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8篇 |
综合类 | 37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6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循环程序中断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对关键环节实施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灭菌循环程序中断率由3.8%下降为0.87%,显著提高了灭菌循环成功率。结论:应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可做好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质量的环节控制。 相似文献
162.
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升高,科学家们对糖尿病病理生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人们发现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缓慢进展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相应的针对各种途径的降糖药物亦层出不穷。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即DPP-4抑制剂)作为由肠促胰岛索衍伸而来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不仅能够改善患者高血糖状况,还能促进胰岛B细胞增殖,使糖尿病的治疗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3.
<正>腮腺混合瘤是发病率较高的涎腺肿瘤,肿瘤的生长可致颜面畸形。腮腺混合瘤是"临界瘤",部分可引起恶变,临床上治疗以保留面神经的外科手术切除为首选,但手术后会发生继发性出血、面瘫、涎漏、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围手术期必需 相似文献
164.
我和丈夫郑明兵是长沙一所经济学院的同学.1998年7月,我与郑明兵一起大学毕业了并双双南下,来到中国打工者云集的东莞谋生。 相似文献
165.
166.
<正>在陈志勇还不很懂事的时候,因为父亲外遇,母亲一怒之下就带着他搬回了外婆家。母亲的原意是要给父亲一个警醒一点处罚。没料到夫妻分居后,他们的关系急骤恶化,半年后,两人离了婚。 相似文献
167.
糖尿病患者空腹高血糖的观察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肖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0):103-103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及不同处理方案.方法 对14例2型糖尿病、4例1型糖尿病患者,均给予饮食和胰岛素治疗,病情平稳但存在空腹高血糖现象进行监测.采用0点至早7点每小时采指血一次,微型试纸血糖仪测血糖,绘制血糖量时曲线.结果 9例0点至早3点血糖在6.1 mmol/L,早4点开始上升,7点达13.5mmol/L示黎明现象;经睡觉前加中效胰岛素(NPH)或早3点加速效胰岛素(RI),空腹血糖得到控制,6例夜间血糖12.6 mmol/L,早7点达15.7 mmol/L,持续夜间高血糖,显示胰岛素作用不足;经增加晚餐前中长效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得到控制,3例晚餐后和睡前血糖控制很好,于1~3点出现心慌、冒汗等低血糖现象,测血糖2.0 mmol/L,继之血糖开始上升,7点达15.3 mmol/L示苏木杰现象.经减少晚餐前中长效胰岛素剂量或改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将中效胰岛素(NPH)移到睡前注射,空腹血糖得到控制.结论 血糖监测对鉴别糖尿病空腹高血糖的原因非常重要,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68.
目的 调查护士对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告知情况以及住院患者的知晓情况,为查找影响留置效果的原因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25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和相对应科室的101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90.40%的患者关于留置针的知识来自护士,患者对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与护士对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69.
目的了解腺苷三磷酸(ATP)合酶抑制因子1(IF1)在女性生殖系统正常及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探索其生理功能
及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近2年内在我院手术切除的女性生殖系统正常及病变组织为研究对象,组
织取自25~69岁患者,包括正常子宫内膜38例、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各33例、子宫内膜腺癌30例、正常子宫肌壁24例、子宫
肌瘤30例、正常宫颈18例、宫颈鳞癌30例、正常输卵管11例、输卵管腺癌19例、正常卵巢15例、卵巢腺癌21例、绒毛及蜕膜各
3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IF1在各样本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和RT- PCR法,检测IF1及其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异位
症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结果IF1 在子宫内膜腺癌(P<0.01)、宫颈鳞癌(P<0.01)、输卵管腺癌(P<0.01)、卵巢腺癌(P<
0.01)组织表达均较对应正常组织显著增强,但在子宫肌瘤与正常子宫肌壁、绒毛与蜕膜间未见显著差异;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
中,IF1在分泌期表达较增殖期显著减少(P<0.01)。此外,IF1在异位症异位内膜表达较异位症在位内膜(P<0.05)及正常内膜
(P<0.01)均显著增高,但异位症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间无显著差异。RT-PCR结果显示,IF1 mRNA表达在正常内膜、异位症在
位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表达均无显著差异。结论IF1在女性生殖系统正常及非恶性病变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在
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增高,该结果提示IF1可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标记物,有望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新的治
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