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医用钛缆在髌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研究钛缆环扎固定法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1月~2007年8月收治的髌骨粉碎性骨折57例,根据内固定方式分成3组:钛缆环扎固定组、AO改良张力带固定组、镍钛聚髌器固定组.探讨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膝关节术后首次锻炼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损耗工作日、并发症及远期膝关节功能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7例患者均获得11~48个月的随访,平均22.4个月.钛缆环扎固定组患者术后开始伸屈膝关节锻炼时间最早,平均约5.6 d,但医疗费用较贵,约为0.95万元.应用改良的Bostman髌骨骨折临床疗效评分标准评估远期疗效,钛缆环扎固定组优良率为95.1%,明显高于其余2组.[结论]钛缆系统对髌骨粉碎性骨折固定牢靠,具有膝关节锻练时间早,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新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临床实习阶段骨科教学翻转课堂中3D打印技术运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级和2011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0名学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名学员。实验组采取基于3D打印技术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闭卷考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并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闭卷考试评估中,实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组学员在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提高分析解决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等八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学员。结论采用基于3D打印技术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观察抑木汤对肝脾不和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结肠黏膜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符合标准的肝脾不和型的D-IBS患者使用抑木汤(炒白芍15 g,炒白术15 g,防风15 g,陈皮10 g,黄芪20 g,党参15 g,茯苓20 g,山药20 g,延胡索15 g,滑石粉15 g,补骨脂15 g,炙甘草10 g)。一剂煎3袋,各150 mL。治疗组每天分3次温服,日1剂。治疗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继服第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思密达5 mg,3次/d,餐后服用。同上法服2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抑木汤治疗组在治疗后VIP及SP均下降,NPY含量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IP及SP第1疗程与第2疗程数值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PY含量第1疗程与第2疗程数值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思密达对照组在治疗后VIP及SP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疗程与第2疗程数值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NPY含量增高,第1疗程与第2疗程数值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木汤治疗肝脾不和型的D-IBS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5.
86.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外科分期及手术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临床特点、外科分期、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及内固定重建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7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年龄18-80岁,平均39岁;男18例,女19例。肿瘤性质:神经鞘瘤25例,神经纤维瘤3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根据肿瘤侵袭的范围和区域自行设计外科分期系统:Ⅰ期8例,Ⅱ期9例,Ⅲ期13例,Ⅳ期5例,Ⅴ期2例。经颈后外侧入路行肿瘤切除术20例,前后联合入路(后外侧+前外侧)行肿瘤切除术17例;26例采用后路钉棒/钉板内固定系统重建,5例采用前后联合固定,6例未行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9个月。术后出现单侧上肢一过性肌力减弱1例,单侧颈后部感觉麻木1例,霍纳征1例,1例术中因一侧椎动脉损伤而行椎动脉结扎,2例恶性神经鞘瘤者术后1-2年因局部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术后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或缓解,19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未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于术后1-2年出现不同程度的颈椎反屈畸形。结论 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外科分期制定手术治疗策略能显著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内固定重建对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术中应准确判断肿瘤与神经根、椎动脉和颈髓的关系并注意保护。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价万络对于外科手术后急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35例,使用镇痛泵,第二组29例,使用万络,第三组20例,自行选择使用镇痛泵或万络。评价其术后即刻疼痛程度、疼痛缓解程度、总体评价、起效时间、维持时问、副作用等。结果:第一组的起效时问快于第二组,分别为25.7min和50.2min。第一组术后1h和24h的疼痛缓解程度均高于第二组。总体评价术后24h第一组与第二组近似。第三组的吗啡用量约为第一组的36%。第一组的副作用发生率约为52.6%,主要为呕吐和尿潴留,第二组为7.3%,表现为胃肠道反应。结论:万络在外科手术后镇痛效果逊于吗啡,但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维持时间长,给药方便,副反应小,可以单独用于术后镇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比较测试寰枢椎不稳Brooks法钛缆内固定术中不同操作方式对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WD-5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正常寰枢椎复合体(N组)、寰枢椎不稳(M组)以及不同操作方式Brooks法固定后的各钛缆组A组、B组、C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等情况下的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扭矩、扭角等的大小。结果新型双向锁定式钛缆A组固定强度最高,应变、载荷位移最小,间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同时锁定的效果好于单侧轮流锁定(P〈0.05),经休息后再次固定的强度高于单纯双侧同时锁定的强度(P〈0.05)。结论Brooks法钛缆固定时,双侧同时锁定后经休息再次锁定的固定效果最好。新型钛缆因为锁紧方式的改变达到了比进口钛缆更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89.
显微镜下颈前路经颈椎间隙减压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技术,总结手术技巧。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显微镜下共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术271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单间隙178例、双间隙71例、三间隙22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脊髓前方压迫、压迫程度轻到中度及轻度髓内改变。主要设备为脊柱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和高速磨钻。高速磨钻磨除纤维环和部分椎体后壁,显露清理变性髓核,钩形剥离子提起后纵韧带后切断,再切除残余的后纵韧带及椎体后缘骨赘。结果271例手术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手术时间(62±12.4) min,失血 (126±29.4) ml,下地时间为术后(1.8±0.4) d。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改善率优69例,良157例,中27例,差18例。结论经椎间隙减压适用于椎间隙平面的病变,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及高速磨钻有利于手术成功,术后椎间隙结构更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经颌下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切除枢椎肿瘤及前方内固定的应用.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0年6月,采用经颌下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联合后路行枢椎肿瘤切除前后内固定术治疗枢椎肿瘤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3~77岁,平均49岁;C2 11例,C2.34例,C2-42例;8例累及椎体,9例累及椎体及附件.原发性肿瘤14例,其中骨巨细胞瘤4例,浆细胞瘤4例,脊索瘤2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血管外皮瘤、淋巴瘤各1例;转移性肿瘤3例.前路肿瘤切除后采用钛网植骨及钛板垂直放置螺钉固定、钛网植骨及钛板斜行放置螺钉固定、钛网修剪后植骨螺钉固定3种方式行上颈椎前路内固定,均一期联合后路肿瘤切除枕颈内固定.结果 术后患者局部疼痛缓解,神经症状减轻或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1例采用钛网植骨及钛板垂直放置螺钉固定的患者术后1个月发生螺钉松动退出,经翻修后融合,余16例患者均获融合.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死于脑梗死.2例脊索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3和18个月局部复发,1例死于高位瘫痪、呼吸衰竭,1例带瘤生存.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2和18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衰竭而死亡.结论 经颌下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可获得枢椎肿瘤切除与重建的良好显露.应用颈椎内固定系统可实现枢椎肿瘤切除后上颈椎稳定的前方重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ocedur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or axis tumors through the sub mandible approach. Methods Between December 2004 to June 2010,17 patients with axis neoplasm underwent tumor resection and antero-posterior re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combined the sub mandible-inner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SMIS) approach and posterior approach. Tumor lesions involved C2 in 11 cases, C2-3 in 4, C2-4 in 2. Eight cases involved vertebral body, and 9 involved both vertebral body and element. Fourteen primary lesions including 4 giant cell tumors, 4 plasmocytomas, 2 chordomas, 2 eosinophilic granulomas, 1 hemangiopericytomas and 1 lymphoma, and 3 metastatic lesions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ree types of reconstruction in upper cervical spine including titanium mesh plus vertically placed titanium plate, titanium mesh plus obliquely placed titanium plate and trimmed titanium mesh alone, were adopted after anterior tumor resection, and then posterior tumor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ere performed. Results 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pain relief and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after surgery. Except for one incidence of screw pull-out which was corrected by a revision surgery, solid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A follow-up period of 6 months to 6 years wa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y. One patient died of cerebral infarction 9 months postoperative. Two patients with chordoma relapsed 13 months and18 months postoperative, respectively, of whom one died of high plegia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the other was alive with disease. Two patients with metastasis died of multiple remote metastases 12 months and 18 months postoperative,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rough the SMIS apporach, a satisfactory exposure can be obtained for axis tumor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of upper cervical spine after tumor resection can be achiev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of cervical spine, which can improve intraopera-tive safety. The combined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and posterior occipito-cervcial fixation can provide immediate stability, and benefit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upper cervical sp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