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CR独特型DNA疫苗诱导抗淋巴系统肿瘤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观察TCR独特型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情况。用CEM淋巴瘤细胞系和BALB/c小鼠作模型,RT-PCR扩增CEM系特异性重排的TCR Vβ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作为DNA疫苗。用肌内注射法免疫小鼠,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抗体生成和用MTT法测定CTL活性以检测抗独特型的细胞免疫。结果发现,接种DNA疫苗后第4周开始小鼠血清中即可检测到特异性抗独特型抗体  相似文献   
102.
Nonaka肌病的GNE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2例Nonaka肌病的GNE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例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的Nonaka 肌病,用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GNE基因编码区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例1家系中3代共7人也作该基因的突变检查。结果例1在GNE基因外显子8出现1 525C→T纯合突变;例2在外显子2出现527A→T杂合突变和外显子9出现1714G→C杂合突变,上述突变分别造成GNE出现H509Y的纯合突变以及D176V和V572L的复合杂合突变。例1的家系中患者的父母分别为H509Y的杂合突变。结论我们这2例Nonaka肌病患者的发病均是由GNE 基因突变所致,其中H509Y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类型。同时也证实我国Nonaka肌病也存在日本患者GNE的热点突变。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结构和内源性硫化氢体系的变化。方法:SD大鼠共16只,随机分为分流组及对照组。对分流组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11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y mean pressure,mPAP)。检测右心室/体重(right ventricle/body weight,RV/BW)和右心室/左心室 室间隔(right ventricle/left ventricle plus septum,RV/LV S)比值。并且以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测肺血管结构的变化。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含量。化学法测定肺组织硫化氢产出率,以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肺动脉胱硫醚—γ—裂解酶(cystuthionine—γ—lyase,CSE)mRNA表达。结果:分流组大鼠mPAP、RV/BW及RV/(LV S)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电镜下,肺中、小肌型动脉内皮细胞增生、肥厚、肿胀,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并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分流组大鼠的血浆H2S含量及肺组织CSE活性(肺组织H2S产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肺动脉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肺血管结构重建是高肺血流量所致肺动脉高压的重要病理基础,内源性H2S体系——mRNA表达、CSE活性及血浆H2S含量下降可能在其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报道一个泛发性萎缩性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验证其缺陷蛋白,并研究相应基因突变。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本病,结合电镜及免疫荧光发现缺陷蛋白为BPAG2,对家系巾患者及正常人BPAG2基因COL17A1的56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家系中2例患者COL17A1第52个外显子第3897-3900位4个密码子ATCT纯合缺失,导致其后开放阅读框移位及其下游第31位碱基处出现提前终止密码:患者表型正常的父母检测到同一位置该小片段的杂合性缺失。结论 3897del ATCT为本患者的致病性基因突变,并可能导致“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使BPAG2表达缺失。  相似文献   
105.
单灶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病理细胞起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基因水平了解 6例Castleman’s病 (CD)病理细胞组成特点。方法 肿物切除以后 ,苏木精 伊红染色作常规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物的组织学类型 ;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细胞表型 ,明确肿物的细胞组成 ;根据细胞组成 ,应用RT PCR和克隆测序方法了解肿物主要细胞克隆组成。结果  6例患者皆为限局性透明血管型CD ;肿瘤组织滤泡样结构中主要为B淋巴细胞 ,滤泡间隙为T淋巴细胞。RT PCR扩增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得到单一条带 ,RT PCR产物克隆测序得到12 8bp、12 2bp两种碱基长度的克隆 ,相同长度序列间具有高度一致性 ,克隆内分别存在 12个和 7个碱基的差异。结论  6例患者肿瘤组织中含有单 /寡克隆瘤性B细胞 ,这些B细胞起源于生发中心细胞。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报道2个缝隙连接蛋白B1(GJB1)基因新突变导致的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CMT1X)家系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两个家系的先证者行神经电图和腓肠神经活检,对先证者及家系中部分成员和100名健康人行GJB1基因测序.结果 2个家系先证者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中度减慢,腓肠神经活检可见有髓神经纤维中度减少、薄髓纤维、轴索变性及再生簇等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在神经内衣及神经束衣可见CD68阳性细胞.在先证者和家系患者中分别检测到GJB1基因c.379A>T(I127F)和c.533A>G(D178G)突变,家系正常人和100名健康对照无此突变.结论 GJB1基因的I127F和D178G突变导致典型的CMT1X,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免疫因素可能参与了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ase-1,MKP-1)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和分泌的影响.方法:用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向血管成纤维细胞转染MKP-1的基因;测定培养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内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性、3H-胸腺嘧啶(3H-TdR)及3H-脯氨酸参入.结果:10-7mol*L-1 AngⅡ刺激培养的血管成纤维细胞后其MAPK活性及3H-TdR参入较对照组增加293%(P<0.01)及190%(P<0.01);胶原的合成和分泌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46%(P<0.01)和502%(P<0.01).而转染了MKP-1野生型基因的细胞与未转染时相比,AngⅡ诱导的MAPK活性和3H-TdR参入分别低65%(P<0.01)和67%(P<0.01);参入细胞内及介质中的3 H-脯氨酸分别低65%(P<0.05)和80%(P<0.01).转染MKP-1突变型及MKP-1空载体基因的细胞对于AngⅡ的上述各种刺激作用均无明显抑制.结论:MKP-1具有抑制AngⅡ刺激的血管成纤维细胞MAPK激活、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和分泌的作用,提示MKP-1可能参与了AngⅡ刺激的血管重塑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8.
皮炎外瓶霉的核糖体基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皮炎外瓶霉在基因学上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试验菌株包括皮炎外瓶霉16株(模式株、标准株、临床及自然分离株),甄氏外瓶霉1株(标准株),丛梗孢外瓶霉1株(临床株).煮沸冷冻法提取DNA,常规PCR扩增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DNA多序列分析方法等进行研究.结果:皮炎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较为保守,PCR-RFLP对于该菌种的鉴定具有较大意义;DNA序列分析显示,不同来源、不同致病性的皮炎外瓶霉分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提示不同群落致病性的差异存在一定的遗传学基础.结论:皮炎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序列保守,对于该菌种的分类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9.
一个先天性角化不良家系中DKC1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先天性角化不良(DKC)一家系的基因突变情况和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DKC1基因的突变,并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鉴定和检测DKC1基因的突变.结果 家系中2例患者均存在DKC1基因的1058C→T突变,从而导致编码蛋白—角化不良素(dyskerin)发生A353V突变.其母亲和姐姐为该突变的杂合子,但表型正常.结论 该家系为X性联隐性遗传型DKC,存在DKC1基因1058C→T突变.  相似文献   
110.
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具有严重的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损,体内常并发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