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作者用翔实的统计数字说明了现行版各省、市<中药材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以及各省、市<中药材标准>间中药材存在的同名异物问题.并通过作者近两年对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调查结果,阐述中药材同名异物问题对中药材、中成药质量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温热、湿热两大类温病为纲,通过分析吴鞠通在应用利小便法时的药物性味合化配伍,详细阐述了各类利小便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逐邪从水道外出的思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湿热类温病中,淡渗通利小便以祛湿,通下利小便以逐邪;在温热类温病中,淡渗利小便以通热郁,甘苦益阴气以利小便,淡通活用变苦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银莱汤对发热大鼠体温和血清IL-1β、TNF-α、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连续测温3次,选取合格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悬液10 mL/kg建立大鼠发热模型,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银莱汤高剂量组、银莱汤中剂量组、银莱汤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8只大鼠.分别于造模前0.5 h和造模后5 h两次灌胃给药,造模后每小时测温一次,于末次给药后3 h取血,通过ELISA和RIA方法检测血清中炎性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结果 银莱汤各剂量组体温均低于模型组(P<0.01),银莱汤各剂量组血清中IL-1β、TNF-α、IL-6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银莱汤对发热大鼠具有明显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减少血清中IL-1β、TNF-α、IL-6的产生或加速降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临床70载,在其84岁高龄时,总结自己一生临证经验,对三焦的认识进行梳理,创新性提出少阳三焦膜系理论。他所建立的三焦膜系理论把少阳三焦膜系的形态、分布、病机特点、起源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运用"三焦膜系"理论认识和指导内伤杂病的辨治确为孔老一生临床诊疗经验的凝练与总结。文章应用三焦膜系理论阐发妇科病基本病机包括以下5个方面:内通性膜系血运郁滞;外通性膜系焦膜失疏;肾阳虚损,肾膜失启,焦膜萎弱;肺-少阳-肾,元真腠理由膜病进;病理产物阻滞三焦,膜层转输受阻。并附病案尝试解析孔老应用三焦膜系理论辨治妇科病的思路与经验,以期启发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名老中医的传承内容应包含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及成果几个方面的传承,其中临床传承内容不仅包括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还应包括名老中医的人文文化信息。而如何对名老中医的技术、经验、思想、人文、文化等元素进行传承,建立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文章介绍了目前名老中医传承方法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名老中医诊疗为复杂干预,多要素与效果相关,并分析了传承效果构成要素,进而为名老中医传承相关要素匹配适合的研究方法,并推荐评价名老中医传承要素的方法。以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名医传承为例,尝试应用多元方法探索孔光一教授临床诊疗过程可能发生的疗效相关要素,以创建名老中医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膜原理论,探讨柴胡达原饮对大肠杆菌性腹膜炎大鼠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促炎及抗炎因子的影响,从膜原的角度论证柴胡达原饮抗腹膜炎症的有效性。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达原饮组,每组18只,实验周期为10天。模型组、柴胡达原饮组按大鼠体重20 mL/kg予以大肠杆菌配置液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腹膜炎模型,柴胡达原饮组给与柴胡达原饮治疗,正常组、模型组无治疗。每天测量记录大鼠体温、体重,分别于干预后第1、3、10天取材,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柴胡达原饮组给药后1~3 h体温明显降低(P 0. 05),腹腔粘连明显改善。炎症因子方面,与模型组相比,柴胡达原饮组第1、3天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 0. 05);柴胡达原饮组第1、3、10天血清IL-10浓度明显升高(P 0. 05);柴胡达原饮组第10天血清PGE2浓度明显升高(P 0. 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达原饮组第1、3、10天腹腔灌洗液中TNF-α浓度显著升高(P 0. 01);柴胡达原饮组第3、10天腹腔灌洗液中IL-10浓度明显升高(P 0. 05);柴胡达原饮组第10天腹腔灌洗液中PGE2浓度明显升高(P 0. 05)。结论柴胡达原饮能够升高腹腔内促炎因子TNF-α水平,降低血清TNF-α水平,同时能够升高血清及腹腔灌洗液中抗炎因子IL-10、PGE2水平,调控促炎及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我们建立了γ-环糊精键合相分离分析十八甲基炔诺酮光学纯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讨论了流动相组成、pH、电解质类型及含量对分离的影响,测定了十八甲基炔诺酮光学异构体含量和样品比旋度间的关系。分离度达到1.2相对误差小于3%。  相似文献   
18.
19.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甲状腺癌TPC-1细胞株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培养甲状腺癌TPC-1细胞株,用96孔和6孔培养板将其分为空白组、银杏叶低、中、高剂量组(5、10、20μmol/L),实验分为3个时间点:培养24 h、48 h和72 h。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甲状腺癌TPC-1细胞株的增殖活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Akt、磷酸化(p)-Akt和凋亡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结果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抑制甲状腺癌TPC-1细胞株的增殖,且随时间延长和剂量的增加效果更为显著,各时间点间、各剂量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组比较,银杏叶低、中、高剂量组PI3K和p-Akt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且随剂量增加效果更显著(P<0.05),银杏叶低、中、高剂量组caspase-3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随剂量增加效果更显著(P<0.05),银杏叶低、中、高剂量组Akt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抑制甲状腺癌TPC-1细胞株的增殖,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和促进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且可见浓度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