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41篇
综合类   162篇
预防医学   4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评价脊椎及椎旁组织对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0例脊柱脊索瘤与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肌肉组、脂肪组和瘢痕组,观察肿瘤侵袭前缘瘤周组织完整性,分别测量其肉眼边界(MSM)、组织学边界(HLM)与分子边界(MCM)的长度,并进行边界长度组内比较和MSM—HLM、MSM—MCM差值组间比较。结果:瘤周骨皮质、软骨结构多保持完整,其余4组瘤周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破坏。各组MSM、HLM和MCM长度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除骨皮质组与软骨组外,其余各组内边界长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骨松质组、肌肉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骨松质组及肌肉组MSM的长度显著大于组内HLM、MCM的长度(P〈0.05),脂肪组及瘢痕组MSM长度显著大于MCM长度(P〈0.05)。骨松质组、脂肪组MSM—HLM与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骨皮质组(P〈0.05);肌肉组、瘢痕组MSM—HLM、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R0.05),瘢痕组MSM—MCM差值显著大于骨皮质组(P〈0.05)。结论:骨皮质及骨膜、软骨终板、椎间盘、关节突软骨是限制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天然屏障,而骨松质、肌肉、脂肪组织及瘤旁瘢痕组织不具备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盘内注射胶原酶的方法治疗上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8例单纯上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21~62岁,平均44.5岁。病程3个月~10年。椎间盘突出4~9mm,平均4.9mm。采用椎旁进针盘内注射或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有效率、突出椎间盘溶解、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6个月,依据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12例,可4例,无效3例。突出椎间盘溶解0~6mm,平均3.5mm。17例进行了重复注射,其中9例患者进行了3次注射。13例注射后短期内症状加重,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盘内注射胶原酶的方法治疗上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理想、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3.
134.
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辅助治疗48例急危重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急诊科和ICU病房接受CBP治疗48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各24例,对其接受CBP治疗前的全身状况、原发疾病种类和CBP治疗病因等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疾病分布情况:存活组重症急性胰腺炎13例(54.2%),无脑出血、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脑出血、重度颅脑损伤分别为3例(12.5%)、6例(25.0%)、5例(2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接受CBP治疗原因分布:存活组MODS 6例(25.0%),均未合并急性肾衰竭(ARF);死亡组16例(66.7%),其中合并ARF 12例(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8例患者中2个脏器功能不全者2例,均存活;3个脏器功能不全者3例,死亡1例;4个脏器功能不全者6例,死亡4例;5个脏器功能不全者6例,6个脏器功能不全者5例,均死亡.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年龄更大[(60.5±14.4)、(40.7±14.6)岁,t=4.233,P<0.01],死亡组治疗前心率(HR)、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血肌酐和尿素氮均比存活组高(t值分别为2.49、10.58、3.81、6.15,P<0.05或<0.01),治疗后虽然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存活组(t值分别为5.21、7.46、4.85、6.10,P均<0.01);死亡组平均动脉压(MAP)治疗前明显低于存活组(t=2.23,P<0.05),治疗后虽有明显升高,但仍低于存活组(t=3.17,P<0.01),末梢血氧饱和度(Sp02)2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6.59、6.66,P<0.01),死亡组仍低于存活组(t=2.10,P<0.01).结论 CBP可以短期减轻患者的病情,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但患者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原发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等.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构建一个可供多细胞联合培养的生物平台,初步实现细胞体外培养状态下的膀胱癌微环境模拟。方法运用微流控技术进行芯片加工。通过在硅片上进行光刻胶旋涂、曝光、烘焙、去胶等步骤制作含有芯片微结构的光刻阳膜。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软印光刻阳膜,通过除气泡、烘焙等步骤制作含有芯片结构的PDMS基片。PDMS基片经过修剪、打孔后与洁净玻璃载体放入等离子清洗机处理,之后封接成密闭通道。将膀胱肿瘤T24细胞、人包皮成纤维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包埋在稀释的基质胶中形成细胞悬液,在冰面上进行基质胶灌注及细胞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该平台由营养液灌流通道、细胞培养室及基质胶灌注单元构成。营养液灌流通道位于芯片结构的外围,由营养液入口、缓冲流道、营养液流道和营养液出口组成;基质胶灌注单元由4个U型基质胶灌注单元和4个直线形基质胶灌注单元组成,每个基质胶灌注单元由基质胶入口、基质胶流道、微桥和基质胶出口组成;细胞培养结构单元由细胞培养室、细胞接种入口、细胞接种出口和细胞流道构成。各细胞培养室通过微桥相互连通。经显微镜观察,4种细胞在该平台生长状态良好。结论本研究实现了4种细胞在三维状态下的联合培养,为进一步研究膀胱癌肿瘤微环境提供了良好生物平台。  相似文献   
136.
上颈椎原发肿瘤的治疗———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上颈椎原发肿瘤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1月共收治上颈椎原发肿瘤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2~64岁,平均37.2岁.其中脊索瘤12例,骨巨细胞瘤7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表现为颈部疼痛不适12例,活动受限11例,脊髓损害10例,咽部肿物伴疼痛1例.就诊时肿瘤已突破骨间室者19例,肿瘤累及前中后三柱者14例.3例因无法负担手术费用而仅行保守治疗,18例行手术治疗,1例肿瘤仅累及后柱及附件背侧软组织,选择后方正中入路手术;17例肿瘤累及三柱或侧柱和/或侧块周围软组织,选择前后方联合入路.均为经瘤切除.9例患者在手术期前后行放射治疗(放疗),1例骨巨细胞瘤使用干扰素免疫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例行保守治疗患者确诊后平均3个月死亡.手术病例中,术中结扎一侧椎动脉4例,术后无明显症状.1例术后死于围手术期气道阻塞,另17例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其中13例症状(疼痛或脊髓损害)较术前明显缓解;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四肢瘫,术后3个月后渐恢复;另2例脊髓功能无改善.术后1例咽后壁伤口裂开,再次缝合;另1例咽后壁伤口不愈合、内固定外露,无感染,未处理.2例失访,15例随访4~82个月,平均37.2个月.4例无瘤存活;11例复发,其中8例死亡,3例带瘤存活.结论:上颈椎原发肿瘤确诊时往往浸润广泛,需根据肿瘤位置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切除不易彻底,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7.
椎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对肿瘤累及一侧或双侧横突、椎间孔,与椎动脉关系密切的27例患者实施椎动脉CTA,男12例,女15例.年龄7~69岁,平均39.3岁.累及C1或C2者12例,累及下颈椎者15例.结果:1例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右侧椎动脉第二段自右侧C5横突孔进入.肿瘤累及右侧椎动脉者10例,累及左侧椎动脉者11例,累及双侧椎动脉者6例.未受累椎动脉通畅.14例患者的肿瘤包绕17支椎动脉,其中11例的14支受累椎动脉直径变细;8例患者肿瘤推挤10支椎动脉,其中6例8支受累椎动脉直径变细;5例肿瘤仅邻近椎动脉,未对椎动脉产生影响.椎动脉第一段受累者4例.第二段受累者10例,第三段受累者9例,同时累及第二和第三段者4例.根据肿瘤的性质实施姑息性切除、经瘤刮除或边缘切除,术中2例累及椎动脉第二、三段的脊索瘤患者一侧椎动脉破裂,行椎动脉结扎,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结论:颈椎肿瘤常累及椎动脉,术前椎动脉CTA能够了解椎动脉与肿瘤和相邻骨结构的关系.评估受累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通畅情况,指导术中暴露和处理受累椎动脉,避免术前椎动脉栓塞和术中预防性椎动脉结扎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38.
139.
目的寻找中国汉族人群REG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胃癌(Gastric Cancer)的关系。方法应用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在中国人群中检测散发性胃癌组(n=183)及对照组(n=204)REG1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REG1a基因第929位(T/C)、第1790位(C/G)、第2751位(A/T)发现3个新的SNP位点,其中第929位和第1790位2个位点基因型在胃癌与健康人群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特定人群进行测序可有效筛查出候选SNP位点,初步发现REG1a基因的2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有一定关系,为后续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志进行胃癌风险预测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CD8+T淋巴细胞各亚群在HIV感染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染色技术检测HIV/AIDS患者Ⅱ期25例、Ⅲ期17例和26名健康体检人员外周血CD8+/CD28+T,CD8+/CD38+T,CD8+/CD95+T,CD8+/HLA-DR+T淋巴细胞表达,并用RT-PCR检测HIV/AIDS患者血清HIV-RNA载量。结果 CD8+/CD38+T和CD8+/HLA-DR+T细胞在健康对照组、HIV/AIDS患者Ⅱ期、Ⅲ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都与HIV-RNA载量存在正相关(r=0.480,P0.01;r=0.455,P0.01);Ⅱ期、Ⅲ期患者中,CD8+/CD95+T细胞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期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CD8+/CD28+T细胞均高于Ⅲ期患者(P0.01)。结论 CD8+/CD38+T,CD8+/HLA-DR+T淋巴细胞亚群与HIV感染疾病进展显著相关,并参与患者免疫活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