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2 毫秒
81.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方法将151例(288眼)近视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检测各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并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低、中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而在高度近视组,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比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 LASIK手术可改变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眼前节全景仪对于高度近视LASIK术后疗效观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进一步探讨不同浓度稀释碘伏对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待其生长至对数期时,接种96孔板,至细胞贴壁后分别以浓度梯度的稀释碘伏及碘伏与顺铂联合处理SGC-7901细胞,MTT法检测两种方案的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O/EB染色方法 观察其对肿瘤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浓度梯度的稀释碘伏及碘伏联合顺铂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AO/EB染色结果可见:随药物浓度的增大,活细胞量逐渐减少,胞质变少,体积缩小、胞核浓缩,于镜下可见凋亡小体。结论 稀释碘伏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对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不同的ER、PR表达对原发性侵袭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重点研究ER+/PR- 和ER-/PR+ 单阳性表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04年5 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 054 例原发性侵袭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的ER、PR表达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明确ER+/PR- 和ER-/PR+ 单阳性表型肿瘤之间存在的差异。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 方法,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 检验。经COX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ER+/PR- 表型肿瘤易出现于年长、绝经后的女性,肿瘤直径较小,组织分化程度较高。生存分析显示:ER+/PR+ 组预后优于ER-/PR- 组(OS:P=0.000,DFS :P=0.000),ER或PR单阳组预后介于ER+/PR+ 组和ER-/PR- 组之间。相对于ER-/PR- 表型肿瘤,ER+/PR- 的生存优势强于ER-/PR+ ,ER+/PR- 的无瘤生存优于ER-/PR+(P=0.035),而两者之间总体生存无明显差异(P=0.890)。 不同的ER、PR阳性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P=0.023)。 结论:ER+/PR- 和ER-/PR+ 是两种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完全不同的乳腺癌,ER-/PR+ 肿瘤表现的侵袭性行为更强,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ER-/PR+ 表型乳腺癌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及抑癌基因P16,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原发性大肠癌组织中c-erbB-2及P16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与良性增生性息肉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与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P16蛋白在大肠癌淋巴结无转移组中显著高于转移组,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结论:c-erbB-2及P16异常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c-erbB-2及P16蛋白,对判断大肠癌患者预后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进行性近视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进行性近视41例(77眼)进行后巩膜加固术(加固组),按等效球镜分为3组:Ⅰ组(-8.00~-9.00D)23眼;Ⅱ组(-9.25~-10.25D)29眼;Ⅲ组(-10.50~-11.50D)25眼。用眼前节全景仪测量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高度值。并在术后1年行LASIK,检测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的角膜后表面同样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LASIK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进行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形态无明显影响,再行LASIK手术可改变进行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  相似文献   
86.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军队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院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大趋势,积极开拓医疗市场,狠抓医疗质量与服务,变“等患者”为“找患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医院全面建设。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婴幼儿期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急性细支气管炎对后期呼吸道症状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在婴幼儿期曾经患过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小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呼吸道症状随访调查和肺功能指标测定,并以未曾患过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同龄儿童对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婴幼儿期曾经患过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儿童比正常儿童后来出现喘息的风险显著增加,肺功能明显下降;急性期RSV阳性或RSV阴性患儿后期出现喘息的几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前者比后者的后期肺功能指标有显著的减低。结论:婴幼儿期急性病毒性细支气管炎是儿童期喘息和肺功能减弱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8.
近年来,我院全军烧伤中心在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建一流设施,育一流人才,练一流技术,创一流服务。争一流业绩”的建科思路,紧跟学科发展。锐意开拓进展,在巩固优势、发展特色中促进了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2004年,收治患者1000余例,其中大面积烧伤患者80多例,治愈率达99.4%,医疗毛收入900余万元,无论是设备、技术,还是收治量、治愈率均处于全军同类专科领先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高容量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脓毒血症致早期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脓毒血症致早期AKI患者随机进行高容量(70ml&#183;kg^-1&#183;h^-1)、标准容量(35ml&#183;kg^-1&#183;h^-1)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动态观察APACHEⅡ、SOFA评分及细胞因子IL-6、TNF-α的变化,比较两组的转归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和标准容量组比较,高容量组存活率明显增高,肾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APACHEⅡ、SOFA评分下降早且幅度大,两组治疗前TNF-α、IL-6均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治疗后高容量组TNF-α、IL-6水平下降早且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高容量CBP技术在脓毒血症致早期AKI患者中的应用能更好地清除炎症细胞因子,降低病死率,促进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0.
宋锦宁  陈景宇  刘晓斌  刘守勋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106-1109,F0003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后脑微血管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SD成年大鼠24只(对照组3只,损伤组21只)。采用自制头颅旋转致伤装置,将损伤组大鼠头颅在冠状面绕脑组织中心逆时针旋转90°造成剪力伤,于伤后2、6、12、24、36、72、240h分批处死大鼠制作脑切片,行镀银及HE染色,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微血管与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致伤后均出现意识丧失,2只在10min内死亡,肉眼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余存活大鼠于不同时相点光镜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轴突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神经细胞核固缩,微血栓形成,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周间隙增大;电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元胞体肿胀,线粒体空泡样改变,髓鞘板层结构消失。上述形态学改变在伤后12h达高峰。结论大鼠单纯性DAI早期就可见脑微血管结构破坏、微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等微循环障碍表现,其高峰位于伤后12h,并以脑皮层部位表现最为明显,这种改变与轴突损伤的发生过程非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