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48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己烯雌酚对小鼠弓形虫垂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己烯雌酚(DES)对小鼠弓形虫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DES处理感染弓形虫孕鼠,于不同妊娠时期将孕鼠处死,用放免法测定孕鼠血清雌二醇(E_2)水平,ELISA检测胎鼠弓形虫感染情况。结果低剂量DES处理组活胎率和垂直传播率都显著升高,而高剂量DES处理组活胎率和垂直传播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一定剂量的DES可以使活胎率增高,但垂直传播率也随之升高,表明控制感染与维持妊娠之间相互矛盾,DES有利于妊娠,却不利于抗感染。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速殖子超声裂解物(TSo)和IFN-γ鼻内免疫小鼠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脾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7周龄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分别用10μlPBS、20μgTSo、500UIFN-γ和20μgTSo 500UIFN-γ鼻内免疫小鼠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第10天,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分别于攻击后第7、10、13、16、19天处死小鼠,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并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脾CD4 、CD8 T细胞亚群。结果攻击后第16、19天TSo IFN-γ组脾CD4 T细胞比率较第10天升高(P<0.05);脾CD8 T细胞第10、13、16、19天呈现较高水平;CD4 /CD8 比值第10、13天出现倒置。结论TSo联合IFN-γ鼻内免疫小鼠可激发系统免疫反应,提高其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增强脾CD8 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抵抗弓形虫感染。鼻黏膜免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弓形虫排泄一分泌抗原(excreted/secreted antigens,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粘膜及系统免疫应答,确定适宜免疫剂量。方法40只BALB/c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用5、10、20和30μg ESA滴鼻免疫小鼠2次,间隔14d,对照组用20μl/只PBS滴鼻。于末次免疫后第14d,颈椎脱臼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鼻咽冲洗液和小肠冲洗液sIgA、血清IgG抗体水平,分离并计数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 inal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IEL)、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mesenteric lymph node lymphocytes,MLNL)及脾淋巴细胞。结果实验期间,小鼠健康状况良好。随鼻内免疫ESA剂量的增加,特异性抗体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MLNL、iIEL及脾淋巴细胞也显示不同程度的增生性应答。其中,30μg组小鼠血清IgG、脾淋巴细胞数量与10μg组、5μg组和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0μg组小肠冲洗液sIgA、鼻咽冲洗液sIgA、iIEL和MLNL数量,20μg组小肠冲洗液sIgA和MLNL数量与5/2g组及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0μg组血清IgG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μg和30μg ESA鼻内免疫能有效诱导粘膜及系统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4.
目的以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STAg)和霍乱毒素(choleratoxin,CT)佐剂制备的弓形虫复合粘膜疫苗滴鼻免疫小鼠,观察肠粘膜诱导部位Peyer’s patches(PP)的细胞免疫应答及持续时间,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BALB/c小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STAg(20μg/只)为抗原,CT(1/μg/只)为佐剂滴鼻免疫,对照组PBS滴鼻。滴鼻2次(间隔2周)后,每组6只小鼠分别于第1、2、3、4、6、8、10、12周处死。计数PP个数,制备PP淋巴细胞悬液,计数并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4^+、CD8^+T细胞亚群。结果实验期间两组小鼠PP数目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免疫后PP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生,第2周达高峰,第1、2、3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CD4^+T细胞增生为主,第1周~第8周高于对照组(P〈0.01),CD8^+T细胞第1周~第4周显著增高(P〈0.01),CD4^+/CD8^+比值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弓形虫复合粘膜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肠PP部位持续性的免疫应答,从而激活肠粘膜效应部位淋巴细胞的抗弓形虫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观察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佐剂和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作用。方法 6周龄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用PBS 20μl、ESA 20μg或CT 1.0μg+ESA 20μg每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4 d,用4×104个弓形虫速殖子每只灌胃攻击所有小鼠,观察小鼠健康及死亡情况。速殖子攻击后30 d,计数肝、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结果 CT作为佐剂联合弓形虫ESA滴鼻免疫小鼠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PBS组和ESA组,存活率(95%)也显著高于PBS组(55%)。与PBS组相比,CT+ESA组肝和脑组织内速殖子数分别减少了80.19%(P〈0.001)和78.24%(P〈0.005)。CT作为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了高水平的黏膜免疫应答和系统免疫应答。结论 CT作为佐剂联合弓形虫ES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可有效抵抗弓形虫速殖子攻击。  相似文献   
86.
为激发、调动学生对寄生虫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科特点从实验教材和实验教具上更新;并将理论与实体标本结合;再通过建立示教馆、动物模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式提问、讨论,利用图表进行阶段性复习,锻炼其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以课堂教学为指导、实验教学为基础、网络教学为辅助、实践教学为延伸的立体式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验、实验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形成具有医学寄生虫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发病与血尿酸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冠脉造影结果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尿酸值的变化。结果:冠脉造影结果阳性者的血尿酸值为433.56±15.36μmol/L,明显高于阴性者的血尿酸值320.144±13.28μ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尿酸增高与CHD发病密切相关,血尿酸增高可能是CHD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8.
对新型隐球菌脑炎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8岁.因间断发热2周,呕吐5d为主诉入院.患儿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T38.9℃,伴前额部疼痛,可耐受,热退后头痛缓解,无恶心、呕吐,无寒战、抽搐,口服药物(具体不详)4d,体温不稳定就诊我院.门诊给予点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巴韦林4d,体温正常3d后又出现发热,T38.2℃,伴头疼,偶咳伴咽部痰音.  相似文献   
89.
硬膜外腔应用新斯的明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应用新斯的明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5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15例)、新斯的明1.0mg治疗组(20例)、新斯的明1.5mg的治疗组(20例),观察注药前及注药后15、30、60、240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脉搏氧饱和芳的变化情况,以及注药后4、8、12、24h时的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三  相似文献   
90.
两种方法对葡萄糖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糖监测是观察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采集静脉血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血糖是公认的方法,但此方法采血较多,时间较长,不便于1 d内多次监测,且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不适合门诊患者快速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