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64篇 |
免费 | 306篇 |
国内免费 | 1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6篇 |
儿科学 | 42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323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987篇 |
内科学 | 690篇 |
皮肤病学 | 81篇 |
神经病学 | 149篇 |
特种医学 | 24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419篇 |
综合类 | 2033篇 |
预防医学 | 775篇 |
眼科学 | 53篇 |
药学 | 771篇 |
16篇 | |
中国医学 | 949篇 |
肿瘤学 | 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48篇 |
2022年 | 193篇 |
2021年 | 203篇 |
2020年 | 168篇 |
2019年 | 130篇 |
2018年 | 150篇 |
2017年 | 74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291篇 |
2013年 | 281篇 |
2012年 | 337篇 |
2011年 | 297篇 |
2010年 | 343篇 |
2009年 | 335篇 |
2008年 | 329篇 |
2007年 | 358篇 |
2006年 | 306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274篇 |
2003年 | 275篇 |
2002年 | 245篇 |
2001年 | 248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223篇 |
1998年 | 196篇 |
1997年 | 174篇 |
1996年 | 195篇 |
1995年 | 161篇 |
1994年 | 201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29篇 |
1979年 | 21篇 |
1963年 | 6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7篇 |
1955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联合比亚芬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5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或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均行放化疗。对照组每次放疗结束后在照射野及超出照射野1cm区域的皮肤上均匀涂抹比亚芬,厚度为1~2 mm,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涂抹湿润烧伤膏(为外用中药制剂,由黄连、黄柏、黄芩、地龙、罂粟壳等中药组成),厚度薄于1 mm,每日2次,与比亚芬交替涂抹。观察2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并评价2组的疗效。【结果】(1)观察组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Ⅰ级皮肤反应较为多见,而Ⅱ、Ⅲ级皮肤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2)观察组放射性皮炎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57.6%患者在接受照射剂量20~30 Gy之间出现,42.4%在40 Gy后出现,而对照组87.5%患者在接受照射剂量20~30 Gy之间出现,观察组防治放射性皮炎的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 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比亚芬防治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0例,同期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00例。比较两组间嗜酸粒细胞数量差异,同时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高敏肌钙蛋白I(hs-TNI)是否大于50 000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STEMI患者与SAP患者相比,嗜酸粒细胞比值及绝对值更低;STEMI患者中根据hs-TNI分组,hs-TNI更高组嗜酸粒细胞更低。结论:STEMI患者嗜酸粒细胞更低,嗜酸粒细胞与hs-TNI呈负相关,嗜酸粒细胞越低者其心肌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索上肢严重高压电烧伤患者保留肘关节及其功能的手术方法。方法 1984年以来,设计背阔肌肌皮瓣单极移位修复肘部深度烧伤创面,同时以背阔肌作动力重建屈肘功能,使既往不得不被截除的肘关节得以保留,并恢复功能。结果运用该方法共治疗8例病人,10个肢体,移位肌皮瓣全部成活;6个肢体肘部创面甲级愈合,4个肢体经换药后愈合;5个肢体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2个肢体经进一步肘关节松解术后,功能亦得以恢复,余3个肢体(2例)失访,结果不详。结论该手术方法优点显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5.
76.
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自发性椎间盘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腰椎间盘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9月对11例自发性椎间盘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实行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颗粒状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1~2 d腰背肌痉挛性疼痛立即缓解,11例随诊9~31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人腰腿痛消失,椎间隙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颗粒状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自发性椎间盘炎能清除感染源及炎性介质,椎间融合率高,重建了脊柱稳定性,具有迅速解除腰腿痛、缩短疗程、早期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7.
78.
79.
目的:对比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重建前交叉韧带100例,其中50例采用经深低温冷冻及v射线照射处理后的畀体胫前肌腱重建,50例采用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固定方式均为股骨端横杆悬挂固定(Rigidfix)和胫骨端中心固定(Intrafix)。术后通过对比两组症状体征、Lysholm评分来对比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感染及韧带再断裂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5.6个月)。异体组50例术膝轴移试验均阴性,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为阴性或I度阳性;术后1年以上Lrrsholm总评分平均(89.3±6.3)分。自体组50例术膝体征检查结果与异体组类似,术后1年Lysholm总评分平均(90.5±4.5)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胭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医生及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移植物。 相似文献
80.
人体前方不同位置目标点拾取运动时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体前方不同位置目标点的拾取运动时间特性,探讨拾取运动的起始点和目标点位置对拾取时间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进行人体上肢拾取运动实验,记录拾取时间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人体上肢从平面板上不同起始点拾取前方不同位置目标点的运动时间特性.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起始点和目标点的位置改变对拾取时间有极大影响.结论 右利手者拾取前方不同位置目标点时,目标点相对于起始点的方位不同,或起始点(目标圆)位置有变,都会造成拾取时间的显著差异.起始点在目标板上行方向的位置变化对拾取时间影响较大,在列方向的位置变化对拾取时间影响较小.对右利手者,当拾取距离一定时,从起始点向右上方45°目标点的拾取时间最短;起始点位于人体右侧时,该起始点所在目标圆总的拾取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