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1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基础医学 | 107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67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5篇 |
出版年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3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生物塑化技术在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用生物塑化技术进行了人体颅底部蝶鞍、斜坡区的生物塑化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生物塑化包括多项技术,如硅橡胶浸渍技术、多聚乳胶包埋技术、环氧树酯透明技术以及多聚树酯脑组织切片技术等。对生物标本进行塑化处理,特别是对软组织、含水量高的组织和器官,如心、肝、肺、肾、肌、关节等进行包埋,可使标本硬化、透明,可整体观察,也可制作切片。生物塑化的基本原理是选用液态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单体作为塑化剂,替代组织细胞内的水份,进行聚合固化,达到组织塑化的目的。基本步骤可分为固定、脱水、真空浸渍和硬化处理四步,其中真空浸渍为关键步骤,浸渍过程中的压力调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2.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心脏三维重建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对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的心脏进行三维重建,为心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三维解剖学依据。方法 将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心脏部分的薄层断面(层厚1.0mm)输入SGI工作站,经数据分割、对位重建、平滑处理和三维显示等步骤,完成对心脏结构的三维重建。结果 本研究完整地重建出了心脏结构,重建的结构能够以多结构、多彩色实体模型方式显示,可显示心脏内部各结构的空间位置和毗邻关系,可在三维空间伴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结论 重建出的三维图像清晰地显示了心脏内部和整体的结构,实现了心脏的二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43.
喉中间腔区域的薄层横断面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供中国可视化人体有关喉中间腔区域横断面的形态学资料,并为临床上对喉的影像识别与诊断和喉的外科治疗提供薄层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从首例中国可视人数据集中提取喉的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断层图像,并观察该区域的解剖结构。结果与结论 断层图像上能清晰显示出软骨、肌、韧带、间隙等解剖结构形态及其相互的毗邻关系;软骨的不对称性骨化、环杓关节的不对称性运动等现象常在正常人群中出现,不一定是某种疾病引起的;并提出了喉中间腔区域内的结构在横断层上的最佳显示层面。 相似文献
44.
脑干、三叉神经及大脑动脉环的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人体脑干、三叉神经及大脑动脉环的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采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在SGI工作站上对脑干及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 获得人体脑干、三叉神经及大脑动脉环等器官组织的三维重建结构,可对其进行任意径线和角度的适时三维测量。结论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而精确的解剖断面数据,脑干及其毗邻的三叉神经、大脑动脉环的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出该区域复杂的解剖学结构特点及其相邻器官间的空间毗邻关系,可为该区域的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开、闭口位颞下颌关节的塑化断层、磁共振形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颞下颌关节在不同运动位置时的形态改变.方法选择7具牙列整齐、磨牙完整的新鲜中青年尸头,摆置成牙尖交错咬合闭口位、大张口位,MRI扫描后采用生物塑化(plastination)技术制成横轴位、斜矢状位、斜冠状位的连续薄层断面标本,比较开、闭口位关节的形态变化.结果大张口位时,关节盘受盘韧带、翼外肌的影响,随髁状突向前下移位,其形态适应骨性关节面的形态发生改变,盘移动度不及髁状突;关节周围血管呈网状分布,明显扩张状.结论斜矢状位是观察颞下颌关节形态的最佳方位.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最佳显示方位和切面.方法将可视化心脏与多平面TEE进行对照研究,确立多平面TEE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最佳方位和常用切面.结果多平面TEE观察二尖瓣的最佳方位为食道下段0°方位上的四腔心切面和食道中下段135°方位左室长轴切面;观察主动脉瓣的最佳方位和切面为食道中段45°方位心脏短轴的切面和食道中下段135°心脏长轴,观察左心耳的最佳切面和方位为食道中段0°和45°方位主动脉斜短轴和短轴切面.结论可视化心脏与多平面TEE进行对照研究所确立的多平面TEE最佳方位和常用切面简化了操作过程,缩短了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47.
男性上颈椎及其相关结构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中国人体男性上颈椎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 ,为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上颈椎部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上颈椎部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能够清晰显示上颈椎部各种重要结构 ,着重显示了上颈椎部韧带、血管与骨性结构三维解剖关系。三维重建结构可以单独或联合显示 ,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进行适时三维测量。结论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断面数据 ,上颈椎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 ,可应用于上颈椎部外科手术教学以及手术入路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脊神经节(DRG)炎性损伤时,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EAAs)、抑制性氨基酸(IAAs)含量和脊髓背角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以及与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异常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54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n=24);炎症损伤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6).采用组织氨基酸的含量分析仪测定脊髓背角Glu,Asp,GABA,Tau,Thr和Ser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背角Glu和Asp分布特点及变化.结果 1.术后2~4周,伤侧的Glu,Asp,GABA,Tau,Ser含量较术前,非伤侧显著增高(P<0.05).2.术后2~4周,其伤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1)免疫阳性纤维在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和固有层(Ⅲ,Ⅳ)的分布密度和染色强度,较术前和非伤侧显著降低(P<0.05).结论 DRG炎症损伤所介导脊髓背角EAAs释放增加,在痛觉过敏的形成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而IAAs的增加则与机体抗伤害性保护反应相关.DRG炎症损伤初期,脊髓背角EAAs/IAAs动态平衡的破坏是伤害性神经细胞兴奋性损伤和伤侧肢体痛觉过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脊神经节(DRG)不同损伤方式后,不同损伤时间的脊髓背角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该蛋白表达程度与神经行为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机械性压迫组、炎性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制备相应的脊神经节损伤模型.术后检测动物神经行为改变,并对中枢神经伤害性刺激反应物C-fos原癌基因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结果DRG损伤后1周,伤侧脊髓背角C-fos癌基因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手术对照组(47±17)、机械性压迫组(58±22)、炎性损伤组(55±20),均较正常对照组(28±18)显著增强(P<0.05);术后2,4,8周3个实验组结果也比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 DRG损伤所导致动物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可能介导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和伤肢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50.
无滑膜肌腱滑膜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将胎儿指屈肌腱鞘内滑膜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经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制成滑膜细胞悬液,再与胎儿掌长肌肌腱联合培养。结果显示,滑膜细胞爬行并覆盖了掌长肌肌腱的表面。为无滑膜肌腱滑膜化提供了实验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