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1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89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03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364篇
内科学   151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129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806篇
预防医学   30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55篇
  1篇
中国医学   318篇
肿瘤学   8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对比不同SBT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肺通气影响。  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收住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EICU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首次SBT的机械通气患者69例。随机分入T管组、PSV组及ATC组后进行30 min的SBT。SBT成功后24 h内拔除气管插管。所有患者SBT开始前(T0)、结束时(T1)及拔管后30 min(T2)用超声观察患者肺通气状态。  结果  3组患者首次SBT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成功拔管的患者中:T1时3组患者LU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从T1到T2,T管组患者LUS变化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PSV组及ATC组患者LUS增加(P < 0.05)。  结论  有压力支持的SBT策略有利于患者通过SBT,同时在SBT过程中保证肺部通气量;然而,T管法SBT似乎更能预测患者拔管后的肺通气量变化。  相似文献   
102.
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种,尤以非小细胞肺癌多见,占肺癌患者总数的80%以上[1]。与小细胞肺癌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癌细胞生长分裂、扩散转移均相对较晚,患者确诊时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如何有效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是临床的重要问题[2]。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40例胸腔镜配合小切口系统性纵膈淋巴结清扫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基于示范案例建设的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及效果。方法建立静脉治疗专科小组,完善静脉治疗护理操作规范,开展多层级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比较实施前(469例)与实施后(558例)患者穿刺部位、静脉治疗工具使用情况、导管固定方式及并发症。结果实施后,护士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穿刺工具选择、输液附加装置使用、导管的固定与维护等指标显著改善,患者静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基于示范案例建设的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可提高护士静脉治疗质量,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筛选和鉴定脑胶质瘤易感基因ERCC2——纠正鼠突变细胞切除修复缺陷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方法应用参考文献所报道的引物序列,PCR扩增179例胶质瘤患者肿瘤及血液标本和44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标本ERCC2基因第22外显子及其邻近的部分内含子序列,采用DHPLC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将不同类型的PCR片段进行全序列测序并与参考序列对比分析。结果在此片段中验证了一个已知的SNP位点,初步鉴定了1个新的SNP位点,排除了1个已知在自种人存在的SNP位点和基因型。结论SNPs位点存在人种间差异;DHPLC预测结合全序列测序是一种高效、经济、简便、可靠的SNP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大鼠肠梗阻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急性完全性小肠梗阻模型,按肠梗阻时间不同进行分组,采血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活性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浓度,取肠系膜淋巴结鉴定细菌移位的发生率并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肠梗阻12 h后血清IFABP浓度开始升高,随着肠梗阻时间的推移,血清IFABP浓度值逐渐上升,与肠黏膜损伤程度变化趋势一致,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841,P<0.01)。肠梗阻24 h后血清DAO活性升高,至48 h后达峰值,随后下降。大鼠肠梗阻48 h后才开始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肠梗阻早期就发生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细菌移位滞后于血清生物学指标改变。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变化可用来判断肠黏膜损伤程度的生物学指标,为肠梗阻严重并发症的防治和预后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家兔不同条件下一侧颈总动脉缺失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为研究影响动脉血压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不同预处理条件下,如正常、麻醉、破坏等四部分夹闭一侧动脉实验,观察另一侧动脉血压的变化.将所得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动脉血压变化的差异.结果 实验发现,在一侧动脉正常、麻醉、破坏等条件下进一步夹闭该侧颈总动脉,家兔另一侧颈动脉血压明显变化,与操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动脉血压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但当破坏两侧颈总动脉时,无论是实验前后比较还是组间比较,动脉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家兔一侧颈动脉正常、麻醉、破坏等多种条件下,若该侧颈总动脉缺失时,另一侧颈总动脉血压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且变化比未缺失时要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胆石症患者疼痛以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胆石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疼痛耐受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胆绞痛耐受情况和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胆石症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构建CD、Flt-1基因共表达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对BT325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从大肠杆菌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提取总RNA,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RCR)扩增CD基因和FL]r-1基因片段,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CD基因和Flt-1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经酶切鉴定及DNA序列分析证实所构建的载体。转染BT325细胞株,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RT--RCR方法获得CD基因和Flt-1基因片段,酶切分析和DNA测序鉴定表明重组质粒pEGFP-C1-CD-Flt-1构建成功。转染72h后实验组细胞生长速度是control组的(33.20%±5.4%),流式细胞术发现实验组细胞的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ontrol组,细胞出现凋亡,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为(19.7%±5.45%)。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c1-CD-Flt-1,其体外可抑制BT325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参与1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合并混合感染重症患者使用氟康唑后出现肝性脑病的临床实践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药品不良反应处理和开展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对患者病史、用药史及当前用药进行全面系统回顾,分析肝损伤与药物间的关系并评估用药方案,认为患者肝性脑病系氟康唑不良反应所致,协助医师制订抗感染(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替考拉宁)、降血氨(门冬氨酸鸟氨酸、异甘草酸镁)、保肝(还原性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诊疗方案。结果:通过实施药学监护发现药源性肝性脑病,及时停用氟康唑并对症治疗,7 d后患者肝性脑病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至正常。结论:临床药师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提供药学监护,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为保证合理有效用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均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斑块积分、CRP水平、LDL-C、HDL-C、TC、TG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颈动脉斑块积分、CRP水平及血脂水平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颈动脉斑块积分、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LDL-C、HDL-C、TC、TG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稳定并促进斑块的消失,对该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