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60例2型糖尿病病人住院费用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分析糖尿病人的住院费用,为制定较优成本效益比的糖尿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1月到2003年6月60例糖尿病住院病人,统计各项的住院费用。结果单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费用并不多,而在住院期间用于其它支出如床位费、治疗费、检查费等占的比例较大。结论糖尿病病人如能加强糖尿病自身健康教育,加强疾病的自我监测,可以减少住院次数,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判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收入ICU的患者临床资料,计算6h血乳酸清除率,同时进行APACHEⅢ评分及记录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患者人院72 h转归情况,分成存活≤72 h组和存活>72 h组,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成高乳酸清除率组(>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或负值),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6h血乳酸值、6h血乳酸清除率、6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APACHEⅢ评分、休克指数等的差异性.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PCA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比较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大小.结果 存活≤72 h和存活>72 h组在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复苏6h内的APACHEⅢ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存活>72 h组的6h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存活≤72 h组[(32.72±15.56)% vs (21.47±18.08)%,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中存活>72 h的比率明显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73.24%vs 28.00%,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6h血乳酸清除率、6 h ScvO2是影响PCA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6h血乳酸清除率判断PCA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30)较6 h ScvO2曲线下面积(AUC=0.729)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有更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重要且简便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等方法,对收入ICU的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昏迷患者(≥18岁)共4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Z组:20例)和综合治疗+乌司他丁组(U组:20例),乌司他丁30万U/d,连续3d,两组均行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并于ROSC后1(使用乌司他丁前)、6、24、48、72 h各时间点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结果 两组患者在使用乌司他丁治疗前的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6、24、48、72 h的INF-α、IL-6浓度比较,U组均明显优于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72 h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有积极作用,所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半卧位改俯卧位通气时对血流动力学和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在半卧位时,俯卧位通气1h后,通气2h后,结束俯卧位通气后1h分别采集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Paw),氧合指数,心排血量(CO),胸液成分(TFC),心肌加速度指数(ACI),外周血管阻力(SVR)等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俯卧位通气后患者氧合指数较半卧位明显上升,肺静态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上升(P〈0.05),心排血量下降,胸液成分指数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P〈0.05),心肌加速度指数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半卧位通气并短暂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肺通气和向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25.
经鼻气管插管病人鼻窦炎发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病人鼻窦炎的发生率及其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关系。方法40例气道开放的病人分为两组,A组(n=20)为经鼻气管插管组,B组(n=20)为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组,定时行鼻窦x线断层扫描及口咽部、鼻腔、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胸片检查,记录两组病人的鼻窦炎,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情况,细菌培养的结果,病人预后等数据。结果A组鼻窦炎发病率明显增高,但院内获得性肺炎,1周后APACHEⅢ评分,两周内死亡例数并无明显差异,鼻部分泌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病原体构成比并不一致。结论经鼻气管插管会使鼻窦炎的发生率增高,但并不一定会导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增加,两种疾病的常见致病微生物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持续气囊上引流在亚低温治疗的重症颅脑外伤病人中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41例亚低温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分为两组:A组(n=23)采用特型气管切开导管,持续行气囊上滞留物引流;B组(n=18)采用常规气管切开导管,记录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时间、例数,细菌培养的结果,病人预后等数据。结果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病原体有一致性和相似的构成比,A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发生时间也迟于B组,但A组有更高的气管切开伤口感染率,两组病人2周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气囊上引流可以减少亚低温治疗的重症颅脑外伤病人中呼吸机相关件肺炎的发病.侣尚无可以改善病人预后的证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病人用纤支镜导引下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相对于常规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DT)的优点。方法ICU6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纤支镜导引组(A组,n=32),常规组(B组,n=28)。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例数,作统计分析。结果A组有更大的成功率,更少的并发症,手术时间并没有延长。结论气管插管病人以纤支镜导引行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相对于常规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有更高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亚低温脑复苏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Utstein模式收集48例脑复苏患者的基础资料、不同时间点的血乳酸及各项实验室指标,计算6、12、24 h乳酸清除率,并进行Glasgowpittsburgh(GCSP)评分。根据患者7 d预后情况,分成存活≤7 d组和存活7 d组,并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存活≤7 d组共22例,存活7 d组共26例。存活7 d组患者6、12、24 h乳酸清除率、GCSP评分、p 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较高,基础血乳酸水平、NT-pro BNP、碱剩余(BE)则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 h乳酸清除率、Scv O2是预测亚低温脑复苏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19、1.229。根据基础血乳酸水平及不同时间点乳酸清除率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6 h乳酸清除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3(95%CI 0.809~0.980,P0.000 1),最佳截值为15.00%,灵敏度为80.77%,特异度为90.91%;12 h乳酸清除率的AUC为0.745(95%CI 0.598~0.860,P0.05),最佳截值为36.84%,灵敏度为76.92%,特异度为72.73%。6 h和12 h乳酸清除率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8,P=0.024)。结论 6 h血乳酸清除率是预测亚低温脑复苏患者短期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截值15%可作为短期预后有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不同的脉冲式高容量血液滤过方案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严重脓毒症患者66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21例(脉冲式高容量血液滤过组8-16方案),B组20例(脉冲式高容量血液滤过组,4-8、4-8方案),C组25例(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组)进行不同方法的血液滤过治疗,记录开始和72 h后APACHEⅢ评分、生化指标、炎症指标的变化。记录每组患者的滤器平均使用时间、置换液使用总量、肝素使用总量、28天病死率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72 h后,3组患者炎症因子、肌酐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4 h乳酸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用量B组A组>C组(P<0.05)。血滤液体总量A组、B组间无差异,都明显小于C组;滤器平均使用时间B组>A组>C组(P<0.05)。3组患者肝素用量、72 h后的APACHEⅢ评分、28天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脉冲式高容量血液滤过与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的效果相同,但相对可以节约液体用量与耗材用量,减少对血液、凝血系统的影响,其中4-8、4-8方案较8-16方案的优点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及乌司他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休克治疗组(Z组:26例)和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治疗组(U组:28例),U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0万U静注,1次/8h,连续用药7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总的住院时间、住ICU治疗时间、MODS发生率、死亡率,以及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治疗前(发生创伤1h内)以及治疗后第1d、3d、5d、7d各时间点血中的含量。结果 U组和Z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入院时ISS评分、初始APACHEⅢ评分、总的住院时间、住ICU治疗时间、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MODS发生率和治疗第3d的APACHEⅢ评分较Z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与Z组患者在治疗第1d、3d、5d、7d各时间点检测血INF-α、IL-6浓度比较,U组较Z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TNF-α、IL-6是升高的,乌司他丁可降低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给予乌司他丁的干预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积极作用,从而起到保护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