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1.
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节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史、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手术入路途径、骨水泥剂量及有无侧凸畸形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应用双变量回归分析及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研究各因素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相互关系。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为(39±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及有无腰椎侧凸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剂量及手术途径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622、-0.283、0.131。结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观察患者的这些指标有助于预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刘法敬 《重庆医学》2022,51(3):520-524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可导致四肢麻木、无力,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CSM的经典术式,但术中颈后肌群的大范围剥离及韧带复合体的破坏,使得术后颈部肌肉萎缩、颈椎曲度丢失及轴性疼痛症状在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如影随形.因此,临床上针对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术式改良从未中断过,如保留或...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产生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08年11月~2011年11月门诊诊治的68例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7例,女31例。单节段32例,两节段22例,三节段14例。患者均有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平片和颈椎CT及MRI检查图片。根据有无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将其分为两组,无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30例患者为A组,有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38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节段数目,以及最大受压节段颈椎管比率、整体活动范围、节段不稳发生率、C2~C7 Cobb角、脊髓受压方向及脊髓高信号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节段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最大受压节段颈椎管比率,A组为90.3%,B组为83.6%(P<0.05);平均颈椎整体活动范围A组为47.5°,B组为44.1°(P>0.05);颈椎节段不稳发生率,A组为23.3%,B组为65.8%(P<0.05);平均C2~C7 Cobb 角A组为14.1°,B组为14.1°(P>0.05);脊髓受压方向,A组中央型19例,旁中央型11例,B组中央型17例,旁中央型21例(P>0.05);颈椎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发生率,A组为13.3%,B组为86.9%(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颈脊髓压迫患者,颈椎节段不稳和脊髓高信号是导致出现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的危险因素,而颈椎管比率较大是一种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脊髓受压方向、颈椎整体曲度和活动范围对出现脊髓损害症状与体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狭窄程度与脊髓内高信号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胸椎管狭窄程度,将MRI检查确诊的99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椎管残余率≥66.7%)34例,中度狭窄组(33.3%≤椎管残余率﹤66.7%)37例,重度狭窄组(椎管残余率﹤33.3%)28例,比较各组患者脊髓内高信号的发生率及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结果在MRI T2加权像上,轻度狭窄组有9例(26%)出现脊髓高信号改变,中度狭窄组有18例(49%),重度狭窄组有19例(68%),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轻度狭窄组JOA评分为(7.7±2.8)分,中度狭窄组为(6.3±2.0)分,重度狭窄组为(5.8±2.2)分,轻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内具有高信号的患者JOA评分为(4.9±1.5)分,无高信号者JOA评分为(7.2±2.1)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胸椎退行性疾病导致胸椎管狭窄的患者,胸椎管狭窄越重,病程越长,越容易出现髓内高信号;同时,髓内高信号的出现预示着神经受损程度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5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3例,胸椎12例,腰椎10例。均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摄X射线片观察椎体高度变化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评分评定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25例患者均获随访10-26个月,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手术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血管瘤无复发。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低风险、易恢复、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椎体皮质有破坏者,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肌电图检测结果与其手术疗效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CSM患者,给予常规肌电图检查,排除合并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共入选81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进行随访。按照肌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并根据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计算其临床改善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肌电图检测结果与临床改善率的相关性。 结果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分为I型27例、II型19例、III型16例、IV型19例,术后疗效优34例、良23例、可16例、差8例,对肌电图类型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行秩和检验,结果显示:Hc=13.67,P<0.05,表明根据肌电图分型的CSM患者术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SM患者的肌电图检测类型与其临床改善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肌电图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颈椎间盘退变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椎间盘组织取自46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颈椎MRI及术中椎间盘突出情况分为两组:退变组(24例)和突出组(22例).对照组椎间盘组织取自15例无颈椎病病史的颈椎外伤患者.根据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分为三组:轻度组(17例),中度组(15例)和重度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中IL-1a、IL -6、TNF -a和MMP3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退变组和突出组三组之间比较,IL -1a、IL -6、TNF-a和MMP3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颈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趋势;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之间比较,MMP3、TNF -a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JOA评分呈负相关趋势.[结论]IL -1、IL -6、TNF -a和MMP3与颈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趋势;TNF -a与神经功能有关,可能在神经损伤中起主导作用;MMP3与椎间盘突出有关,对TNF -a的神经功能损伤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接受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疗效,计算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3个月观察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测量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随访时间为13~46个月,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出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8.2±2.5)分、(13.0±3.3)分和(13.9±3.6)分,JOA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4.8±18.5)%.术前CCI为(16.2±4.5)%,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7±4.7)%,CCI较术前减少(1.5±0.4)%.13.9%(5/36)的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能有效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在维持颈椎曲度的同时,可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ossifi 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型及黄韧带骨化(ossifi cation of ligamentum?avum,OLF)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l月-2008年3月采用经关节突后外侧入路治疗的35例单节段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23例;年龄40~67岁,平均58.6岁。病程8~48个月,平均16个月。单纯OLF 16例,单纯OPLL 11例,OPLL合并OLF 8例。病变节段:T2、3 4例,T3、4 3例,T4、5 1例,T6、7 3例,T7、8 1例,T8、9 2例,T9、10 5例,T10、11 9例,T11、12 7例。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以明确韧带骨化位置和胸椎管狭窄程度。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6.1±1.3)分,Otani分级为优3例,良16例,可11例,差5例。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6 h发生硬膜外血肿,肌力降至1级,行血肿清除术后3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6年,平均2.1年。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9.2±1.8)分,末次随访时为(9.6±2.3)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P=0.413)。末次随访时临床改善率为71.43%±18.20%。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i分级方法,获优12例,良15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7.1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11,P=0.007)。结论采用经关节突入路治疗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中需注意操作轻柔与准确,避免发生严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97例(1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进行分组。单侧组均为单侧穿刺骨水泥注射过椎体中线者,共58例85个椎体,男1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3岁,单椎体36例,两椎体17例,三椎体5例。双侧组39例55个椎体,男5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1岁,单椎体24例,两椎体14例,三椎体1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改善及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45±16min,骨水泥注入量3.1±1.7ml;双侧组手术时间62±27min,骨水泥注入量4.2±2.1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为14.12%,双侧组为16.36%,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途径穿刺骨水泥过椎体中线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得双侧穿刺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