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其化学结构特点是青霉烯母核1位的硫被碳取代,在2位具双键,这种结构类型复合了青霉素五元环和头孢菌素共轭双键活化β-内酰胺的作用,使碳青霉烯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很广的抗菌谱,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 第一个天然碳青霉烯-硫霉素(Thienamycin),其衍生物亚胺培南(Imipenem)、帕尼培南(Pa-nipenem),都已应用于临床,是当前治疗重症感染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其缺点是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Ⅰ(DHP-Ⅰ)降解失活,都必须与肾肽酶抑制剂(Cilastatin)或阴离子转运抑制剂(Betaminpron)合用才有效。当在碳青霉烯的1-β位引入甲基时,既增强了化学稳定性及对DHP-Ⅰ酶的稳定性,同时又保留了高的抗菌活性。美洛培南(Meropenem)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多年来在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细菌对常用药物也在不断产生耐药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策略,是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舒巴坦(Sulbactam)、他唑巴坦(Tazobactam)、CP71126,已在临床应用获得成功。 青霉烯(BRL-42715(Beecham)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型,强力、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于10~(-7)mol低浓度下即可抑制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99%以上,而克拉维酸和舒巴坦在此浓度只对青霉素酶有效,他唑巴坦则在此浓度下仅抑制青霉素酶20%,头孢菌素酶15%~16%。我们从6-氨基青霉烷酸出发,经溴化、酯化、甲酰化、臭氧化等,合成了BRL-42715(Ⅰ)及6位为取代  相似文献   
13.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 性强,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特别是,1-β甲基取代的碳青霉烯,如美洛培南、百阿培南,不仅增强了其化学稳定性、抗菌活性,并对人体的肾脱氢肽酶I(DHP-I)稳定,从而引起了对1-β甲基碳青霉烯广泛深入地研究。 Merck实验室于1984年首次合成了1-β甲基碳青霉烯L-646491,以C-1位成功地引入了β-甲基,从此,有关1-β甲基碳青霉烯全合成的报道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4.
司帕沙星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LC_(50)为136μg/ml。司帕沙星浓度为35.70和140μg/ml时不加或加S_9mix均未发现CHL细胞明显的染色体损伤,畸变率为5%以下,试验结果判为阴性。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多年来在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细菌对常用药物也在不断产生耐药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策略是,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如棒酸〈Clavulanic  相似文献   
16.
氟喹诺酮类抗菌剂帕珠沙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甲磺酸帕珠沙星 ( pazufloxacin ,简称帕珠沙星 )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 ,国外于 2 0 0 2年 4月 1 2日上市。帕珠沙星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活性同其它的喹诺酮类药物相当。许多微生物学研究显示 ,帕珠沙星抗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活性优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 ,而对哺乳动物细胞的毒性更小 ;许多临床研究结果也表明 ,帕珠沙星的临床疗效优于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 ,同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头孢他啶相当 ,但是随着原有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耐药菌株的出现 ,新的喹诺酮类产品…  相似文献   
17.
利奈唑酮的合成工艺改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改进利奈唑酮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3,4-二氟硝基苯为原料,经取代、还原、酰化、缩合、酯化、取代、氨解及乙酰化反应合成利奈唑酮,对4步反应进行了改进。结果 成功地合成出利奈唑酮,总收率为11.30%。结论 改进后的合成方法反应时间缩短、成本降低、不用叠氮钠、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8.
(口/恶)唑烷酮类抗菌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恶)唑烷酮类抗菌剂为化学全合成抗菌剂,对G+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该类抗菌剂作用机制独特,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最早阶段,而其他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最后阶段.本文对该类抗菌剂的发现、发展、抗菌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3R,4R)┐3┐[(R)┐1┐叔丁基二甲基硅氧乙基]┐4┐乙酰氧基┐2┐氮杂环丁酮的合成△SYNTHESISOF(3R,4R)┐4┐ACETOXY┐3┐[(R)┐1┐(t┐BUTYLDIMETHYLSILYLOXY)ETHYL]┐2┐AZETID...  相似文献   
20.
以 (3R ,4R) 3 [(R) 1 叔丁基二甲基硅氧乙基 ] 4 乙酰氧基氮杂环丁 2 酮为原料 ,经取代、金属有机反应、酰化制备了呋罗培南关键中间体 (1) ,总收率为 82 2 %。该法各步反应便于操作 ,以 (R) 四氢呋喃 2 甲酰氯代替了味道极臭的硫代羧酸 ,便于大量制备该重要中间体 ,为呋罗培南的全合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