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90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313篇
预防医学   125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34篇
  2篇
中国医学   153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和笑气(50%氧化亚氮与50%氧气的混合气体)吸入联合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420例早孕未产妇(包括未经阴道试产剖宫产术后再孕者)按自愿原则分为3组,异丙酚组85例,采用异丙酚静脉注射;联合组280例,采用笑气吸入联合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55例不用任何药物作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宫颈口扩张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结果 异丙酚组、联合组的镇痛效果与宫颈松弛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流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的镇痛效果、人流综合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异丙酚组无显著差异性,而宫颈松弛度显著高于异丙酚组.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异丙酚静脉注射,笑气吸入联合利多卡因宫颈注射用于初孕未产妇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好,副反应少,但后者宫颈松弛情况优于前者,并且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2.
腋臭症的治疗方法,目前报告有局部和全身的约物疗法及理疗浊等。但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腋窝部生长较多汗腺部分的皮肤、皮下组织。可是如将分布汗腺较多部位的皮肤全部进行梭形切除,就会造成缝合处张力过大,有时术后形成明显的疤痕。因此有人采用不切除全层皮肤,只切除皮下组织、汗腺的皮下剔除法。此种方法,虽然  相似文献   
103.
血Lp(a)浓度与冠状动脉斑块关系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血Lp(a)浓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程度和性状的关系.方法 104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并同时检测血浆Lp(a)浓度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通过IVUS观察冠状动脉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纤维帽厚薄、脂质池大小及斑块性状.根据Lp(a)水平患者分为高和低Lp(a)水平组,分别比较两组间的斑块程度及特征.结果 在临床上,高Lp(a)浓度组多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低Lp(a)浓度组多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P<0.01);在病理上,高LP(a)浓度组多表现为不稳定斑块,低Lp(a)浓度组多表现为稳定斑块(P<0.05);同时高Lp(a)浓度组斑块面积及体积明显增大[(12.2±3.6)mm2,(259.6±97.3)mm3],与低Lp(a)浓度组[(10.1±3.2)mm2,(215.3±88.2)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Lp(a)与斑块面积及体积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及0.63,P<0.05).结论 Lp(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范围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提示Lp(a)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此病生前很难诊断。主要发病原因为大脑深部小动脉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进行性痴呆、假性球痹、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等症状的中老年患者。过去诊断往往依靠病理。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发展,越来越发现该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发病之一。血浆同型半氨酸(Hey)及纤维蛋白原(Fbg)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56例SAE患者予以分析,探讨其与Hcy及Fbg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对17例没有严重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声处理的Renografin-76,通过观察各心肌节段声学显影效果,来研究左右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14例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其前间隔、左室前壁、左室前侧壁、左室后侧壁及前外侧乳头肌都由左冠状动脉供应,另外左冠状动脉还供应13/14例的中间隔,12/14例的左室后壁,1/14例的下间隔及后内侧乳头肌。其余节段由右冠状动脉供应。结果表明本组患者其心肌的血流灌注基本上同心表面的冠脉分布一致。但个别心肌节段的血流灌注形式有所变异。  相似文献   
106.
异基因骨髓冷冻后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基因骨髓冷冻后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琚新生,纪树荃,刘智明,佟刚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公认的可以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将供者骨髓冷冻后进行移植国内尚未见报道,下面报告异基因骨髓冷冻后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患者,男性,48岁,因头晕...  相似文献   
107.
背景:僵硬是第1跖趾关节常见的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疼痛、背伸活动受限。僵硬的治疗常采用关节唇切除术与趾骨截骨术,但是对于第一跖骨是否存在抬高,跖骨截骨下沉和短缩是否可有效治疗僵硬,现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目的:分析僵硬患者是否存在第1跖骨抬高和过长,评价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13例15足。记录术前侧位第1、2跖骨间夹角(IMA)、术后骨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患者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趾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第1跖趾关节间隙、第1跖骨突出度(MPD)。结果:术前X线片示4足存在跖骨抬高(侧位IMA为4.8°~8.7°),8足存在第1跖骨过长(MPD为2.2~6.9 mm)。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6个月,平均(16.7±4.7)个月。术后4周均达到骨愈合。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9.7°±10.4°(4°~40°)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57.9°±12.2°(36°~72°)。至末次随访时,AOFAS趾功能评分、VAS评分,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的第1跖趾关节间隙、MPD,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随访期间,患者均无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无转移性跖骨痛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僵硬患者存在第1跖骨过长与上抬,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可有效治疗僵硬,明显改善跖趾关节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8.
硝普钠与多巴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1995年3月~1996年7月间用硝普钠与多巴胺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研究组织化医疗模式下早期康复介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整合为一个一级临床科室——脑系科,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化医疗网络。重型颅脑损伤128例,其中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脑系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接受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作为治疗组;2001年1月至2004年8月分散在我院内科、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接受传统医疗模式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GCS分别为(7.47±5.24)、(59.74±15.56)和(13.72±1.06);对照组则分别是(16.18±9.89)、(34.00±10.54)和(10.84±1.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伤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12%(41/66)、13.64%(9/66)、24.24%(16/66)、12.12%(8/66),对照组则分别为20.97%(13/62)、33.87%(21/62)、45.16%(28/62)和32.26%(20/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组织化医疗模式下早期的康复介入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可能是一种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10.
酶固定化过程中,固定化酶的方法及其载体的选择是酶固定化过程的关键因素,适宜的固定化法和良好的载体微环境对酶活保持率提高和稳定性增强尤其重要。在本研究中,利用96孔微分析板评价了用于高通量筛选的水凝胶包埋酶(单凝胶和双网络凝胶)及磁性粒子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对酶活性(保存时间,精度和重现性)的影响。胰蛋白酶(trypsin)成功地包埋在单凝胶和双网络凝胶中并且固定在磁性粒子上,然而,包埋在单凝胶和双网络凝胶,或固定在磁性粒子上的胃蛋白酶无法与底物反应。在对酶的适应性方面,与双网络凝胶比较,单凝胶和磁性粒子固定化法更加优越,适用于多种酶(如:胰蛋白酶,葡糖苷酸酶,CYP1A1)的固定。然而,我们也发现浸置后,以单凝胶包埋的固定酶有较多的损失。双网络凝胶包埋法只限于包埋胰蛋白酶,无法用于包埋其它酶,例如葡糖苷酸酶、CYP1A1和胃蛋白酶,因为双网络凝胶包埋法会由于丙烯酰胺和过硫酸胺的存在而使酶失去活性。在三种酶固定方法中,磁性粒子固定酶的方法能够最好地保留酶活性。另外,磁性粒子固定酶的稳定性比其他两种方法好,存放一周后胰蛋白酶和葡糖苷酸酶的活性没有任何下降。其次,磁性粒子固定法的重复利用重现性也良好。此外,尽管双网络凝胶法包埋酶的种类有限,但是我们认为通过改变丙烯酰胺等载体的选择和设计,改进载体微环境,可以使包埋酶的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