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皮肤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科学,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位于体表,表型多样,易于观察和取材,而且多种遗传病可累及皮肤,因此皮肤遗传病学一直是医学遗传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遗传性皮肤病包括近1000种表型各异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2.
刘强  朱学骏  李丹  卜定方  黄永初  李静 《河北医药》2008,30(9):1284-1286
目的 寻找中国汉族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lastic pemphigus,PNP)患者是否存在HLA-Ⅱ类易感基因.方法 共收入PNP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颜色标记的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技术(SSOP)对其HLA-DRB1, DQB1位点进行分型,并与正常人资料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NP患者中HLA-DQB1*0301,DRB1*08 和 DRB1*11等的基因频率高于正常人群组,但经过组间校正后,校正的Pc值>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9例PNP患者中未发现HLA-Ⅱ类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报道2个缝隙连接蛋白B1(GJB1)基因新突变导致的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CMT1X)家系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两个家系的先证者行神经电图和腓肠神经活检,对先证者及家系中部分成员和100名健康人行GJB1基因测序.结果 2个家系先证者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中度减慢,腓肠神经活检可见有髓神经纤维中度减少、薄髓纤维、轴索变性及再生簇等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在神经内衣及神经束衣可见CD68阳性细胞.在先证者和家系患者中分别检测到GJB1基因c.379A>T(I127F)和c.533A>G(D178G)突变,家系正常人和100名健康对照无此突变.结论 GJB1基因的I127F和D178G突变导致典型的CMT1X,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免疫因素可能参与了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结构和内源性硫化氢体系的变化。方法:SD大鼠共16只,随机分为分流组及对照组。对分流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1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y mean pressure,mPAP)。检测右心室/体重(right ventricle/body weight,RV/BW)和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right ventricle/left ventricle plus septum,RV/LV S)比值。并且以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测肺血管结构的变化。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含量。化学法测定肺组织硫化氢产出率,以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肺动脉胱硫醚—γ—裂解酶(cystuthionine—γ—lyase,CSE)mRNA表达。结果:分流组大鼠mPAP、RV/BW及RV/(LV S)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电镜下,肺中、小肌型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肥厚、肿胀,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并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分流组大鼠的血浆H2S含量及肺组织CSE活性(肺组织H2S产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肺动脉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肺血管结构重建是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的重要病理基础,内源性H2S体系——mRNA表达、CSE活性及血浆H2S含量下降可能在其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报道一个泛发性萎缩性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验证其缺陷蛋白,并研究相应基因突变。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本病,结合电镜及免疫荧光发现缺陷蛋白为BPAG2,对家系巾患者及正常人BPAG2基因COL17A1的56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家系中2例患者COL17A1第52个外显子第3897-3900位4个密码子ATCT纯合缺失,导致其后开放阅读框移位及其下游第31位碱基处出现提前终止密码:患者表型正常的父母检测到同一位置该小片段的杂合性缺失。结论 3897del ATCT为本患者的致病性基因突变,并可能导致“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使BPAG2表达缺失。  相似文献   
106.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表达谱变化。选取3例无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住院患者,其中1例为血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例为血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的冠心病患者,1例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并抽提总RNA,逆转录制备杂交探针,应用含有1152条基因的人类表达谱芯片进行差异表达谱分析。结果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比较差异表达的基因177条(组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比较差异表达的基因有151条(组三)。组一与组三基因芯片平行比较,二者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48条,其中上调基因23条,下调基因25条。结果提示,在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些是凋亡、信号转导、免疫、蛋白质合成及原癌基因等的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差异表达谱,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7.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硫化氢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本文旨在探讨低氧对大鼠内源性硫化氢体系的变化。采用生化反应方法测定血浆中硫化氢的含量和肺组织中硫化氢合酶的活性 ,采用定量竞争性RT PCR的方法检测肺组织中胱硫醚 γ 裂解酶 (CSE)mRNA的含量。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低氧组大鼠的血浆硫化氢含量明显减少 [(1 92 2± 2 2 1 ) μmol Lvs (30 1 6± 32 4 ) μmol L ,P <0 0 1 ) ],肺组织中硫化氢合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0 1 2 7± 0 0 2 3)vs (0 2 78± 0 0 99)nmol mgwettissue·min ,P <0 0 1 ],CSEmR NA的含量明显减少 [(1 0 2± 0 1 5 )× 1 0 - 6 fmolvs (2 1 7± 0 2 2 )× 1 0 - 6 fmol,P <0 0 1 ]。以上研究表明 ,低氧对大鼠的内源性硫化氢体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表达及胶原代谢的作用,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基质重构的影响.方法 1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AAV2转染组作为对照和MI/AAV2-IL-10转染组,每组6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同时应用基因重组2型腺相关病毒(AAV-2)携带IL-10基因转染心肌组织.RT-PCR和ELISA观察心肌IL-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明胶酶谱、免疫组化检测转染后心肌组织表达MMP-2、9,TIMP-1,Ⅰ、Ⅲ型胶原水平的变化.结果 心肌梗死5 d后,MI/AAV2-IL-10组检测到IL-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MI/AAV2组较假手术组心肌MMP-2、9,Ⅰ、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升高;而MI/AAV2-IL-10组较MI/AAV2组梗死心肌各部位MMP-2、9表达减少,TIMP-1表达升高,其中,梗死边缘区的MMP-2表达降低14.6%(P<0.01),MMP-9降低24.7%(P<0.01),TIMP-1升高73.1%(P<0.01),Ⅰ、Ⅲ型胶原表达分别下降了47.6%(P<0.01)、23.6%(P<0.05),Ⅰ/Ⅲ型胶原比值下降.结论 IL-10通过对MMP/TIMP的作用,改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沉积和组织重构.  相似文献   
109.
一个先天性角化不良家系中DKC1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先天性角化不良(DKC)一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和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DKC1基因的突变,并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鉴定和检测DKC1基因的突变.结果 家系中2例患者均存在DKC1基因的1058C→T突变,从而导致编码蛋白—角化不良素(dyskerin)发生A353V突变.其母亲和姐姐为该突变的杂合子,但表型正常.结论 该家系为X性联隐性遗传型DKC,存在DKC1基因1058C→T突变.  相似文献   
110.
本课题组在对小儿癫痫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以小儿癫痫及相关疾病为重点,在小儿神经电生理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临床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