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0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口腔科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3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3篇 |
外科学 | 66篇 |
综合类 | 155篇 |
预防医学 | 74篇 |
眼科学 | 40篇 |
药学 | 4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5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
93.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971年1月至2008年12月316例小儿肠套叠患者手术临床资料,其中男186例,女130例。年龄〈6个月186例(58.9%)。病程〉3d247例(78.2%)。阵发性哭闹或腹痛306例(96.8%),呕吐277例(87.7%)。回结型112例(35.4%),回回结型118例(37.3%)。并发肠坏死116例(36.7%)。手术单纯复位200例(63.3%),行肠切除等术式116例(36.7%)。结果1例阑尾脓肿误诊为肠套叠,3例进腹后肠套叠已复位,因术后并发症再手术8例。治愈307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7例。结论急性肠套叠目前绝大多数可经非手术治愈,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术式的选择要依患儿病变和耐受情况而定,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可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4.
95.
96.
目的针对椎体-肋骨撑开术与椎体-椎体撑开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2010年接受椎体-肋骨撑开术(为椎体-肋骨撑开组)或椎体-椎体撑开术(为椎体-椎体撑开组)治疗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初次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廓(T1至T12)椎体高度及肺功能变化,并记录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例患儿(椎体-肋骨撑开组和椎体-椎体撑开组各14例)。两组患儿脊柱侧凸类型构成比、初次手术年龄和平均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椎体-肋骨撑开组主弯Cobb角的初次手术矫正率及末次手术矫正率均低于椎体-椎体撑开组(P 0. 05)。椎体-肋骨撑开组和椎体-椎体撑开组患儿初次手术前的平均胸廓(T1至T12)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但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的胸廓(T1至T12)高度与各自初次术前的胸廓高度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的胸廓(T1至T12)高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两组末次随访时FVC、FEV1值均高于初次手术前水平(P 0. 05)。椎体-肋骨撑开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大于椎体-椎体撑开组(P 0. 05)。结论椎体-肋骨撑开术与传统生长棒椎体-椎体撑开术矫形效果相同,均可有效地矫正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脊柱畸形并改善术后肺功能。对于胸廓畸形严重、椎体发育较差的EOS患儿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总结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施行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6月施行胸骨下段小切口且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共9例(含1例杂交手术)。男8例,女1例;年龄48~91岁,平均(66.8±13.51)岁;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中2例合并冠状动脉心肌桥,均采用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于前降支。结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并发症,术后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1个月~3年,心绞痛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结论 不横断胸骨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围术期合并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98.
目的:了解48~60月龄儿童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及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的分布,并探讨其与月龄、体格参数的关系。方法:2 300例48~60月龄儿童,测量并记录其身高、体重。 测量ACD、LT及AL。使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ACD、LT及AL与月龄、体格参数的关系。结果:1 986例同意接受眼科检查(86.4%),1 541例有完整的ACD、LT及AL测量结果。ACD、LT及AL分别为(2.71 ± 0.25)mm、(3.81 ± 0.23)mm、(22.26 ± 0.67)mm,均呈近似正态分布。其中,男童ACD、LT及AL分别为(2.77 ± 0.24)mm、(3.81 ± 0.23)mm、(22.51 ± 0.62)mm,女童ACD、LT及AL分别为(2.64 ± 0.25)mm、(3.84 ± 0.24)mm、(21.96 ± 0.60)mm。不同性别ACD、LT及A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ACD与月龄、身高、体重呈正相关(r=0.079、0.176、0.156,P均 < 0.01);LT与月龄、身高呈负相关(r=-0.118、-0.123,P均 < 0.001),与体重无关(P=0.077),AL与月龄、身高、体重呈正相关(r=0.108、0.282、0.255,P均 < 0.0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身高每增加1 cm,ACD增加0.007 mm,LT减少0.007 mm,AL增加0.034 mm(P均< 0.001),体重变化与ACD、LT及AL都无关(P均 > 0.05)。结论:48~60月龄儿童,男童较女童前房更深,晶状体更薄,眼轴更长。随月龄增加,前房加深,晶状体变薄,眼轴增长。儿童越高,前房越深,晶状体越薄,眼轴越长。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FNH的临床资料及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细胞角蛋白(CK8/18、CK7)、CD34、甲胎蛋白和Ki-6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影像学观察FNH通常为孤立的结节,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FNH病理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楚、中央有纤维瘢痕的结节性肿块。镜下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CK7结节内和周边增生的小胆管阳性表达;CD34结节内的血窦内皮细胞及纤维间隔的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甲胎蛋白结节内增生胆管和肝细胞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结论:FNH是对畸形血管的肝细胞反应性增生,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对于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者手术切除后,可定期随诊或复查。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