形式有无变化等,以确切  相似文献   
32.
目的进行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中国人群中20例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患者、136例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以及50例非综合征性聋家系先证者,以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受检者无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结论中国人群中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率较低,且明显低于线粒体DNA A1555G的突变发生率。通过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不是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3.
韩颖  秦炯  卜定方  常杏芝  杨志仙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1):1123-1125,T0002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B受体(γ-aminobutyricacidBreceptor,GABABR)对反复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脑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S组、FS 氯苯氨丁酸(baclofen)组、FS 法克罗芬(phaclofen)组。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记录大鼠惊厥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c—fos基因和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FS组相比,FS baclofen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延长、惊厥持续时间缩短、惊厥强度减轻;而FS phaclofen组大鼠惊厥潜伏期缩短、惊厥持续时间延长、惊厥强度加重。baclofen于预使c-fos基因和Fos蛋白表达降低,而phaclofen干预使其表达增强。结论应用GABABR激动剂baclofen和抑制剂phaclofen干预研究表明,GABABR与热性惊厥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家系SCN9A基因突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家系成员中SCN9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对原发性红斑肢痛症一个家系成员的SCN9A基因外显子进行测序,并与正常序列进行对比。结果:在此家系的患者巾发现了一个新的基因突变,患者SCN9A基因的第2572个碱基由胞嘧啶(C)突变为胸腺嘧啶(T),对应的氨基酸改勾Leu858Phe。结论:在该家系红斑肢痛症患者中发现的突变基因证明为该病的致病基因,对明确该病的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研究其发病机制、探索治疗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5.
铁粒幼细胞贫血家系致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和造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铁粒幼细胞贫血家系的致病基因和研究患者骨髓造血特征。方法用PCR扩增家系中2例患者和7例正常人的位于Xp11.2-11.21的DXS991和DXS1199,以及位于Xp22.13的DXS1226微卫星片段,经变性凝胶电泳后作连锁分析;培养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观察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系集落生成的特征。结果该家系患者与DXS991和DXS1199连锁,而这两个片段代表附近的ALAS2基因;与ALAS2基因距离较远的DXS1226则不连锁。造血细胞培养研究发现,患者红系集落的生成旺盛,不加EPO等造血因子就可自发生长;一周后红系统集落萎缩,集落大小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结论本家系属于ALAS2基因异常的X性连锁遗传病。患者的干细胞功能大致正常,定向分化到红系造血后才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36.
目的 鉴定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突变后,对患者的下一代开展产前诊断.方法 首先对患者和患者妻子进行COL7A1基因全部118个外显子的扩增和直接测序.然后从孕15周患者妻子的羊水中提取胎儿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来检测突变位点,从而进一步确定该胎儿是否患病.结果 发现该患者COL7A1基因的1条等位基因第2号外显子上存在S48P的错义突变,而另1条等位基因第27号外显子上存在3625del11缺失突变,造成编码区阅读框架的移位,最终导致蛋白终止密码(PTC)的产生.患者妻子该基因全序列完全正常.胎儿COL7A1基因的1条等位基因第27号外显子上存在3625del11缺失突变,而另1个第2号外显子序列正常.因此证实该胎儿为携带者,胎儿出生后临床表型正常.结论 完成我国首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DNA基础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及其生成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在大鼠体内的正常分布。 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分别留取心、肝、肺、肾、主动脉、肺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和尾动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检测各组织中亚硫酸盐的含量;应用酶学法测定各组织中GOT酶活性及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织中GOT mRNA的含量;原位杂交检测血管组织中GOT mRNA的分布。结果:心、肝、肺、肾、主动脉、肺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和尾动脉中均含有一定量的亚硫酸盐,且以动脉血管中的含量较高;心、肝、肾等组织中的GOT酶活性及GOT mRNA含量明显高于动脉血管的含量;GOT mRNA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近内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结论:SO2可在心血管系统内源性产生,动脉血管中SO2含量高于组织器官中的含量,GOT酶及GOT mRNA的含量在动脉血管中较低,这可能与局部代谢及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碳(CO)与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亚基均参与了热性惊厥(FS)发病机制。该研究旨在探讨CO对FS大鼠GABABR亚基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7.0℃水浴),FS组(45.2℃水浴),FS+锌原卟啉Ⅸ组(45.2℃水浴),FS+血晶素组(45.2℃水浴),每组8只。采用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大鼠血浆中CO含量;用原位杂交观察GABABR亚基mRNA和c-fos基因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GABABR亚基和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S+血晶素组CO含量较FS组升高,GABABR1和GABABR2表达也高于FS组。FS+锌原卟啉Ⅸ组CO含量较FS组降低,其GABABR2表达亦低于FS组,而GABABR1表达与F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血晶素的干预使c-fos基因和Fos蛋白表达降低,而锌原卟啉Ⅸ的干预使其表达增强。结论:CO可通过调节GABABR的功能在反复热性惊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9.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活性缺失及其基因突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一板层状鱼鳞病家系中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突变。方法 以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PCR扩增该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并行DNA测序。结果 患者皮肤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完全缺失。PCR结合DNA测序发现患者该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异常:第604位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使第202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Q)变为终止密码(R202X),导致其编码的蛋白缺失了C端的615个氨基酸。其父母皆为杂合子。结论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转谷氨酰胺酶1的活性完全缺失,是其转谷氨酰胺酶1基因的无义突变,引起编码的蛋白缺陷。  相似文献   
40.
趋化素样因子2(CKLF2)mRNA在不同发育期大鼠心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趋化素样因子(CKLF2)mRNA在大鼠从胚胎到成年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表达。方法应用竞争PCR方法,检测CKLF2mRNA在大鼠胚胎12,18d和出生即刻,3,7和21d乳鼠及成年鼠心室肌的表达。结果与成年大鼠相比,胚胎12d大鼠心肌CKLF2mRNA显著高表达,此后下降,出生时降到较低水平,生后有所增高,成年时表达水平最低。结论CKLF2可能参与大鼠胚胎期心肌细胞的增殖过程和出生后心脏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