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与直视修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58例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48例患者接受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残余分流情况以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2.
肺炎衣原体和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肺炎衣原体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在非冠心病(NCHD)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用血清学和PCR方法检测肺炎衣原体。结果 各组之间血清学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各组PCR阳性率显著高于NCHD组,UAP、AMI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炎衣原体与冠心病的形成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肺炎衣原体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在非冠心病 (NCHD)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心绞痛 (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用血清学和PCR方法检测肺炎衣原体。结果 各组之间血清学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各组PCR阳性率显著高于NCHD组 ,UAP、AMI两组显著高于SAP组 ,UAP和AMI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炎衣原体和形成冠心病的病因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培哚普利防治压力超负荷性左室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术后 6周后测定平均动脉压 (MAP)、左室重量 /体重比值 (LVW /BW) ,图像法测算出心肌间质胶原蛋白总体积 (V(c) t)和每一心肌细胞核所在的心肌细胞的平均体积 (V(m) n) ,放免法测定心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MAⅡ )。结果 和假手术组相比 ,腹主动脉缩窄组MAP、V(c) t、LVW /BW、V(m) n和MAⅡ均显著增加 ;低剂量组MAP显著增高 ,余指标无显著差异 ;高剂量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LVM/BW和MAⅡ高度相关 (P <0 .0 1 )。结论 高、低剂量培哚普利均可防止心肌肥厚和间质胶原蛋白的沉积 ,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MAⅡ的产生。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冠脉内注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择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利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对患者进行标准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将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导管注射到心肌梗死的相关动脉内。同时选择17例接受标准药物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对照。结果:在4个月的随访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心肌核素显像检查比较得出:细胞移植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两组的射血分数和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提高,而细胞移植组提高更为显著。结论: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上是安全有效的,其机制可能是骨髓细胞介导的心肌再生和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初步探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疗效及安全性及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华中阜外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治疗的69例AMI后VSR患者。依据术后30 d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3例)和死亡组(16例)。收集并分析纳入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 于术后30 d对院内存活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封堵失败发生率及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 次要安全性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非手术操作直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指标包括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导管及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SR患者介入封堵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9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的VSR患者, 年龄67(64, 71)岁, 其中女性42例(60.9%)。全因死亡16例(23.2%), 其中院内死亡13例, 随访期间死亡3例。封堵失败4例(5.8%)。成功介入封堵的65例患者中, 手术相关并发症共12例(18.5%), 其中瓣膜损伤...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VSR)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治疗的效果,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94例AMI后并发VSR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IABP辅助治疗,院内死亡56例为死亡组,存活38例为存活组。比较2组基础疾病、AMI发病至就诊时间、心肌梗死部位、急诊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比率、AMI后并发VSR时间、VSR直径、VSR部位等临床资料;记录2组入CCU后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血乳酸、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临床资料;比较2组IABP辅助治疗时间及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呼吸机辅助、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比率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IABP辅助治疗AMI后并发VSR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入CCU后SOFA评分[(11.5±3.8)分...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患者经皮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5月我院行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4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43例患者中,2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手术,余41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随访1年,肺动脉压、右心大小及三尖瓣反流等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心脏磨蚀等严重并发症,无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等情况。结论:上腔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手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9.
背景:目前关于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分化机制尚未达成共识,但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 设计:病例分析。 对象:河南省人民医院2003/2008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分为2组:骨髓细胞移植组48例,标准药物治疗组3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移植前超声心动图、血浆脑钠肽和心肌灌注显像检测结果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在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1年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根据临床需要给予标准的药物治疗。骨髓细胞移植组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经造影导管缓慢注入冠状动脉内,细胞数(3.1±1.6)×108。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超声仪测定心功能指标的变化,通过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法全定量测定血浆脑钠肽含量变化,应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检测心肌灌注缺损区面积。 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移植前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①与移植前比较,1年后骨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容积明显降低(P < 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 < 0.05);标准药物治疗组此2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 > 0.05)。与标准药物治疗组比较,1年后骨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 < 0.05)。②与移植前比较,2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含量均明显降低(P < 0.05或0.01),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均明显缩小(P < 0.05或0.01),且骨髓细胞移植组变化幅度大于标准药物治疗组(P < 0.05)。 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可行,移植后1年内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支架植入术 (IS)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5 4例患者按Gruentzig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和 /或IS。结果 单支病变 19例 ,双支病变 2 4例 ,三支病变11例。 48例进行了PTCA ,成功率 93.8%。扩张 71处病变 ,A型病变 34处 ,B型病变 2 8处 ,C型病变 9处。完全闭塞病变 4处 ,病变成功率 95 .8% ,38例进行了IS ,共植入支架 43只 ,成功率 97.6 %。无急诊冠状动脉搭桥和死亡发生。结论 PTCA及IS作为严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