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以来我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病例资料,筛选其中21例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病例,根据影像学特点分为有1~3个节段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组17例和有4~5个节段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4例,二组均施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者行1~3个节段手术;后者施行2~4个节段手术。手术前后均采用ASIA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记录手术方式、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融合情况,判断颈椎前路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适应证和效果。结果退变性颈椎管狭窄或者椎间盘突出的病例,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ASIA评分有明显升高;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病例,接受严重受压的2~4个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后ASIA评分有一定恢复。结论对于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根据脊髓受压和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节段,实施1~3个节段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可以起到减压并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的目的 ;对于长节段发育性椎管狭窄病例,实施后路椎管成形术或者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2.
原发性髓外硬膜下黑色素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发生率约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素瘤的1/2[1],主要以脊髓压迫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脊膜瘤、神经鞘瘤等[2],最终确诊需结合病理.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3-4],相关文献多为病例报告,治疗方法主张以手术完全切除为主,不能完全切除者结合术后放、化疗,可在一...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脊柱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其外科处理措施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3月收治405例脊柱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类型、外科处理及其疗效。结果20例(4.94%)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绝大部分经过换药等保守治疗治愈;8例(1.98%)发生切口深部感染,均采用再次手术清创、引流治愈。所有病例无与并发症相关的残留功能障碍。结论及时诊断及选择性外科治疗脊柱术后切口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选择性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适应证、外科措施、术后康复措施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6年12月期间接受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27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正常值的40%~65%,术前胸腰段后凸畸形为22°~44°.神经功能Frankel C级6例,D级9例,E级12例.手术固定伤椎上下各一个椎体,采用自体骨后侧或后外侧植骨.术后硬支具保护3~6个月.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8.3个月(12~3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值的87%(65%~100%),术后即刻后凸角度平均9°(0°~30°),最终随访的矫正丢失度平均3.7°(0°~6°);植骨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失败者.术后Frankel评级平均提高1级,最终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11%(0%~40%).结论 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急性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效果,术后硬支具保护有助于维持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颈椎转移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15例颈椎转移性肿瘤病例资料,其中姑息性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9例,椎体成形术加化疗和放疗2例,化疗加放疗4例。分析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与结果 ;评估治疗前、后症状转归、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8.2个月。经三种治疗,颈部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放射性神经炎2例。8例术前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和2例脊髓压迫症状者,术后均明显缓解。随访期间,4例因全身转移、衰竭死亡,1例因放疗剂量过大死亡,死亡前末次随访未见颈椎局部肿瘤复发。结论根据症状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可基本明确颈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神经功能、病灶部位、总体健康状态、年龄、生活质量等多种因素。经过恰当的治疗后,生存期疼痛缓解满意,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26.
随着学科的发展,亚专业分科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已派生出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外科、足踝外科、肿瘤骨科等一系列亚学科。脊柱外科是传统骨科的主要分支之一,集中体现了骨科高精尖的要求,作为新兴亚学科,  相似文献   
27.
骨移植替代物医用硫酸钙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医用硫酸钙(Osteoset颗粒)作为骨移植材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12月~2005年5月,采用Osteoset颗粒作为骨移植材料治疗9例四肢良性肿瘤性骨缺损(四肢组),其中肱骨黄色纤维瘤1例,髋臼黄色纤维瘤2例,肱骨骨囊肿1例,桡骨骨囊肿1例,股骨非骨化性纤维瘤1例,股骨骨化性纤维瘤1例,股骨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同期将材料作为自体骨增量物用于5例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患者(脊柱组),其中腰椎管狭窄症2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峡部裂1例。通过影像学方法评估Osteoset颗粒的成骨作用。结果 14例患者平均获随访6.2个月(3~9个月),Osteoset颗粒植入后1~3个月开始吸收,4~6个月完全吸收并被骨组织替代。四肢组患者术后骨肿瘤无局部复发,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脊柱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医用硫酸钙是一种成骨性能优良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28.
中老年人颈髓损伤中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老年患者颈髓损伤中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并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随访3个月以上、年龄在50岁以上的19例颈髓损伤中央综合征临床资料,对其受伤机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患者损伤暴力程度和原有颈椎退变程度分为4组:A组(n=8):暴力大、退变重;B组(n=4):暴力大、退变轻;C组(n=5):暴力小、退变重;D组(n=2):暴力小、退变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依次为A、C、B、D。A、B、C组均接受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治疗,D组接受保守治疗。预后良好程度依次D、B、C、A。结论中老年人颈髓损伤中央综合征的神经损害程度与受伤暴力及原有颈椎退变程度成正相关,预后与之呈负相关,前路减压是治疗该损伤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老年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165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89例;年龄55~78岁,平均64.0岁。其中胸腰段骨折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腰椎滑脱症34例,腰椎管狭窄症51例,腰椎内固定翻修术5例。术后发生DVT的21例患者作为DVT组,其余144例作为非DVT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凝血四项、D-二聚体、是否使用抗凝药、是否输血和手术情况等一般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DVT组和非DVT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70岁、BMI≥24kg/m^2、输血、卧床时间≥5d、血清TG水平增高是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两组患者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发生下肢DVT患者血栓均位于小腿远端。结论年龄≥70岁、BMI≥24kg/m^2、输血、卧床时间≥5d、血清TG水平增高的老年患者在施行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腰椎融合术后应积极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估手术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12例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伤后2~8 d,4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8例采用1期前-后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用放射学方法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1.2个月。1例伤后2 d接受手术,术后死亡,6例术后发生并发症,经对症处理治愈。3例术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提高1~2级)。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者。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神经组织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目的 ,根据具体病情可以选择单纯前路手术或者1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