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3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采用能使动物及人致皮肤什曼病的都兰利什曼原虫接种2只BALB/c小鼠,分别于5、10、30、60和90天剖检,结果仅在小鼠后足垫皮肤组织涂片中查见原虫,而肝脏、脾脏和骨髓组织涂片均未能查到利什曼原虫。同时以HRP-W1C108.3进行dot-ELISA试验,检测感染小鼠足垫皮肤组织内抗原及血清内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情况,结果显示,BALB/c小鼠在感染都兰利什曼原虫的第5天起,其皮肤组织与血清妤 呈阳  相似文献   
42.
1997年 ,Stafford博士等建立了凝血因子IX基因剔除小鼠动物模型 ,薛京伦等 (1997)证实了该模型能极佳地复现人血友病B临床表型 ,从而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型。为了对该动物模型的遗传稳定性和相应临床表征作深入研究 ,以及提供小鼠凝血因子IX(mFIX)表达的检测手段 ,我们制备了抗小鼠mFIX单克隆抗体。本实验选择Lou/M大鼠 ,以复旦大学遗传所制备的基因工程产品mFIX为抗原 ,以 0 2mlmFIX(含蛋白 0 6mg)加0 2ml福氏完全佐剂腹背部皮下多点免疫 ,2周后以同等剂量mFIX加不完…  相似文献   
43.
本文报告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斑技术对25例黑热病患者。20例健康人,以及黑热病治愈者,疫区正常人,血吸虫病、结核病及疟疾患者各10例血清进行循环抗原检测,结果证明:黑热病患者血清出现四条反应带,其表现分子量为130kD、100kD、50kD和25kD;而其他被检血清在130kD、100kD及25kD处均不出现反应带,仅有少数血清在50kD处有交叉条带。此法敏感、特异,具有检测黑热病循环抗原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特异性、高效价的抗砂鼠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选择其中2株对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大砂鼠体内的分离物给予检测。从IFA,斑点-ELISA的实验结果,均证明为砂鼠利什曼原虫,同时以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测定则为阴性。从而进一步阐明砂鼠利什曼原虫为大砂鼠体内特有的一种亲皮肤但对人不致病的原虫。  相似文献   
45.
以抗杜庆利什曼单克隆抗体L_(12)F_7检测黑热病病人的循环抗原。文中对1986~1989年收集并低温保存的118份血清加以检测,阳性率为88.9%;另检测经锑剂治疗后的患者血清57份,结果均为阴性。同时又以IFA检测体内抗体,阳性率为68.4%。这57例治愈者经追踪观察并未出现复发及抗锑现象。因而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的另一优越性,可以作为疗效考核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6.
恶性疟原虫单表位单抗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恶性疟原虫单表位单抗。方法: 根据蛋白质结构理论, 选取能代表恶性疟原虫蛋白质抗原性的HRP-II肽段, 长度为6~9 个氨基酸, 经人工合成, 通过毛细管电泳, 确定其纯度后, 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结果: 应用脾脏埋植法和杂交瘤技术, 获得4 株针对恶性疟原虫HRP-II单一表位的杂交瘤细胞。结论: 首次报告直接用合成HRP-II肽段制备针对该蛋白质的单表位单抗的方法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7.
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NF54(3D7)株配子体蛋白抽提液及我国云南现场采集的恶性疟原虫细胞骨架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IFA法筛选出8株抗恶性疟原虫有性期McAb杂交瘤细胞株。经免疫球蛋白类别鉴定,6株为IgG1(M2A10C9、M2C1B8、M4C7B10、M4G12C1、M5B7E6和M6E1G11),2株为IgM(M4D7F7和M6F4D6)。其中3株McAbs(M4C7B10、M4D7F7和M6E1G11)的靶抗原定位于配子体以及大滋养体和裂殖体期无性体原虫;其余5株仅定位于配子体。经Western印迹试验,McAb所识别的蛋白区带各异(16-120kD),与已发现的有性期特异性抗原相比较,32kD抗原国内外尚未报道。各株McAb与猴疟(P.cynomolgi)红内期、鸡疟(P.galinaceum)子孢子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48.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沙鼠洞、旷野及人房等不同场所内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蛉体内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特征以及用利什曼原虫McAb的dot-ELISA法对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检测结果;并结合4年来对当地白蛉的生态和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等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证实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为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