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3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分析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的局部复发风险和放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10年间215例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资料,其中66例术后常规放疗、149例未放疗。比较两组生存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并应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分析比较。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6个月。全组36例局部复发(16.7%)。放疗比未放疗提高了5年LRRFS (92.6% 和76.6%,P=0.010),两组OS相似(82.8%和84.7%,P=0.49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放疗、T分期是LRRFS的影响因素。放疗与未放疗组倾向评分配对分析结果显示5年LRRFS也不同(92.6%和74.5%,P=0.008),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是局部区域复发的唯一影响因素(HR=3.53,95%CI=1.153~10.844,P=0.027)。结论 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增加了局部复发风险,但还需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术后放疗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分析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和局部治疗在转移性三阴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13年间收治的 220例转移性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全组 206例初诊Ⅰ~Ⅲ期患者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186例接受改良根治术、14例保乳手术+放疗、5例单纯保乳术、1例未接受手术;化疗 196例,88例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放疗),14例Ⅳ期初诊时即有远处转移(8例接受改良根治术、1例区段切除术、5例未接受手术)。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转移后治疗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肺和骨,实质性脏器转移182例(82.7%),单器官转移 63例(28.6%),多器官转移 153例(69.5%),4例不详。三阴乳腺癌初诊 3年内转移达高峰,5年后很少发生转移(6.4%)。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全组转移后 5年OS为25.0%,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单器官转移、多器官转移的 5年OS分别为38.2%、17.5%(P=0.005)。合并内脏转移、局限骨转移的 5年OS分别为20.3%、56.2%(P=0.049)。62例单器官转移病例中接受手术或放疗局部治疗组和无局部治疗组的转以后 5年OS分别为48%和29%(P=0.006)。结论 转移性三阴乳腺癌常见内脏实质器官转移,单器官转移预后好于多器官转移;对于单一器官转移,挽救性局部治疗能改善生存;局限于骨转移好于合并内脏转移预后。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分析术后IMRT对肢体和躯干软组织肉瘤患者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11年收治的80例肢体和躯干体壁软组织肉瘤患者资料。全组患者功能保全手术后均行IMRT,其中原发肢体的51例,原发躯干体壁的29例。71例患者获得阴性手术切缘。中位放疗剂量为64 Gy。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为43例,5年LC率为88%、DMFS率为75%、PFS率为73%、OS率为84%。手术切缘阴性者5年LC率显著高于阳性切缘者(90%比65%,P=0.023),原发肿瘤≤5 cm者的5年OS率显著高于>5 cm者(95%比69%,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阳性切缘是LC率的影响因素(HR=5.33,95%CI为1.19~23.86,P=0.029)。随访期间水肿和关节僵硬总发生率分别为18%和10%。结论 肢体和躯干体壁软组织肉瘤患者行术后IMRT可获得良好LC率,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通过IMRT降低直肠癌患者放疗区域造血活性骨髓的受照射剂量,以其减轻在同期放化疗期间的急性血液不良反应。方法 前瞻性入组直肠癌初治患者,根据盆腔核磁图像确定造血活性骨髓分布并勾画,并对其进行剂量限定(V5<95%,V10<90%,V20<80%,V30<65%),新辅助治疗方案为IMRT同期化疗(95%PTV50 Gy分25次,2 Gy/次),同期每周奥沙利铂50 mg/m2,卡培他滨每天1650 mg/m2(放疗期间每天2次)。结果 共 35例Ⅱ、Ⅲ期患者完成入组和治疗方案。2-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其中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26%(9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7%(6例)、红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1例)、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1例)。多元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造血活性骨髓 V5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最低值均显著相关(P=0.005、0.002、0.017)。结论 根据MR确定的骨盆造血活性骨髓受量与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急性血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相关。临床试验注册 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1863420。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分析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0—2013年收治 200例确诊为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Ⅰ期 50例,Ⅱ期 125例,Ⅲ+Ⅳ期 25例。大部分患者接受 4~6周期CHOP或CHOP为主方案化疗以及受累野放疗(韦氏环+颈部淋巴结区域)。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RC,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量 71例,全组 5年OS、PFS和LRC分别为78%、72%和87%。放化疗组的OS、PFS、LRC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分别为86%∶70%、84%∶58%和97%∶66%(P=0.001、0.000、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期、LDH和IPI是OS、PFS和LRC共同预后因素(P=0.000~0.036),PFS预后因素还包括ECOG评分(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分期是OS和LRC的预后因素(P=0.003~0.022),PFS的预后因素是年龄(P=000)。结论 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好的特点。早期患者加入放疗可以显著提高OS、PFS和LRC。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Ⅱ、Ⅲ期上段直肠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价值。方法 2000—2010年本院共收治 3995例直肠癌患者,从中筛选出符合下述条件者进行回顾分析:(1)根治性手术;(2)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肿瘤下界距肛缘 10~16 cm;(3)术后病理为T3—T4或N1-2M0期(AJCC 7版分期);(4)病理类型为腺癌。结果 共入组 547例患者。5年样本数为 249例。全组 5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79.0%、76.8%、94.0%、80.1%。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按1∶1平衡基线特征后,术后同期放化疗与未放化疗各 155例。将pT4b期、有癌旁结节、淋巴结转移较多(N2期)者列为高危组,术后同期放化疗 5年LRFS和OS均高于未放疗者(96.3%、82.0%,P=0.0.044;81.6%、59.1%,P=0.019)。结论 Ⅱ、Ⅲ期上段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总体预后较好,术后同期放化疗仍可进一步降低LRR;尤其对伴有高危因素者,术后放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87.
目的 采用4DCT技术研究胃癌术后辅助放疗中吻合口的分次内和分次间动度。方法 前瞻性纳入8例经毕Ⅰ式吻合胃癌根治术后行辅助放疗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在平静呼吸状态和控制残胃充盈条件下,进行疗前、疗中共4次4DCT扫描。以术后置入吻合钉为观察对象,评价吻合口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上分次内和分次间动度,并分析残胃体积变化与分次间动度的关系。组内差异行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吻合口分次内动度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上分别为(2.4±2.3)、(2.1±2.0)、(5.6±4.0) mm,上下方向上的显著大于左右、前后方向(P=0.000、0.000)。分次间动度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上分别为(6.1±6.6)、(3.3±3.0)、(4.8±4.3) mm,分次间动度各方向间相近(左右:前后,P=0.064;左右:上下,P=0.156;前后:上下,P=0.161)。在左右方向上分次间动度显著大于分次内动度(P=0.018)。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内边界分别为24.2、10.3、18.3 mm。结论 经毕Ⅰ式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时应考虑到分次内和分次间动度,吻合口合理内边界在左右、前后和上下方向上可分别外放24.2、10.3、18.3 mm。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分析骨髓涂片免疫组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骨髓涂片免疫组化,对40例形态学难以诊断的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与单独用形态学诊断的结果比对,对两种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有差异的与流式细胞仪分型对照.结果 骨髓涂片免疫组化的结果和FCM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免疫表型分析的结果为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了更有力的帮助,对M0和MAL的诊断有决定性的意义,较形态学诊断的结果更好.结论 骨髓涂片免疫组化在形态学难以诊断的急性白血病分型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能更好地进一步分型.  相似文献   
89.
正1参加人员主持人: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张保教授病例汇报人: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史玉强医师讨论嘉宾: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泌尿外科高强教授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徐震教授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超声影像科郭君教授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放射科于海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刘跃平教授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收治的 617例女性患者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LC)、无瘤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随着DCIS收治病例数逐年增多,保乳手术比例逐渐增加,但全乳切除术仍然为主要手术方式。共 374例患者接受全乳切除术,160例患者接受保乳术及放疗,83例患者仅接受保乳术。术后激素受体阳性者中有 366例(83.6%)接受内分泌治疗。45例(7.3%)患者接受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全组 5年LC、DFS、OS分别为98.4%、97.5%、98.9%。单因素分析显示 Her-2阳性是O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19)。尽管全乳切除术组较保乳术加或不加放疗组具有更多不良预后因素,三者总生存结果相似。全乳切除术比单纯保乳术有较高的LC及DFS。结论 DCIS具有极好的预后,保乳术组及全乳切术组总体生存结果相仿,但全乳切除术组可获得最佳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