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王玲  刘辉国  杨荣时  曾玉兰 《医药导报》2007,26(9):1023-1025
[摘要]目的观察莫昔沙星治疗组34例,治疗早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早发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予盐酸莫昔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含莫昔沙星400 mg)静脉滴注,qd,连用7 d,对照组33例,予头孢曲松钠针剂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qd,连用7 d。观察临床指标,细菌学,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2%和6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莫昔沙星针剂治疗早发医院获得性肺炎疗效显著,可用于早发性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72.
目的 采用一种新的针对嗜碱性粒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不同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肺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明确嗜碱性粒细胞在不同组织结构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例致死性哮喘、9例非致死性哮喘和9例非哮喘对照组患者支气管肺组织进行戊二醛固定、石蜡包埋制片后,采用BB1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致死性哮喘组与非致死性哮喘组、非哮喘对照组比较,其黏膜下层、平滑肌、黏液腺及肺泡中嗜碱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非致死性哮喘组与非哮喘对照组相比,其嗜碱性粒细胞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BB1单克隆抗体可有效地用于支气管肺组织标本的嗜碱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急性发作的致死性哮喘患者气道中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可能与哮喘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有关,而非致死性的慢性哮喘患者气道中嗜碱性粒细胞与对照组无异,说明嗜碱性粒细胞可能主要参与哮喘的急性病程。  相似文献   
73.
背景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尽管诊断技术在不断进步,新型抗菌药物在陆续上市,但CAP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疏风解毒胶囊用于治疗CAP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加,尚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疏风解毒胶囊辅助治疗CA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有关疏风解毒胶囊治疗CA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疏风解毒胶囊,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GRADE标准评价结局指标的证据等级。 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1 3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痊愈率〔RR=1.49,95%CI(1.28,1.74),P<0.000 01〕、总有效率〔RR=1.18,95%CI(1.13,1.24),P<0.000 01〕、影像学完全吸收率〔RR=1.57,95%CI(1.13,1.89),P<0.000 01〕高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时间〔MD=-1.25,95%CI(-1.90,-0.61),P=0.000 1〕、发热消失时间〔MD=-1.15,95%CI(-1.93,-0.37),P=0.004〕、咳嗽消失时间〔MD=-0.96,95%CI(-1.13,-0.80),P<0.000 01〕、咳痰消失时间〔MD=-1.44,95%CI(-2.40,-0.48),P=0.003〕、肺部啰音消失时间〔MD=-1.60,95%CI(-2.33,-0.87),P<0.000 1〕短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MD=-4.12,95%CI(-6.95,-1.30),P=0.004〕和白细胞计数〔MD=-2.20,95%CI(-3.36,-1.05),P=0.000 2〕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4,95%CI(0.26,2.67),P=0.76〕。绘制痊愈率的漏斗图结果显示,左右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GRADE分级结果显示,痊愈率、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以及影像学完全吸收率为中等质量证据,发热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为低质量证据,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极低质量证据。 结论 疏风解毒胶囊辅助治疗CAP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不高,仍需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4.
近20年来,随着免疫抑制患者增加,侵袭性肺曲霉病发病呈增长趋势,成为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提高对侵袭型肺曲霉菌病(IPA)的认识,现将本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内科2002—2006年诊断为侵袭型肺曲霉病4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1年7月国内10家三甲医院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以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病例中,按照2∶1的比例随机选取与病例组同时期同中心住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础情况、合并症、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并探讨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总共纳入14 007例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其中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338例,发病率为2.41%。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的预后较对照组更差,具体表现在院内死亡率更高(4.4%比1.9%,P=0.02)、住院时间更长[13.0(9.0,19.25)d比(8.0,15.0)d,P=0.002]。在临床特点方面,慢阻肺急性加重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出现咳嗽、咯痰、咯脓痰、呼吸困难的比例较对照组更高,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沉降率等)、动脉血气中二氧化碳分...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价异丁司特缓释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平等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组40例,口服异丁司特缓释胶囊10mg,bid,疗程6周。对照组40例,口服曲尼司特胶囊100mg,tid,疗程6周。结果:试验组总显效率为67.5%,总有效率为90.0%。肺功能显著改善17例,中度改善11例,改善8例。治疗分数明显低于试验前(P<0.01)。IgE值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上述结果均与对照组相似。试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且多为轻度反应,并可耐受。结论:异丁司特缓释胶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药物。  相似文献   
77.
韦格纳肉芽肿病误诊鼻结核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22岁.因间断咳嗽、咯血、鼻纽2个月余在外院住院,鼻黏膜病检示鼻结核,胸部CT显示左肺内结核灶,肺内、纵隔淋巴结钙化.7月30日转本院诊治.近5天来,患者低热盗汗,无尿血、腰痛.否认传染病史、家族史.查生命体征稳定,神清,鞍状鼻,牙龈肿胀、压痛明显,双肺无罗音,心腹、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7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复杂的交互作用,会使一种疾病影响另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主要对两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相互影响、临床特征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患者,男性,18岁。因鼻塞,鼻涕带血半个月余,于2005年4月25日在当地医院行鼻部CT检查。结果提示:上颌窦,筛窦,额窦及蝶窦炎,准备行鼻窦手术。术前检查中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胸片正常。而于2005年5月13日行鼻窦手术,术后病检: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及少许鼻黏膜均见明显的慢性炎性  相似文献   
80.
<正>睡眠占据着人类生命约1/3的时间,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个体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因睡眠时间不足和(或)睡眠质量差导致的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人群中,成为降低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D可能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目前SD对一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