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我院是一所拥有700张床位的综合性教学医院,每年门、急诊量达50多万人次,收治患者1.5万人次。为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我们对1990~2003年问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外科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 0 0 1~2 0 0 3年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80 63例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14 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13个变量中有11个与手术后切口感染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将13个变量同时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共筛选出6个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手术、手术分级、手术持续时间、输血、手术部位及年龄为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巨大视乳头黑色素细胞瘤一例余运娴,郑红,刘金满患者女,47岁,左眼视力逐渐下降多年,曾在某医院检查诊断“左眼屈光不正”,但配镜视力不能矫正。近年来因左眼视力下降明显,于1993年12月7日来我科就诊,经检查诊断:左眼视乳头黑色素细胞瘤。全身检查未见异...  相似文献   
14.
本病是一种局限于黄斑部的脉络膜视网膜炎,1939年 Rieger 首先报告过5例,1960年他又以“中心性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炎”命名报告了50例。自1966年鬼木信乃夫以“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名称报告40例以来,日本系将本病称之为“Rieger 型中心性渗  相似文献   
15.
<正> 脉络膜渗漏(Uveal effusion)是由Schepens 和 Brockhurst(1963)所命名,亦称环状渗出性睫状体炎(annular exu-dative cyclitis urrets-zaralia)自发性脉络膜脱离,自发性浆液性脉络膜脱离或急性脉络膜环状脱离等。Schepens 等在9年内发现17例,其它文献虽有零星报告,但临床上较少见,国内除付氏等(1977)曾有报告外,末见其它公开报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实习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其传染性,为制订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指导学校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方法 以实习学生为检测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采集血清进行HBV标志物检测。结果 实习学生总HBsAg阳性率为6.45%,医科学生HBsAg阳性率为7.04%,工科学生HBsAg阳性率为5.66%,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实习学生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对6例眼底血管样条纹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视乳头周围呈一环形条纹,由此向不同方向呈放射状发出,延伸数毫米逐渐变细而终止,仅限于眼底后极部。造影中条纹一直显强荧光,其中4例条纹侵犯黄斑,引起黄斑部出血及渗出,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自破裂的玻璃膜侵入视网膜下所致。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28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和2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血清锌含量较正常人为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对这两种眼科疾患的治疗,应补充锌制剂。另外,还对锌与视网膜脱离和老年性白内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80例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护理,作者认为:蓝光治疗除合理掌握适应证外,还应做好治疗前的准备。治疗时要严格控制蓝光床内温度(30~32℃)、湿度(55~65%)。治疗过程中要供给患儿足够的水分。蓝光治疗后护理的重点是,观察黄疸有无反跳现象,有无水肿发生,以及体温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毒的镇痛活性,并对其中的活性单体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方法 采用热痛、醋酸扭体动物模型检测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蛇毒毒的镇痛作用,通过分子筛、高效液相(HPLC)等纯化手段从银环蛇毒中分离出镇痛单体,然后通过肽谱鉴定,氨基酸测序及序列比对鉴定其结构特征。结果 本研究发现银环蛇粗毒具有显著的镇热痛活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热痛阈提高近2℃。与吗啡相比,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更长,在给药7 h后仍有显著镇痛效果。通过分子筛及高效液相分离,我们发现其镇痛活性成分主要为小分子多肽,其中活性最强的成分是α-bungarotoxinα-bungarotoxin有与银环蛇粗毒类似的热镇痛活性,并且能够显著抑制醋酸导致的急性炎性痛。序列鉴定及结构分析表明α-bungarotoxin是一种含有74个氨基酸,5对二硫键的三指肽能够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结论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蛇毒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中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的三指肽α-bungarotoxin是其最主要的镇痛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