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41.
前列腺摘除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列腺增生症是男性老年的常见病,病情发展到最后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而术后常伴有刀口痛和膀胱阵发性痉挛痛,以及膀胱冲洗引流渗血较多。患者手术当晚难入睡,常要求肌注止痛剂。我们采用不同配伍的联合镇痛液进行患者自控镇痛(PCA)效应比较,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2.
先证者 Ⅲ4,42岁。41岁时因病体检而发现患高血压(110/170mmHg),并合并脂肪肝。偶有左侧肢体触电感,偶尔吐字不清,血脂高,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腰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SEA)行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分娩镇痛(镇痛组)和自然分娩(对照组)的足月初产妇(ASAⅠ~Ⅱ级)各50例。镇痛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入芬太尼2μg,硬膜外腔置管,接自控镇痛泵,30min后硬膜外给予0.1%罗哌卡因和2μg/mL芬太尼混合液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持续量5mL/h,自控量每次3mL,锁定时间为10min。比较镇痛前后产妇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宫缩程度及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观察两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镇痛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镇痛组行PCEA前后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宫缩强度及双下肢活动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与对照组镇痛评级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镇痛组活跃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镇痛组第二、三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效果满意,母婴安全,是分娩镇痛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4.
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6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m=20),全麻诱导时,A组、B组、C组分别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为0.3、0.5、0.7ng/mL的舒芬太尼2min后.均输注效应室靶浓度为4μg/mL的异丙酚,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记录全麻诱导前1min(T1)、气管插管后1min(T2)、3min(T3、10min(T4)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于T1、T2、T4时点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结果】(1)A组T2时点MAP、HR比T。时点明显升高(P〈0.0S),C组T2、T3、T4时点MAP明显低于A组(P〈0.05),C组T2、T3时点HR明显低于A组(P〈0.05),C组L、T4时点MAP低于B组(P〈0.05);(2)A组T2时点血浆AD和NA浓度较T1时点明显升高(P〈0.05)、较B组高(P〈0.05)、较C组高(P〈0.05)。【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其中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5ng/mL复合异丙酚效应室浓度4μg/mL靶控输注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双管式喉罩(LMA-ProSeal,PLM)在困难性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行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3组,其中PLM组20例、标准型喉罩(LMA-Classic,CLM)组20例和气管插管无困难的全麻患者20例为对照组。对困难气道的患者用盲探法随机置入PLM或CLM,对照组患者采用明视经口行气管内插管,惠普监护仪监测诱导前、置喉罩(或气管插管)后即刻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中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气道漏气压(Paw)。结果PLM组用盲探法置入喉罩均较顺利,其平均置入时间为(50±5)s,首次插管成功18例(90%),有2例(10%)第2次插管成功,无明显软组织损伤;术毕患者完全清醒通气量满意时,无一例出现躁动,无明显喉痛现象。CLM组平均置管时间为(46±2)s,首次插管成功16例(80%),第2次插管成功4例(20%)。两组喉罩首次插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LM组术毕清醒早期有4例出现躁动,拔管后有2例主诉喉痛不适。PLM组气道漏气压为(32.5±10.5)cmH2O,CLM组为(25.5±10.5)cmH2O。对照组平均插管时间为(52±3)s,有1例(5%)第2次插管成功,术毕复苏期有12例出现躁动,拔管后有8例主诉喉痛不适。对照组于置管后即刻的MAP和HR分别为(121.21±8.65)mmHg、(98.05±8.21)次/分,分别明显高于PLM组(94.38±9.82)mmHg、(81.10±7.56)次/分(P<0.05)。结论PLM应用在困难性气管插管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