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333篇 |
免费 | 4457篇 |
国内免费 | 25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08篇 |
儿科学 | 1008篇 |
妇产科学 | 521篇 |
基础医学 | 3720篇 |
口腔科学 | 887篇 |
临床医学 | 10767篇 |
内科学 | 5849篇 |
皮肤病学 | 895篇 |
神经病学 | 1974篇 |
特种医学 | 285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9篇 |
外科学 | 5317篇 |
综合类 | 21753篇 |
预防医学 | 8999篇 |
眼科学 | 787篇 |
药学 | 8634篇 |
148篇 | |
中国医学 | 9163篇 |
肿瘤学 | 22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04篇 |
2023年 | 1908篇 |
2022年 | 2136篇 |
2021年 | 2619篇 |
2020年 | 2309篇 |
2019年 | 1851篇 |
2018年 | 1825篇 |
2017年 | 1221篇 |
2016年 | 1456篇 |
2015年 | 1536篇 |
2014年 | 3760篇 |
2013年 | 3255篇 |
2012年 | 3842篇 |
2011年 | 4064篇 |
2010年 | 3813篇 |
2009年 | 3921篇 |
2008年 | 3886篇 |
2007年 | 3793篇 |
2006年 | 3418篇 |
2005年 | 3518篇 |
2004年 | 3208篇 |
2003年 | 2924篇 |
2002年 | 2561篇 |
2001年 | 2487篇 |
2000年 | 2300篇 |
1999年 | 1982篇 |
1998年 | 1735篇 |
1997年 | 1733篇 |
1996年 | 1590篇 |
1995年 | 1465篇 |
1994年 | 1413篇 |
1993年 | 992篇 |
1992年 | 876篇 |
1991年 | 785篇 |
1990年 | 750篇 |
1989年 | 649篇 |
1988年 | 557篇 |
1987年 | 516篇 |
1986年 | 466篇 |
1985年 | 419篇 |
1984年 | 323篇 |
1983年 | 308篇 |
1982年 | 250篇 |
1981年 | 222篇 |
1980年 | 163篇 |
1979年 | 89篇 |
1978年 | 40篇 |
1977年 | 49篇 |
1976年 | 26篇 |
1959年 | 2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鼠肝癌细胞的热休克蛋白诱导及其抗瘤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摸索鼠肝癌H22细胞膜热休克蛋白70最适的话导条件,并明确其体内外的抗瘤机理。方法用免疫荧光及FCM光检测热休克H22细胞膜HSP70蛋白的动态表达。并用MMC灭活,热休克后的H22细胞作抗原进行体内肿瘤免疫保护试验及体外肿瘤杀伤试验。 相似文献
993.
方法: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目的:调查N-甲基-D-天冬氨酸型受体、磷酸激活的谷氨酰氨酶和谷氨酸在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的分布及其匹配关系.结果:N-甲基-D-天冬氨酸型受体1和2A/B亚单位免疫阳性胞体和纤维密集分布于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的浅层(Ⅰ、Ⅱ层),磷酸激活的谷氨酰氨酶和谷氨酸免疫阳性胞体分布于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各层,尤以浅层密集.磷酸激活的谷氨酸氨酶和谷氨酸阳性纤维及终未样结构主要分布于三叉神经尾侧亚核浅层.以上结果表明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氨酶和谷氨酸免疫阳性纤维及终末样结构的分布与N-甲基-D-天冬氨酸型受体阳性胞体和纤维的分布在总体上是相互匹配的.结论: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的谷氨酸可能通过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型受体的不同亚单位而发挥多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94.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CAVSD)的超声探测方法及其各型的超声特征性表现。方法 每例常规于剑突下、心尖、胸骨旁及胸骨上窝等透声窗全面扫查,按顺序分段诊断分析法,判断心脏位置、连接关系及合并结构畸形,明确异常分流,正面显示房室瓣膜(剑下四腔心切面顺时针方向旋转),判断前、后联合瓣之间是否存在连接,同时判断前联合瓣是否分叶及前、后联合瓣与室隔附着情况。结果 超声心动图诊断与手术结果比较,两例过渡型诊断为A型、B型、C型准确率为100%。结论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心尖四腔心、心尖五腔心切面结合剑下切面可清楚显示CAVSD各型共同房室瓣的形态特点,且检查方便,具有无创、经济简便的优点,能为该病患儿的手术治疗提供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95.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1年12月住院的14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无CAL93例和CAL52例患儿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及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无CAL组发热日程(8.7±3.4)d.血沉(79.5±34.6)mm/1h,CAL组发热日程(11.5±4.8)d,血沉(91.9±36.6)mm/1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发病10d内接受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患儿CAL发生率为18.8%(18/96),未予IVIG治疗患儿CAL发生率为69.4%(34/4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并CAL患儿38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均恢复正常;14例冠状动脉瘤中12例恢复正常,2例缩小;4例巨大冠状动脉瘤2例缩小,另2例超过2年仍未恢复。结论KD并CAL与热程过长及血沉显著增快密切相关,病程早期未予IVIG治疗的患儿并CAL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应用IVIG治疗对防治冠状动脉损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持续吸入高氧后新生大鼠肺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动态变化及病理学改变。方法足月新生鼠生后12h内分别持续吸入90%±5%的高氧和空气,于1、3、7、14、21d,分别检测肺组织NO含量、NOS活性以及动态观察病理改变。结果(1)NO含量:在7、14和21d,高氧组水平高于空气组,数值分别为(99.38±7.80)vs(88.78±8.00),P<0.05;(128.18±33.78)vs(93.30±16.73),P<0.05;(170.66±34.00)vs(106.37±25.11),P<0.01。(2)NOS活力:在高氧暴露3d时高于空气组,(20.56±2.56)vs(18.25±0.71),P<0.05;并持续至21d,数值分别为(24.09±2.48)vs(21.10±2.38),P<0.05;(25.07±2.06)vs(20.27±4.15),P<0.05;(27.06±4.79)vs(20.45±2.53),P<0.01。(3)病理学:吸高氧3d时炎症反应为主,7d时炎症反应更明显,开始出现肺间隔增宽,肺泡发育受阻,14d和21d间质增生、肺泡化降低越来越明显。结论持续吸入高氧可致新生鼠发生与人类BPD有类似的病理改变;肺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加重时,肺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增加,提示NO可能在BPD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儿童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方法及生物学特征,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及利用其实验治疗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取健康儿童骨髓离心初步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在α-MEM培养基中进行无分化培养12代进一步纯化扩增,加入预诱导液、诱导液进行定向诱导分化,逐日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神经丝蛋白β-tublin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定性检测,观察其表达情况;并采用RT-PCR技术对不同时段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 B(neurotrophic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B,Trk B)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用上述两种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验证和初步探索BSMCs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组织样细胞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过7d体外诱导,大约有35%的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细胞形态逐步发生变化并最终形成神经样的细胞,在诱导后30min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nestin抗原、7d时分别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β-tublinⅢ抗原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GFAP抗原。RT-PCR检测结果也表明,被诱导后5.5h在mRNA水平表达nestin,在6d时消失;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B mRNA在诱导5.5h、6d时均表达。结论经离心及12代传代初步分离纯化的儿童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合适的诱导剂作用下体外可定向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或探索治疗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提供基础和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戊四氮(PTZ)所致大鼠严重惊厥发作模型中核因子κB(NFκB)活化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致惊后3h、6h、12h、24h、48h和吡咯啉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PTZ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NFκB亚基p65核移位;TUNEL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细胞凋亡。结果: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显示惊厥发作后有细胞凋亡的发生,24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12.54±4.99)%vs(2.24±0.57)%和(61.62±4.99)个/gcsvs(3.35±0.89)个/gcs,P均<0.001;对照组大鼠海马未见p65核移位细胞,而致惊后p65核移位细胞显著上调,24h达高峰(32.30±4.71)个/gcs。PDTC预处理组与致惊24h组相比p65核移位及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NFκB活化在严重惊厥发作所致的细胞凋亡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而减少惊厥后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99.
小儿先天性肺动脉吊带畸形6例临床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肺动脉吊带畸形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儿童医院1993~2004年收治的肺动脉吊带畸形的婴幼儿6例,采用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CT、心血管造影、磁共振、食管吞钡、支气管镜等方法综合检查,其中4例有手术或尸检资料。结果初诊6例全部漏诊,4例经复查确诊(2例术前确诊),1例在术中发现,另1例由尸检发现。6例中超声心动图检出4例;由临床和超声疑诊为肺动脉吊带畸形,高速螺旋CT(n=4)和心血管造影(n=2)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婴儿早期即出现反复呼吸困难、喘鸣、肺部感染应考虑先天性肺动脉吊带畸形的可能。CT、心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00.
从20世纪80年代起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多胎不利于优生、优育。首先,对母亲的安全有直接影响,产科并发症比单胎妊娠多见;其次,可导致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故多胎妊娠的发生不仅成为社会和家庭所关心的大事,而且如何降低死亡率、提高其存活率与质量是围产医生工作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对4例3胞胎早产儿抢救治疗体会如下:(1)新生儿专业人员组成专业治疗小组,对每个新生儿进行24 h监护,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治疗。(2)注意消毒隔离。(3)注意营养支持疗法。(4)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体温中枢不成熟、基础代谢率低下、四肢活动少、皮下脂肪薄、容易发生低体温及硬肿症,且易发生感染,故我们非常重视预防感染与喂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